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绍光与崔君达比较看其归宿之路
陈绍光教授的量子旋进沿着泰勒桶图像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剩下的问题是,淘汰出局的宇宙总质量(100%)≌重子和轻子(4.4%)+热暗物质(≤2%)+冷暗物质(≈20%)+暗能量(73%)中,占95.6%的杆线弦、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配对组合的“垃圾”,即暗物质和暗能量放在哪里的?
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作用,引起的“点外空间”与“点内空间”类似翻皮球内外无破裂的庞加莱猜想外定理式的翻转,产生“里奇辐射”全息原理效应,可证暗物质和暗能量就放在“点内空间”。人们常说的引力超距作用,即“点外空间”的韦尔张量作用,可以通过套管弦配杆线弦结合结构域产生里奇流的量子弦和宇宙弦,以光速传输。那么由“点内空间”产生的“里奇辐射”也可以通过量子弦和宇宙弦以超光速隐形传输。原因是这些量子弦和宇宙弦是由编码冗余的杆线弦、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配对组合的“垃圾”结合结构域,它们装载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占到宇宙总质量(100%)的95.6%,所以这种超光速是近似无限。相反,可证装载各种基本粒子的“超伴子” 的量子弦和宇宙弦,只占到宇宙总质量(100%)的4.4%,所以光速是有限的。
理论物理学重视对称性,在“点外空间”这种对称性的破缺常见的是手征性。但这种界面的应用是不够的。手征性类似极性,在“开弦”产生的“杆线弦”及“试管弦”,“闭弦”产生的“管线弦”及“套管弦”的第二类规范变换中也存在。这在前面的泰勒桶弦论研究中,已谈过这种界面应用的不够性,使我们转向芝诺坐标。那么陈绍光教授的量子旋进时间-空间-旋间论,以ρ = ( ρ 0, ρ 1, ρ 2, ρ 3, ρ 4 ) = ( i c t, x, y, z, ρ)表达五维位置矢量;以 ζ = ( i c τ, λ, ξ ) 表达五维波长波动性的强度;以P = ( i E / c, P, µ c ) 表达五维动量粒子性的强度,还走得通吗?
我们的研究是,“点外空间”五维时空是一个基本,但只固守“点外空间”,或不分点外与点内的界面。是走不下去。这点我们可以拿崔君达教授类似的研究作证明。这种可比性还有崔君达教授与陈绍光教授的年龄差不多,在科学殿堂内的研究经历也相似。
1、前面说过的芝诺悖论,最著名的是飞毛腿阿基里斯追不上龟。所谓人追上龟,是指人与乌龟接触的那一刻。因此只要人与乌龟之间的差距小于乌龟或人体的尺寸,这就是一个界面。小于这个尺寸,不能把赛跑的龟分了还看成龟,也不能把赛跑的人分了还看成人。即在小于这个界面内,既不能藏下一只龟,也不能藏下一个人,除非有往点内穿的本领。这是一个跨界问题。如果承认有这种跨界,就是承认有芝诺悖论反驳的一面:物质世界是整体式的,现实是一个没有变化的统一体。但宏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即没有超界的高能,真空是不易撕裂的。在小于乌龟或人体的尺寸下,乌龟或人的身体总有一部分要露在这个界面外,人与龟的身体必然会接触,即人能追上龟,芝诺悖论不成立。要说明众多对芝诺悖论的解答不完备,需要建立芝诺坐标系。
1)用X轴代表物质与真空,用Y轴代表思维与存在,作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交点为O,箭头一边为正,另一边为负。正的表示不需要意会理解的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真空,负的表示需要意会理解的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真空。如此构成的坐标系把万事万物分成了四个象限。
