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善政
善政,妥善的政策,而非善意的政策。古书上曾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又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意思是这样的,你说你有治国的良方,那么我说它唯一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如果政策不对头,那就会产生不断的人祸和动荡。然而,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政策的最根本特点是其阶级性。在阶级压迫和养民二者之间做一个妥善取舍,是自古以来的难题。善政,难啊。
要实行善政却留下恶名的人很多,最典型是王莽。王莽为了防止奴婢增多影响国家劳动力,规定奴婢为“私属”,“皆不得买卖”。为了削弱土地兼并而颁行王田制,然而,王莽没有想到的是,这不仅没有解放奴婢,反而把占有奴婢作为制度给固定了下来。为了限制商贾兼并及物价波动,制订了“五均六筦”政策。搞五均六筦的初衷是为了“齐众庶,抑兼并”,是为了限制富商大贾的投机兼并活动,使他们不得操纵市场随意盘剥下层人民,以保证人民生活生产所需,同时还能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然而,王莽没有想到的是,“五均六筦”官,都是些大富商,如薛子仲、张长叔等人,都有家资千万。这些人有了特权,便乘机收贱卖贵,投机倒把,大发横财,同时,他们还同商人勾结,狼狈为奸,使下层人民遭受更惨重的盘剥。王莽在他执政前后,还进行了4次货币改革,由于钱币的比值不合理,货币的重量与币值关系也不合理,货币改革同样不成功。关于王莽改制的失败,后人是有多种评论的,但大都归于指责。有说他是阴谋家的,有说他是理想主义的,有说他操之过急的。历史学家葛承雍的评价我想算是中肯:王莽已经看到西汉后期危机的根源,改革主要针对大地主阶层,本意是想干一番事业,但结果却变成对人民的浩劫,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因此成为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举例来说,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王莽的失败,在于政非善,用非人。
因善政而留下美名的也有很多。如萧规曹随,曹参真是无为清净,垂拱而治。然而我们的时代却不允许这样,我们需要的是张居正那样有雄才大略和治国铁腕的人物。1989年的时候,有人说,对待腐败是手软了一点,但广大干部还是好的。时至今日,已经全民腐败。贪官污吏制定政策,再由贪官污吏来执行政策,我们也到了王莽“政非善,用非人”的地步。
政非善,用非人,我们随便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拿医改来说吧,国家每年投入上万亿,小百姓照样看不起病,那些补贴大部分被医疗战线的天使们分而食之。拿农业领域来说吧,农民的菜烂在地里没人要,市民在超市嫌贵舍不得买,国家每年补贴农业上万亿,18亿亩耕地红线却越来越危险,财政、农资、水利等战线的公仆们还在摇旗呐喊,让补贴来的更猛烈一些吧!再拿法律领域来说,一个小小的醉驾如刑,都有多版本的解释。公安说,醉驾一律立案;法院说,醉驾并非一律构成刑事犯罪;检察院说,醉驾案证据充分将一律起诉。这是什么意思?公安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强化了权力地位,法院掌握了审判弹性,检察院掌握了证据的取舍权,一句话,不同的解释都是早为扩大本部门的寻租空间做准备。同样的醉驾,有人被判刑,有人被起诉,也有人仅仅是被立案而已。所谓的善政,不过是善意的政治意向罢了。政策越多,被人钻的空子越多,最后善政变成恶政,岂不让人痛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政不在多,能善则灵。望世人思之。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