倾听延安的声音
延安,一个伟人的声音,响彻云霄,穿过七十个春夏秋冬,让一代代革命文艺青年赞不绝口,激动不已,倍受鼓舞。
当年的延安,可谓是艰难困苦。但是,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向这革命圣地。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力量?
著名诗人何其芳这样记录:“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地方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目睹了蜿蜒山路上,那时隐时现地,向延安进发的青年队伍时,由衷地赞叹:“奇迹,奇迹,这简直就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但这些被称为奇迹的革命文艺青年,却把《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当成了奇迹。他们带着延安的声音,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勇敢顽强地进行战斗。
为什么《讲话》被称为奇迹?因为《讲话》郑重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让工农兵成为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呼唤来自哪里?源自何处?
1907年,韶山,一个14岁的学生,此刻辍学在家。一天傍晚,学生干完农活,又来请教李漱清老师:“李先生,我看了这些小说和故事书,所有的人物为什么都是文官、武将、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呢”。李老师答不出来,学生自己回答了:“它们全部都颂扬武人,颂扬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地的,因为他们拥有并控制土地,并且显然是迫使农民替他们耕作的”。李老师没有想到,这个名叫毛泽东的学生竟然提出如此大的问题,并有如此深的见解。
当年的李漱清老师做梦也想不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不仅带领革命文艺青年,书写了工农兵这部文艺巨著,而且让工农兵彻底翻身,做了新中国的主人,出现了“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盛世绝唱。
带领工农兵做主人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让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翻身做主人是毛泽东热盼的希望。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和运筹帷幄都是为了这个主题。毛泽东很反感“黄荣娼盛”的社会目标,他要的是繁荣、富强、健康、向上。为此,他和鲁迅惺惺相惜,他找到了钱学森、王进喜、陈永贵、雷锋等一大批知音。
工农兵会不会重受剥削和压迫,毛泽东对此非常关注。在教育子女的时候经常警告说:“干部子弟是一大灾难”。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全国人民在经济上差别不大,因此没有提出富二代灾难。
神奇就在于,毛泽东不仅想得到,而且做得到。五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下等人的工农兵,从延安开始,便以健康向上的形象,鲜活地出现在中国各种文艺作品中。新中国的工农兵,更是扬眉吐气,充满自信,以主人公的姿态,奋战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各条战线。这就是工农兵大众念念不忘伟人毛泽东的主要内因。
在毛泽东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其后的几代领导人不忘政治本色,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共同创造了人间奇迹,书写了新中国的辉煌历史,所有的建设成就将永记史册,这也是任何人改变抹杀不了的。
看着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鲁艺》纪录片,听着那些延安艺术家们的肺腑心声,心中不断追问,为何毛泽东有如此的心境?为何有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义无反顾的响应《讲话》的号召?为何《讲话》以后出现了一大批深受工农兵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
读一读毛泽东早期文稿,不难发现,毛泽东不仅发现了小说中的主人公问题,更是发现了工农兵受尽侮辱和欺凌的生活现实,发现了中国正在四分五裂,处于将要亡国的危险状态。这一发现,支撑起了毛泽东的宏图大志,成就了《讲话》的力量源泉。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道:“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
《讲话》两年后,毛泽东看了延安平剧院演出的《逼上梁山》,当夜给编导杨绍萱、齐燕铭写了一封信:“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
延安的声音,在当下纷争愈演愈烈的世界,更具穿透力。在往后的时间隧道上,也必将持续地有力地,向前穿透!
QQ:185213599于2012年5月23日,修改于5月27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