第Ⅰ象限属于自然界、宇宙以及人类社会不需要意会理解的事物,包括“爱学”相对论真空。
第Ⅱ象限描述了镜像、梦幻一类的反映,以及部分的大脑贮存、书画贮存、音像贮存,电脑中的虚拟生存。镜像、梦境似乎可视可听,是不需要意会理解的思维与存在,但它们显现的空间是虚的、模糊的,是一些需要意会理解的物质与真空。
第Ⅲ象限的东西,不论思维与存在还是物质与真空,都需要用意会才能理解。如无穷小量,类似于将小数散布到整数之间,只要你能想象着写出来,它就始终比零大,而比一个任意数小。无穷小量事实上的确存在并不是直接表明的,在研究它们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数学上的内部集合论,模糊数轴理论,而且产生了物理学上的弦论,即物质分到10-35米的线度,粒子并不是一个无维的点,而是一条长度不大于10-35米的细线或微小圈。
第Ⅳ象限的真空场及真空效应,不同于第Ⅰ象限的相对论真空,而具有量子论的特色,即真空并不是完全空的,它充满着小的量子起伏。这些起伏可以看成是波,即是物理场内的波动。这些波具有所有的可能的波长并且在所有方向上运动。我们不能检测出这些波,因为它们只是短暂地存在并且是很微小。这种真空效应是实在的,但也是需要意会才能理解的思维与存在。
2)上面就是芝诺坐标系。运动在它的四个象限内是不平权的,即存在反常和宇称的不同。芝诺坐标系存不存在?它与现实有没有联系呢?可以说,有许多热点、难点的科学、哲学争论,都间接与此有联系。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与天津大学教授崔君达关于复合时空的论战,就是典型的一例。在这场争论中,崔君达的位置类似赞同芝诺悖论,他近乎使用了芝诺坐标的四个象限来说明复合时空。而何祚庥的位置类似驳斥芝诺悖论。他们争论的问题,正如把阿基里斯与乌龟的赛跑变换到了无穷小量和接近光速条件下的情况。崔君达导出了四个象限,他认为“爱学”狭义相对论中,实际只用了L(0, 0,0)第Ⅰ象限,这种时空已经不适用于量子理论。
崔君达虽然用数学分析得出四个象限,但也把运动在四个象限中的芝诺坐标界面舍去了,从而得出第Ⅰ象限中的夸克和其它象限中的夸克无差别,而一同泼掉。这是何祚庥所反对的。当然崔君达也正确地指出,何祚庥所坚持的那种没有变化的无限可分式的统一体的层子是不存在的。
3)芝诺悖论引出了运动存在界面,这个界面就是一种事物能否进入“点内”还是只能留在“点外”。从类圈的自旋引出的三旋流形,揭示了“点”是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东西;点是一种简单与复杂包容的东西。从复杂来说,点射影的基本几何拓扑结构动力分两种:一种是环面,它有蛀洞和62种自旋效应;一种是球面,它没有蛀洞和只存在正反两种自旋。因此存在观察效应的不同。如涉及手征性判定结果的不同,以及与观察者是处在事物之中,还是事物之外也有关。
2、只推证时空建立五维理论也容易:在“点外”把“点”放大,分野为类球体和类圈体。类圈体三旋与笛卡儿坐标的类球体比,就是五维。这个第五维象什么呢?1926年已被克林(Klein)解释为实际是环绕着第五维周长的一个极其微小的圆圈。但是西方从克林以来,直到目前超弦理论中杂优弦模式的圈态,都还没有涉及到线旋这种运动。而1959年我们在研究粒子无限可分说的疑难时,就注意到了圈存在着三旋(面旋、体旋、线旋)的动力学问题。其中的重要概念----量子圈态的线旋,已把第五维提高到不再是可见时空观的理论附属品。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他按光速不变原理指出:如果引入第三个坐标系K²,以速度v沿坐标系K的负x轴方向而相对K¢系运动,两次应用便得到:x²1=l(v)l(-v)x1,l²=l(v)l(-v)l
