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坚守阵地?
女儿从学校回来,拿出两本一模一样的思政读物《小学生党史教育读本》。我很纳闷,怎么发了两本?女儿说同桌觉得没劲,送给她了。我接着问,那你们其他同学觉得书怎么样呢?答曰,没意思,一点也不好看----活生生的历史怎么会没意思?我还记得,暑假期间,带着女儿去西安园博会,牵着她的小手讲长征的故事,女儿听得津津有味啊!为什么这样的革命史书却“没意思”了呢?于是满腹疑惑中信手翻看了一下,感觉确实有点----“没意思”。
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那时候,我在东部沿海的一所大学学习中文。大学一年级,教我们《中国革命史》必修课的,是一位白发苍苍、戴着眼镜似乎很精 干的老 先生,但老人家讲起课来怎一个“惨”字了得----如果不采用签名点到的办法,几乎没有人来听课。即使勉为其难来上课的 诸 君,要么趴在桌上打盹,要么低头干其他的事情。
当时没觉得什么,但现在自己在高校也从事着教育的行当,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禁不住就要思考一番。其实,不仅是过去,就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思政教育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和问题。可以说,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大学还是小学,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思政教育阵地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活生生的革命史变得味如嚼蜡?为什么曾经的热血沸腾转化为纸上的枯燥乏味?为什么积极向上的高尚品格无法得到有效传颂?为什么激情燃烧的岁月竟沦落为课堂上的催眠剂?
任何阵地,你不去占领,则反面势力就无孔不入----思政教育的阵地也不例外。但是怎样占领这个阵地,很多人却未必明白----难道不是吗?枯燥的记忆、干瘪的文字、空洞的说教、填鸭式的灌输,还有机械死板的考试,让活生生、有血有肉、催人奋进的一部革命史变成了学生们头疼生厌的党八股似的说教,又怎能让他们对思政教育提起兴趣?!以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又怎么能坚守住思政教育的阵地?!
难道我们的学生就那么排斥思政教育?当然不是!曾经热播的红色经典电视连续剧《长征》不就是很好的例证么?据调查,《长征》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曾分别创下17.9%、4.26%和9.26%的收视率,其中北京地区的收视率创下了同类题材的最高纪录,很多学生即使在高考前夕也在观看;今年春节期间播放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收看该剧的观众达到近6亿人次,收视率在一些地区甚至超过了《新闻联播》,连续数日位居第一。不仅老一代慷慨激昂,而且也得到了80、90后年青一代的认可;重庆卫视改版,打造了公益电视频道,《品读》、《记忆》、《信念》、《共富大家谈》等栏目,兼具知识性、思想性,又激励人的精神,不也受到全国观众的关注和好评吗?
生活节奏加快,未必意味着梦想褪色;娱乐产业发达,未必意味着思想教育的缺失。最近央视推出的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不就展示了根植并生长于民间的美好情感,激发公众心中充满温情的梦想,呼唤正面向善的力量么?《向幸福出发》更以“点歌”的形式在节目中传达自己的感情,用老百姓真实的故事来吸引观众,用老百姓真实的语言来打动观众,几多情节感动得人热泪盈眶、唏嘘不已。
为什么上述这些案例如此成功?难道这些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吗?当然是。那为什么如此成功呢?因为它们不仅符合了真、善、美的目标,而且对追求的目标采取了有效正确的路径。它们不是说假大空话,高高在上、摆着一本正经的面孔地去讲大道理,而是说真话实话,用动人的实例、感人的语言、丰富的文学影视技巧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从而产生共鸣,达到了教化的效果。
如此看来,不是我们的学生排斥拒绝思政教育,而是我们的教育工具和手段太欠缺太落伍;不是思政教育就必须摆出高高在上说教的呆板面孔,而是要俯下身来,走下“神坛”贴近学生,运用各种技巧让学生真正觉得可亲可近、可敬可学。试问,我们难道不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减少距离感,尽量去除那些套话、空话、盲目的大道理,而要用活生生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去感动、去吸引、去激励他们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繁荣发展意义重大,更提出了没有正确思想理论的武装,没有主流价值舆论的影响,就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昂扬正气、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如此看来,思政教育工肩上的担子不可谓不重。所以,我们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创新思政教育各方面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坚守住思政教育这块阵地,才能真正不负肩上的这一历史使命。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