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行路
——延安之行有感
9月9日 ,毛泽东主席的忌日,这一天我们恰好游览了革命圣地延安。我们先是上党课,然后游览了杨家岭、枣园、新闻历史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宝塔山等景点。
这次实地游览,让我有穿越时空之感,我为那六十多年前的峥嵘岁月所感染。
我没有想到杨家岭地方很小,枣园也不大,整个延安城区在我今天看来也就比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镇子大不了多少。当年共产党领导人的住宿、办公及会场都出奇的简陋和狭小。就拿召开七大的会场——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算是当时最大的建筑,耗时两年建成,面积大概也只有一千多平米,在我看来就比小时候农场里的粮食仓库略大一些,而毛泽东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会场比这个还小。可能当时长条椅子不够的缘故,会场里面竟也摆放了几张条凳——也就是过去农村看露天电影时自家搬出去用的长凳子。当年的住宿和办公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简陋的如同监狱。这并非是对那一代领导人的不敬,实际上屋子小的只能摆下一张床一张桌而已。想毛主席当年写文章,估计查个资料都难——实在是没有地方摆放,只能依靠早年的背功啦。
更让我吃惊的是,就是这样的条件,当年的共产党人硬是开辟了新的天地,直到建立新中国。给我们上党课的老师说:当年经过长征的队伍到达陕北,是一只疲惫之师,看上去就像叫花子队伍,人数也很少——只有一万多人(不包含刘志丹的陕北红军)。是什么使那些先烈们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这样辉煌的业绩?是理想!是信念!
古人有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必也是有感而发的。到了延安,身临其境,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艰苦创业,体会到书本上无法体会到的许许多多。
读万卷书,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知识分子很多很多,然而以“行万里路”来衡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少。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大约从汉朝到唐朝一直存在,这是一条绵延几千公里的商路,然而我没有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对它的详细记载,更没有对这条商路另一头的世界有何描述,有的只是“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这样苍白的记载。乾隆时期,英国使团来中国要求通商,面对西方的礼物,尤其是其中的步枪和火炮最值得注意,可是那些统治精英们却没有想到去研究它,更没有想到派人到西方去看一看。其实不奇怪,从元朝开始就有西方传教士来中国,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统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们,没有一个去西方——他们是不是害怕一身老骨头丢到了西方啊?还有过去的晋商,生意都做到俄罗斯了,可是我们今天看不到他们当年在俄罗斯的具体事迹,当年那些中国知识分子都去干啥了啊!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受到巨大震动——他的老师被打败了,西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很快,日本拿出一大笔钱用于政府代表团出使西方,这次行动使日本找到了方向,后来的事情就不用说了。
历史告诉我们这个经济、文化上曾经一度璀璨夺目的民族,光有读万卷书远远不够,行万里路才能探索未知的世界,因为这未知的世界蕴含着历史的方向。
2010-9-25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