1)爱氏为解决l(v)必须等于l(-v),就假定在所有的坐标系里有同样的量杆,所以K²到K的变换一定是恒等变换(因为无须考虑l=-1的可能性)。但崔君达认为爱因斯坦作的这个假定是先验的,可能来自他对欧氏几何学里的全等定理或互相重合的东西是相等的理解,而没有想l=-1正是来源于空间的手征性。其实l=-1并非仅仅是来源于空间手征性的作用,在涉及到有速度标记的地方,空间手征性是和时间的手征性联系在一起的。l=-1的手征性表明的确实非完全是“虚值”,而类似时间取-t并非是所谓返回过去的倒流之类的“虚”事一样,它表明的是时空存在多环路的多方向性。
当然,简并到我们能观察到的芝诺坐标的第Ⅰ象限,无须考虑l=-1的可能性也是合理的。但崔君达的复合时空论,只受惠于俄国费多罗夫等人对晶体空间群的230种分类的启示,在舍弃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的那个恒等变换假设之后,才推出空间手征性带来的16重的时空复合。
2)但这种复合时空,并不全部是代表的自然事物的多时空环路及方向性,因为它们常常是局限在芝诺坐标的第Ⅱ象限。况且崔君达的复合时空论,实际讲的还只是外部空间。原因是,它仅是230个晶体空间群分类与光速不变原理的相对论的结合。这种外部空间多样性,还是以外在的球面几何结构作的基础,并没有涉及环面几何结构问题。即晶体空间群结构主要是以球面拓扑单元作的基础,这跟相对论相似。因此a1,a2,a3,β,λ的可正可负,只能是作为外部时空手征性的五重双共轭编码出现的,其中a1,a2,a3为空间三维坐标的线度,β为与时间相关的线度,λ为与质量相关的线度。这等于引用一种二重的三维空间,其中一个为左手系,另一个为右手系。
这里可见崔君达和陈绍光的五维论的相似性。并且对于简单空间群,这可写成平移群与一点群的直积,并把点群归结于晶体本身的特征。于是,当令a→0时,有 (3)→T(3)。T(3)是伽里略群的一个真子群,从而这些晶体的时空特征具有伽里略时空的性质。但是对于非简单空间群,不能这样做。这时所用的时空,其变换群应把GD作为其离散子群。当晶体外延时,有GD→E(3)。但E(3)不是伽里略与爱因斯坦-洛仑兹对时空变换的一个真子群。
虽然,爱因斯坦也曾指出空间-时间,未必能看成是可以脱离物质世界的真实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不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而是这些物体具有空间广延性。但崔君达也未认识到,在芝诺坐标的第Ⅰ象限内,翻出内部16种不同的罗伦兹变换的复合宇宙,但在外部如果不能区分,是把一个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
其次,在20世纪里,人类也还缺乏对时空本性的多环路认识;虽然爱因斯坦对物质空间的反思已有很大的进步。因为如果把三旋的五维时空推证,与前面a1,a2,a3,β,λ五个宇宙参数对应,不难看出三旋的三个直角坐标维数与a1,a2,a3对应,时间一维与β对应,剩下的一个空间圈维与λ对应。但λ是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进而也与物体的能量、信息有关。
3)即这说明三旋的圈维,与物体的质量,进而也与物体的能量、信息对应。反之,物体的质量或能量、信息即与空间圈维有关。而空间圈维是与黎曼切口相联系的,这就自然把黎曼切口与物体的质量或能量、信息联系起来。即物体的质量或能量、信息与黎曼切口或空间圈维是相通的。其次,从五维(a1,a2,a3,β,λ)表明的β和λ的效果相关性,也表明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是关联的,这也进一步证实时间与空间环路的耦合性,等效性,以及物体的质量或能量、信息与时间环路的密不可分。这就是三旋理论揭示的时空与物质相联系,同结构的秘密。
外部空间联系着物理时间,也就联系着可观察性。人们从观察晶体结构的230个空间群的显示中,推想这种来自时空背景的手征性也许存在普遍性,进而把它推广到相对论,这样推导出的a1,a2,a3,β,λ等五个宇宙参数,都可以取正负。但这又存不存普遍性呢?
