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时机里,我得到了一本陈旧、几近于破烂的笔记本。那是在火车站的广场上搞文明市民宣传时,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迎着我,要我给他一点救济。他说自己是沪上一家倒闭的橡胶厂的工人,每月只有二百多元的生活补贴。出来做点旧货生意,谁知路途中钱包丢了。他说自己心绪全乱、无意再做买卖。他把旧货包摊在我的面前,反复强调全是自己家里的,以此说明东西的价值,求我挑选几件,给点盘缠他就回转去了。我知道现在拉着你兜售假古董的骗局到处都是,我一边断然回绝,一边用警惕的目光对他进行一番审视。他穿着老式的工作服,身材高大但肤色暗黄,直勾勾的眼神显出木讷之气。时值初春,乍暖还寒,两滴清水鼻涕从他高耸的鼻子下漫延了下来。我禁不住起了恻隐之心,想作成他一点生意。但包里尽是些烂玩艺:一些是死白连天的阿富汗玉摆件、挂件;一些是用数控线切割机床在薄铜板上刻出的,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各种人物造型;还有几本前几年的画报、杂志,当中就夹着那本笔记本,没有一样中我的意。
看到那笔记本纸张泛黄,破破烂烂,感到旧味蛮重,上面写满了字,虽然因字迹撩草当时也来不及细看内容,但俗话说“千年文字能入药”嘛。一方面有点被吸引,另一方面也是想急人之难,所以给了他一百元就算成交了。
把又破又烂的小红颜色本子拿在手上,看着他慢慢离去,那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了。
抱着上当、不会有名堂的心理,对小本子翻看起来,发觉还有一点意思。这是1952、53年时的笔记,语言、内容那种朴实、古拙劲儿,使人生发出去收拾当年散失信息对社会作番探究的兴趣:刚刚解放时,作为普通的黎民百姓怎么看待社会?他们会关心什么、做着什么?笔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么密密匝匝的记录,会不会有些逸闻趣事?这么想着,就有心要对其作一番阅读和整理,于是与55年前的笔记人开始了对话,当然说是对话,其实应该是在辨认和读解中开始了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小本子是84开布面笔记,上面有“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的落款,还标明了地址和电话号码,分别为:六合路19号 和98146。
红布底黑字,上项是横排的行草“学习”两字,看得出是毛泽东的字体;下项是一个图案:圆圈包围的五角星,五星之外,圆圈之内被涂成了黑色,因为底版是红的,就形成了红五星的浮雕感,这肯定是当年极受珍爱的款式。
第一页是白纸,在中下部位有三个字“袁树芬”,笔划工正,但因字的结构组合显得稚嫩,自然谈不上秀气了。笔记本都是这样的字,估计是笔记本持有人自己的签名了。这种字让人明显感觉到那人认真、直率的性格。袁树芬应该是一位初中女生,其一、从名字上可以作判断;其二、在后面有一份笔记人为自己定的寒假生活表上,记有“每天机绣3只,10小时”的话句;其三、最关键的是笔记人通篇那细致、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这些都足以帮我作出这样的断定。
往下翻过一页,是两条套红竖排的标语:“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
再下一页是整版的毛泽东黑白半身像,上海解放的第一天,曾悬挂过刘海粟创作的毛泽东画像,看看很像、想想也有可能,当然这些并不重要,还是抓紧整理笔记。
既然讲到整理,就要定一点原则:整理完全按照笔记的自然页码,不作任何改动;如果认为是明显的遗漏或笔误,就用小括号标注出来,笔记上原来有的括号,则统一改用中括号;为方便阅读,根据时间或相对集中的内容适当划分段落,以便阅读。
一、开学之初
笔记前面几段,内容比较零散。第一、第二页没有记载时间、地点,读了有突兀之感:
级长责任:领导全班同学学习,领导小组临时召集人,反映同学批评、困难、意见,以身作则、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互助。
小组召集人责任:掌握小组同学思想情况,掌握会议,有问题向级长汇报,检查小组同学作业,小组情况向级长、任导师或在(者)向教导处回(汇)报。
讨论问题中心(似乎应该是讨论的中心问题):应当怎样搞好学习?
讨论时注意:特殊的情况立及(即)向级长、任导师汇报,做好记录,开会前正副召集人和级长开会商量怎样开好小组------
记录突然终止了,赶紧到下一页去寻找,下一页已记了另外的事,感觉上至少后面缺一个“会”字,但这是她只给自己看的,去修饰、不完整都是正常的。然而刚开始整理就缺头少尾的,我信心上有点受打击。
倒是“级长”一词十分老旧,牵着你继续看下去。
初二临时级长、召集人名单
级长 白林海、殷上良、张发荣、叶福娟
第一组召集人 正:董志成 副:马静佩
第二组召集人 正:朱文娟 副:董虎宝
第三组召集人 正:马丽芳 副:尤慧玲
第四组召集人 正:庄志刚 副:宋海宝
第五组召集人 正:荣惠珍 副:章丽华
第六组召集人 正:张金方 副:
第七组召集人 正:陈志芳 副:
第八组召集人 正:李淑伟 副:邬义路
这都是确实有过的人啊,经过五十五年,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了呢?
