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座伟大的知识宝库,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宝藏,其中“艺术”就是保藏之一。
毫不夸张地说,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
《论语》中说:“志与道,据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什么是“艺”?艺就是才能,技能,技术;艺就是准则、法度、限度。
孔子其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游于艺”,也就是热心于对“艺”的研究和练习、演示。孔子又说:“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第九》)由于孔子没有进入官场,没有政务缠身,比较清闲、轻松,所以有时间研究、练习、演示“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第一》)这里面的“学文”,应包含有“艺”的意思。
孔子所说的“艺”,和今天的“艺术”是同义语。
古人有“六艺”之说,即《易》、《书》、《诗》、《礼》、《乐》、《春秋》(还有一种说法是礼、乐、射、御、书、数)。古人看来,“艺”实际是指各类知识和技术,内容庞杂广泛。
孔子其所以要学“艺”,是认识到“艺”具有重要作用。
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第八》)一个人的修身养性首先靠诗,立于社会要靠礼,好的品格完善巩固要靠乐。大而言之,事业的兴起靠诗(实际是指思想文化的先导作用),事业初步成功后要立定礼节和法制,完善巩固事业要注重音乐的赞美和批评。
孔子还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第十七》)的说法,其中的“诗可以兴”与“兴于诗”意思差不多。“兴”就是开始,“兴起”,当然也可以用于诗歌创作中的“兴”。这几句话,把“诗”的功能说得很重要,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情志和创造精神,而且可以观赏,并通过观赏了解社会生活的情状;可以在群众中普及,且有号召作用;还可以通过诗鞭挞社会弊端,揭露假丑恶。由于诗讲究语言艺术,所以为社会交往所必须,用诗的的语言,近可以与父对话,远可以与君对话。可见诗是十分重要的。我想,那个时候的诗,在一定范围内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的语言。《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儿子“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第十六》)这段孔子父子的对话说明诗了是语言艺术。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第十三》)看来,诗里是有国家管理的学问的,是有办事和处世为人的学问的。假如你学了诗,叫你搞政治管理却一窍不通,做不来大事,给你吩咐各类小事也做得不好,那说明你并没有学到诗的内在精神,只会机械地背诵词句罢了。
对于艺术的鉴赏与评价,孔子提出了一条重要审美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第六》)
“质”是指诗的内容,“文”是指诗的形式;“野”是鄙俗、粗陋、浅薄,“史”指刻板追求形式,像书写历史那样机械,失去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描绘。
孔子的意思是,一切艺术创作,要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既要有健康的情志内涵,又要有新颖的形式美,包括词句美、排列美、音韵美、色彩美、含蓄美、气势美、凝练美、形象美、画面美等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第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里写美人生动形象的句子。子夏问孔子:“‘美妙的笑靥真美好呀,顾盼多姿真多情呀!素粉描面更娇俏啊!’说的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就像绘画一样,不是最后用素粉勾画吗?”子夏又问:“(您的说法使我想到)礼仪制度不是在后来产生的吗?”孔子说:“给我启发的是卜商啊!如此,是可以和他讨论诗了”。 其实这就是讲的“文”与“质”的关系,“素”比如“质”,“ 绚”为“文”。二者要辨证统一。美好的身材、脸蛋为质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为“文”, 没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异彩流光,美人就如冷血动物了。
孔子的“文质”论对后世文艺审美评判影响深远,时至今天,这个标准仍然是文学及各类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
孔子有许多对艺术的具体评价,《论语》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第三》)
《韶》,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
《韶》入齐后,在齐国改革、开放,“因俗简礼”的基本国策影响下,适应当地民情民风习惯;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丰富、演变,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更贴近了东夷传统乐舞,展现了新的风貌。故而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听了“韶乐”后几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说明孔子长时间沉浸在音乐的美感之中,也说明“韶乐”对孔子有巨大震撼力。孔子为何对“韶乐”如此沉醉,我想原因有三,一是“韶乐”的内涵根于雅正和谐,二是表现形式大众化,三是旋律优美动听。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他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见《西方文化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韶乐”对于孔子正是这样。
孔子为何说“武”“尽美而未尽善”?因为“韶”是舜帝之乐。武,是周武王之乐。礼记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汉书礼乐志也说:“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作乐崇德,是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必与事实相符。舜的天下,受禅于尧,其乐和平,所以尽美尽善。武王之有天下,由于伐纣王而得,其乐演奏起来,犹有杀伐之声。因此,他的音乐不如舜的音乐那样调和,故云未尽善。由此可以窥探孔子渴望人类社会和平的根本“基因”。