4)这里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晶体空间的手征性,实际是凝固的内部时间的标记。因为晶体的形成存在着晶体生长的不可逆性;晶体的生成和凝固为耦合过程,隐含着质量及热量的传递、流体的流动、化学反应和相转变。这中间的“内部时间”,就与溶液的结晶有关。手征性类同于旋光性。美国化学家康德波提发现,在旋光性物质的结晶过程中,如果对溶液加以搅动,会极大地影响晶体的光体构型。而搅动是一种旋转,这说明旋转能影响晶体的手征性、里奇张量及辐射。
另外,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已发现,正负K介子在转换过程存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即里奇张量及里奇超光速辐射联系内部时间的反映,已经波及在流体力学、等离子体物理、激光、地球物理、固体物理、非线性电路、弹性力学、材料力学、化学、气象学,甚至在经济领域等方面,对总结出的经得起观察检验的任何一个包含有时空的方程,如果时间取正负也是对称的,那么给时间取负号,就有了一个更充足的弱性理由。而不能把时间取负号,仅认为是时间的倒流或是可逆转的,那么现也可以给予一种解释,是由于这些方程描述的事物,具有更强性内部时间的选择性。其道理就是,时空在某些外部或内部因素的操作下,类似结晶前的搅动,会凝固它内部存在的里奇张量及里奇辐射多环路,从而会留下时空多环路及方向选择的单一性。
5)这也说明,自然界中的一切宏观自发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要出现相反的过程,必须依靠外来作用。也就是说,这些过程的正过程和反向的逆过程,是不等当的:正过程可以自动地进行;逆过程却不能自发地出现。把描述这些过程的时间坐标t换成-t而得出的逆过程,并不是正过程沿相反方向的简单重复。关于时间的可逆与不可逆,有多种争论。论点有:不可逆性来自宇宙大爆炸;不可逆性来自宇宙响应(即宇宙的边界条件);不可逆性来自热力学极限;不可逆性来自“粗粒平均值”或“时间光滑化”;不可逆性来自因果要求;不可逆来自系统不绝对孤立;不可逆性来自测量,等等。也有人认为,时间可逆佯谬本身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是微观时间和宏观时间二者混为一之误。即在微观世界里,运动过程本身就存在着时间箭头,因而根本没有什么可逆佯谬。以上种种,从a1,a2,a3,β,λ五个宇宙参数与三旋五维的对应联系看来,以及从CPT定理的正确性看来,一种真正的时空反演必然伴随着物质反演,在这种意义下可以说,一种不对称性(时间箭头)是由一种更大范围的对称性(CPT对称性)所保证的。
3、由此想不通的人,想从修改“爱学”的经典相对论方程上,寻找超越。在我国国内,据说60多年来有影响的重大修改至少在6种以上,可惜他们对类似里奇张量、里奇流、里奇辐射、韦尔张量、黎曼张量、黎曼切口、庞加莱猜想等现代数学,并没有下功夫去作研究。这也许不怪他们。在民国以前的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所以书本里,都没有类似里奇张量、里奇流、里奇辐射、韦尔张量、黎曼张量、黎曼切口、庞加莱猜想等现代数学的描述和研究。我国也较封闭。有人说,“爱学”的经典相对论数学是“抄袭”黎曼、里奇、韦尔、庞加莱等大数学家的工作。是的,爱因斯坦是继承了黎曼、里奇、韦尔、庞加莱等大数学家创造的人类共同财富,那么割断与人类共同财富的联系的工作,有意义吗?如果三旋以挠率与曲线相关,修改“爱学”,其例有多大进展?
1)矢量代数联系三旋,很容易看到三旋的流线,与转轴存在着许多正交关系,也存在方向性。从空间解析几何可知,一类的量用一个数便可以完全表示出来,象面积、温度、时间、质量等都属于这一类的量,这一类的量称为数量。完全由一个正值或负值的数量所确定的物理量,或在更普遍的情况下,由一个具有实数值的、空间一点的函数所确定的物理量,称为标量。假使标量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则称为绝对标量,或不变量。除绝对标量外,还会遇到与坐标系选择有关的标量,象速度、加速度,力等都属于这一类的量,这一类的量称为矢量或称向量。
挠率与曲线相关,而三旋流形正是一些曲线。曲线是平面曲线的充要条件,是曲线上每一点的挠率都为0。如果一条曲率的切向量绐终与一固定方向交于定角,则称此曲线为一般螺线。人们已经求得r(s)=(rcosωs,rsinωs,hωs),为常数的圆柱螺线的挠率t(s)=ω2h,即挠率为一个常数。看来挠率与不平凡线旋或自旋的组合有关,三旋的双动态和多动态都是一些自旋的组合,所以挠率是与三旋紧密联系的一种数学描述。那什么是挠率呢?
