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荀子与稷下学宫
话题的提出
我在大连邦诺思维训练学校给3-6年级的孩子搞认知学训练课,得到孩子和家长的一致认可,用郗莹校长的夸张说法是“好评如潮”。
在一次课后交谈中,郗校长与我有一段关于孩子应该怎样学国学的对话:
郗莹:孩子学国学,应该先学什么?
宫延庆:先学《荀子》。
郗:学完《荀子》之后学什么?
宫:《韩非子》。
郗:之后呢?
宫:《老子》、《庄子》。
郗:《老子》、《庄子》之后呢?
宫:《易经》和《黄帝内经》。
郗:这两个经学完之后呢?
宫:那就随便啦,《论语》、《孟子》都可以,《四书》、《五经》之类都可以。
这段对话虽说当时无意,但事后回想起来却觉得可贵。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先学《荀子》。这个道理应该讲清楚。这就产生了本篇的话题。
先秦和秦汉文化的交汇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先秦和秦汉重大区别。先秦时期,文化源流多彩纷纭,秦汉之后趋于一统,其中重要的分水岭,其核心人物就是荀子,荀子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
承上是传承了孔子的精华,启下是开启了法家的源头。从道家视角看,荀子是太极变化的“太极点”。从认知学视角看,荀子处于“制衡点”的地位。
学习和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只有抓住这样的关键点才能提纲携领,贯通以往和未来。
百家争鸣和稷下学宫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春秋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常识。然而百家争鸣发生地是在哪里,倡导者是谁,却不一定尽人皆知。根据资料证明,百家争鸣发生地点是当时的强盛大国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从开创到秦统一六国,先后有150年的历史,这个学宫对繁荣国学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荀子就是稷下学宫的三任“学长”,相当于今天的院长。
如果孔子办学是私人私塾的典范,那么齐国稷下学宫就是官办学院的典范。它的系统规模既可以和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媲美。它的自由学术空气又可以和现代蔡元培所领导的北京大学相比较。蔡元培所领导的北大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最辉煌的典范。除之后西南联大有传承外,之后任何大学都难望其项背。
中西三杰
中西三杰是指
西是指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中是指古代中国的孔子,荀子和韩非子。
三杰是师徒三代的传承关系。
古希腊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徒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徒弟。
苏格拉底最擅长的不是知识的表述和结论,而是言谈的论辩,他的著名格言是“我一无所知”,这里蕴含了巨大的智慧。等传承到第三代亚里士多德时,就把论辩的智慧变成外在的形式化,而成为“形式逻辑”了。然而就是这个“形式逻辑”却成为科学发展的两大基石之一。另一基石是15世纪英国的培根的《新工具》,“新工具”是指试验方法。
对于这三杰,我最喜欢的还是苏格拉底,最喜欢他的格言“我一无所知”。
中国的三杰仍然是三代传承关系。虽然荀子和孔子相隔多代,但从荀子的文章中依旧可以确认他与孔子的传承关系,而韩非子确是荀子的亲传弟子。
孔子和荀子很大区别是,孔子主要是对周公的整理和传播,而荀子的贡献是不仅有传承,更有突破和创新,他的创新在于开创了法家理论学派。
他的徒弟是韩非,韩非的精彩之处在于他著述的《韩非子》成为秦始皇建立封建帝国的理论蓝本。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次为争夺人才而发生战争的奇观,第一次就是秦始皇为争抢韩非子而向韩国发动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将韩非子掠夺到秦国去。
另一次是两晋时期苻坚为争夺夺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发起战争。
这两次战争表明,古代有远见的帝王有清晰的人才理念。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说明了他将晦涩难懂的《道德经》应用于政治领域的天才水平。
徒弟的贡献折射出师傅的伟大。
在这师徒三杰中,我更喜欢荀子。
精彩三篇
在《荀子》的巨制的篇章中,我最感精彩的有三篇。
《劝学篇》
《非十二子》
《天论》
《劝学篇》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我最喜欢的是“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仅四寸耳;君子之学,入乎心,而布乎四体”
《非十二子》展示了荀子的气势磅礴的批判精神,一鼓作气的批判了十二个学术流派。而篇篇直击要害,这种气魄真是空前绝后,令人惊叹折服。
这种批判又是在“百家争鸣”的平台上进行的,这争鸣又批判,又不搞一言独尊的局面真是值得我们今天思想文化运动学习,借鉴的卓越典范。
《天论》阐释了荀子的人天观。
既尊敬自然又驾驭自然的革命精神。
“制天命而用之”是他的精粹。不知什么人将此概括为“人定胜天”。应当确认两者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不想详述了。
在我的观念中,如果评选古圣贤第一人,我认为一定不是孔子,而是他的传承者——荀子。这应了俗语的一句话: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