孔子曾经简约地描绘过欣赏一次音乐会的感叹:“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第八》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这里的“乱”,古代是指乐章的尾声或辞赋的篇末,带有总结整个思想内容的意思。“洋洋乎盈耳哉”一句,是孔子感到演奏的《关睢》乐曲场面盛大,气氛热烈,声音悦耳,色彩华丽。使孔子听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那歌舞的形象、声音与色彩形成的气氛,充盈耳际,回荡不绝。音乐的弦律正好温和《关睢》最后渲染的场景:“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孔子正是有这种艺术秉赋的人。
孔子在鲁国曾批评一个叫季氏大夫搞:“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第三》),即是说,季氏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很多事都可以容忍,可这件事不能容忍,因为季氏做得太出格了。八佾(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季氏用了周天子的礼节,真是犯上作乱了!有些艺术的使用,是要分场合的,例如现代社会,《中华人名共和国国歌》在有些场合下可以唱,在有些场合下就不能唱。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其中谈到“放郑声”,为什么要“放郑声”呢?是因为“郑声淫”。孔子为何说“郑声淫”?因为郑这个国家里的诗及其所配之曲调比较低级庸俗,弦律纤弱缠绵,对男女之间的感情写得太“淫乱”,用朱熹的话说,郑国的音乐“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靡靡之音。显然,这与孔子推崇的平和、刚健、清新、典雅、大众化的艺术价值观不相吻合。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第十七》这里,孔子厌恶“郑声乱雅”也充分证明了他追求“雅正”的审美观念。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呢?是因为“齐人妇女乐,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八月》
齐国人给鲁国送来女艺人,总理大臣季桓子沉迷于声色,连续多日不开国务会议,担任司法部长的孔子便愤怒离开了鲁国。由此知道孔子离开鲁国的直接原因。孔子之怒,恐怕也是对季桓子生活糜烂的不满吧。
孔子是一个大音乐家,《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师襄子学琴,不仅要习其曲谱,还做到了历其境而得其志。孔子三十岁就办学授徒,当时他所授课目就是“六艺”。在当时,礼乐并提,可见乐的重要。对此《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礼乐自此可得而述”。这些记载,足可以说明,孔子不但是能一般地教授《乐》,并且精通乐理,深谙音律。
《论语》里说:“子语鲁大师乐, 曰: ‘乐其可知也: 始作, 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 皦如也, 绎如也, 以成’”。《论语•八佾第三》孔子告诉鲁国乐官关于音乐的理论,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和谐协调;乐曲展开以后,声音美好,节奏分明,余音袅袅不绝,直至演奏结束。由此也证明孔子深通乐理,是大家水平。
孔子不仅是音乐大家,还是鉴赏、批评诗歌的泰斗。据《史记》记载,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就是孔子编定的,共计305篇(首)。据说当时采集到的有三千多篇(首),经过孔子的筛选,去掉了十分之九,只保留了十分之一。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孔子没有删去这么多诗,最多是参加了《诗经》的编订。但不论怎么说,孔子对《诗经》很有研究,其原因是当时的“诗”的传播、教育相当于现在的语文课,孔子是教育家,他不研究“诗”,提高自己的讲话水平和鉴赏能力怎么能搞好教育呢!还有,孔子是音乐家,要给“诗”谱曲,要歌唱,要演奏,这个过程,也是熟悉“诗”的过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从这句话也充分证明孔子对《诗经》的研究、熟悉程度很高,达到了深境和妙境。“思无邪”三个字就概括了《诗经》的基本精神,如果不将其中的每一首诗烂熟于胸,是做不出如此高度精炼、高度浓缩的结论的。
孔子编订《诗经》体现了如下思想和艺术特点:
第一,全面反映当时诗歌的创作情况。凡是当时流传到社会上的诗歌,都进入了孔子的视野,不分诗歌创的贵贱等级;不分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不分诗歌产生至哪个国家,都可以入选。很明显,孔子在编选《诗经》的时候,没有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也没有被当时豪强势力、贵族势力所左右。所选的诗,既有王权身边的(如《周颂》等),也有普通百姓之中(如《国风》等);既有富贵上层的,也有贫苦下层的。在孔子的眼里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审美标准。只要合乎审美标准的诗,都可以进入《诗经》。
第二,孔子编选《诗经》的审美标准就是“思无邪”。审美标准包括内在精神实质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所谓“诗无邪”,就是典雅纯正。“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第七》怎样把握这个尺度,孔子举了一首爱情诗的例子:“《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第三》写爱情诗太露、太具体有可能“淫”,太表面化、太脸谱化有可能没有感情,所以要把握好“度”。《关睢》这首诗就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无邪”就是“正”,这个“正”,不仅包括爱情生活的纯洁,还包括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鞭挞;还包括对真理、正义、正道肯定,对社会生活做真实的记录。用孔子的审美观看,文学作品过分哀伤、缠绵、纤柔是“不正”,张扬野性、原始、暴力也是不正。概言之,要让典雅纯正之风成为文化生活的主流,不能让低俗、庸俗的东西文化生活成为主流。