翻过一页是“小组学习公约”
小组学习公约 1952年10月15日
1、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联系广泛的同学,不要一团和气,批评同学要诚恳同样也虚心接受批评。
2、在学习上展开互助组,同学间发扬互助友爱精神。
3、上课静听教师讲解,注意力集中,争取做好预复,作业准时交。
4、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尤其是文娱]
5、爱护公共财物。
6、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灰心不闹情绪。
7、重视时事学习,经常展开读报和课外书本。
8、响应校方及学生会的一切号召。
看到有标明的时间了。一般是 9月1日 开学,由此可以知道,初二开学才一个多月,用现在的话讲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比较多。
在这里发现时间顺序有个颠倒,估计她翻页出了差错。我是以页码为序,所以没有作改正。
执委会会议 1952年10月12日
通知:1、中苏友好协会争取加入,由组织部去搞;2、到人民公园去游玩,福利部去搞;3、组织篮球队。
讨论问题:
1、在这星期中你部搞了些什么工作?工作中遇到些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2、联系班级的情况,思考你进行了什么?
3、下星期的工作:
学习部:黑板报、大字报、整理图书,通知邀请班级写[级长或学习干事] 注:更精确一点的表述可能是黑板报、大字报邀请或者安排括号里的人来写。
组织部:和中苏友好协会联系,建(健)全纠察,开一次纠察会议。到班级中去了解情况是经常性的,我们可以下一星期再搞。
文娱部:主动开展集体活动,[舞蹈、歌咏]研究篮球队的情况。
福利部:组织同学看电影,问戏院要看戏的宣传材料,组织卫生箱。
秘书处各部分(门):名单和财政计划统计。学生会会费整理,发一张大字报宣传。意见箱使同学对意见有些认识,在各班级,秘书处准备一本簿子,请班级同学对学生会干部或整个有什么意见。这后面的一段,意思是可以弄清楚的,但表达上前后秩序有点乱,既然能明白意思,也就不去作调整或解释了。
中小队会议 1952年10月14日
出席者:蒋静芬、沈惠琴、陈蓓蕾、黄素娟、王月珍、荣惠珍、章丽华,迟到:袁树芬。
会议虽不同,但是记在一个页面上的,也就录在了一起,这些内容透露出很多当时的生活面貌。她记自己迟到,有可能是为了给自己一种警醒。
又翻过一页。
育材第二大队第四中队
中队长:袁树芬 中队副:陈蓓蕾 沈惠琴
第一小队小队长:曹杏林 小队副:王月珍
第二小队小队长:叶惠珍 小队副:马奉贤
第三小队小队长:张曼利 小队副:蒋静芬
初二班级干事名单
级长:董志成 副级长尤慧玲、李怀清
学习干事:陈英机、龚连福、顾锡生
文娱干事:宋海宝、丁正光
生活干事:贝美珍
第一组小组长 正:马静佩 副:诸梅琳
第二级小组长 正:叶福娟 副:马奉贤
第三级小组长 正:谭维心 副:徐月忠
第四级小组长 正:陈志芳 副:王德寿
第五级小组长 正:叶惠珍 副:章丽华
第六级小组长 正:张金芳 副:吴嘉如
第七级小组长 正:沈亘宝 副:蔡国贤
第八级小组长 正:李淑伟 副:徐
看到袁树芬了,又看到了“育才”这名字,是不是和现在的育才中学有关?这一点点历史的线索,有点让人激动。
这些人物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但有了这样的笔记,这些人就被重新推到了人的视野中,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名单,也变得特别有味道了。
在同一页上还有一条记录
1952年10月20日 讨论提纲
1、你对鲁迅先生有些什么认识?通过谒墓你有什么感想?
2、在和解放军联欢后你有什么体会和感想?你应该怎样向解放军学习?学习他们哪些地方?
3、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提高?
二、援朝作战二周年大会
在1952年10月 25日, 是一次会议记录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大会
陈校长报告: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二年前的今天,我们中华儿女跨出了鸭绿江,为了抗美援朝、保卫祖国而奋勇的斗争。我们已打败了美帝和帮凶十六个国家的兵。
XX同志报告:我来讲一讲我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的体验。首先我们说志愿军是有纪律有组织(的队伍)。我们慰问医疗队住在朝鲜前线的后方,当志愿军同志受伤以后很乐观,很珍惜祖国人民的东西,同时很发扬阶级友爱。我们医务人员较少,他们很爱清洁、很爱学习,同时还有他们在病房里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环境布置一切都充满了革命精神,还有志愿军眼睛瞎了以后或者生了严重的病将要死亡的时候,还是有坚持的精神,很愉快。有一个肺病伤员同志将要死亡的时候还是很愉快。
战斗方面:1、美国俘虏的腐化,拍克排(扑克牌)上有女人相;2、美帝对美兵[少爷兵]的教育说志愿军看见美兵后就要杀头;3、志愿军有高度的创造性;4、祖国进行了增产节约,志愿军也积极的响应,在战斗中也不忘记节约;5、所谓美帝的优势,空军的下落;6、美帝用惯了最无耻的手段,进行细菌战。在朝鲜前方更提高了志愿军的卫生常识;7、志愿军靠了劳动,生活提高,因为运输(困难)。从上面的例子来说,人民是能保卫和平(的)。
陈校长总结:我们应当向志愿军学习下例几点:
1、我们的志愿军能顽强的战斗,因为是有组织性;
2、我们志愿军在困难的时代中,抱着乐观主义;
3、志愿军很爱护、关心祖国人民、热爱祖国人民;
4、志愿军同志有团结友爱的精神;
5、坚持学习。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宣传,语言上比较贴近生活,虽然只是记录,有缺头少尾的感觉,但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当时那种真诚和纯朴。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