第三、孔子编选的《诗经》内容丰富多彩。《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 31篇、“鲁颂”4篇、“商颂” 5篇,共40篇。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丰富,有反映政治生活、战争生活、天灾人祸、民族发展历史的,也有反映当时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场面、丰收图景、种桑养蚕,纺麻织丝,乃至练习武功,打猎捕兽,农闲时还得到城堡里去修理房屋,就是在寒冬里也不得闲,要凿取冰块藏入地窖,供“公”及“公子”们夏日里享用等,还有爱情生活的反映也有大量篇章。
第四、孔子编选《诗经》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诗经》中选有鞭挞奴隶主的诗歌,揭露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生活腐朽的丑恶面目。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如著名的《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一诗也十分典型: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相鼠》也是这类作品:“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说明孔子站在劳动人民和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不畏惧权贵势力,敢于将权贵们的丑恶嘴脸陈于典籍,接受历史刀刃的戮刺。就是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也难能可贵。
第五,孔子编选《诗经》对爱情诗特别关注。《诗经》的第一首就是爱情诗——《关睢》,值得玩味。说明孔子对爱情生活很看重。为什么呢?因为爱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永恒的主题。男女之间爱的结合,人类才得以繁衍,才会生生不息。所以,孔子关注爱情,实际上是关注人类的生命,关注人种的再生产和人类的未来。《诗经》里的爱情诗很多,有的艺术价值很高,十分经典,千古传诵,如《关睢》,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蒹葭》的意境也非常美,朦胧,柔婉,浪漫,飘逸: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第十七》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周南.关雎》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可知鲁人重礼;《召南.野有死麕》说“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无感我帨(巾)兮,无使尨(犬)也吠”,可见燕女多情。因为重礼,所以《周南.汉广》戒之以“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因为多情,所以《召南.摽有梅》袒露“求我庶士,迨其今兮”的心声。
孔子引导自己的儿子读《周南》、《召南》,实际上是要儿子重视男女之间的感情和爱。一个人如果长时间“正墙面而立”,这样的生活太枯燥,跟木头竖在那里差不多;不仅枯燥,还会找不到“婚姻”。
第六、孔子编选《诗经》特别重视战争题材。如《采薇》、《杕杜》、《何草不黄》、《破斧》、《东山》、《击鼓》,《卫风》《伯兮》等。这些诗与叙述武功的史诗不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
其中《东山》写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复杂感情,在每章的开头,他都唱道:“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他去东山已经很久了,现在走在回家路上,天上飘着细雨,衬托出他的忧伤感情。他一会儿想起了恢复平民生活的可喜,一会儿又想起了老家可能已经荒芜,迎接自己的也许是一派破败景象:“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也觉得还是在家里好:“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一会儿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归来的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然后又想起妻子刚嫁给自己时那么漂亮,三年不见,不知现在如何了:“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全诗通篇都是这位士兵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描写,写得生动真实,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小雅》的《采薇》,表现了参加周王朝对玁狁战争的士兵的苦恼,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回家之事却毫无指望,因而独自黯然神伤,“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最后终于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乡途中,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身体又饥又渴,心里充满悲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去当兵的时候正是春天,杨柳迎风摇曳,似乎在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他回到家乡的时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飘洒,似乎在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孔子“主和”的精神世界很浓重,不论战争的性质如何,对于人类社会都是悲剧,所以孔子的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普遍的价值。
《诗经》对中国后来文学影响极大,时至今天,里面的很多经典诗句还被人们传送着,其创作方法还被人们借鉴。
综上所述,孔子的艺术成就十分丰富和巨大,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和继承弘扬。
(写于2011年3月12日至13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