首先来看曲率:对曲线r(s),用T(s)表示单位切向量,即T(s)= r¢(s)。用|T¢(s)|=|r²(s)|来表示曲线上两邻近点S,S+△S的切向量T(s),T(S+△S)之间的夹角与△S之比在△S→0时的变化情况,它度量了曲线上邻近两点的切向量的夹角对弧长的变化率,反映了曲线 的“弯曲程度”。因此称K(s)= |r²(s)|为曲线r(s)在S点的曲率。一般地说,如向量a(s)具有定长,则对a(s)·a(s)=C(常数)两边求导后就得到a¢(s)·a(s)=0,即a¢(s)与a(s)正交。现在T(s)是单位向量,所以T(s)与它的导向量T¢(s)=r²(s)正交。当r²(s)¹ 0时,在T¢(s)=r²(s)方向上的单位向N(s)称为曲线在S处的主法向量,于是有T¢(s)=k(s)N(s)。通过点r(s),由单位切向量T(s)与主法向量N(s)所张的平面称为S处的密切平面。单位向量B(s)=T(s)´N(s)称为点r(s)处的从法向量,它正交于密切平面。通过点r(s)由T(s)与从法向量B(s)所张的平面称为点r(s)处的从切平面,通过点r(s),由主法向量N(s)与从法向量B(s)所张成的平面称为S处的法平面。
对B·T=0求导,得 B¢·T=0。又因B是单位向量,所以B¢·B=0,因此B¢(s)平行于N(s)。设r²¹0,则由B¢(s)=-τ(s)N(s)所确定的函数τ(s)称为曲线在S处的挠率。可知|τ(s)|=|B¢(s)|度量了曲线上邻近两点的从法向量的夹角(即密切平面的夹角)对弧长的变化率。由于曲线的弧长S与曲线 的参数选取无关,所以曲率k(s)= |r²(s)|及挠率τ(s)=- B¢(s)·N(s)都与曲线的参数选取无关。
2)有挠时空的数学模型,是一个微分流形。一般来说微分流形不仅具有曲率也具有挠率。因此三旋时空流形也不仅具有曲率而且具有挠率。在平直时空中,可在大范围内建立正交坐标系。设一矢量V在一正交坐标系中的分量为{Vm},在平直时空中将矢量V沿任意路径从P1点平行移动至P2点,其正交坐标分量Vm在平行移动过程中保持不变。但当时空非平直时,上述平直时空中的矢量平行移动则不能成立。微分几何规定,时空的每点存在联络系数 ,由它才能决定矢量的平行移动。设P与P¢为邻近两点,它们的坐标各为{xλ}与{ xλ+d xλ},若一矢量V在P点的分量为{ Vm},则将V沿矢径{d xλ}移至P¢点后变成分量为{V¢m}的矢量V¢。
如果把这种移动称为平行移动,在一般情况下,联络系数的取值是随时空位置变化的,联络系数在时空中的分布形成联络场。由联络系数可以定义挠率张量以及曲率张量。这里曲率张量和挠率张量都是随时空位置变化的,它们在时空中的分布分别形成曲率场和挠率场。若时空存在曲率场,便说时空是有曲的;若时空存在挠率场,便说时空是有挠的。即时空可分为4大类:
(a)无曲无挠时空;(b)有曲无挠时空;(c)无曲有挠时空;(d)有曲有挠时空;
无曲可看为有曲的特殊情况,无挠可看成有挠的特殊情况,故上述1、2、3类时空均可看成是第4类时空的情况。三旋理论通常即指有曲有挠为背景的时空理论,因此它把除此情况以外的描述也可看成为它的特殊情况。三旋与挠率指明三旋其实很简单,复杂出在线旋上面。线旋不但分平凡线旋,还分不平凡线旋。不平凡线旋类似扭转了一个面的墨比乌斯带或墨比乌斯体,所以它是天然有挠有曲的。平凡线旋却不一样,由于它的转轴圈可以是一条封闭的光滑曲线,也可以是带角的多边形;这些封闭的光滑曲线和多边形可以在一个平面内,也可以不在一个平面内。
在平直时空中,如果让一个四维矢量V沿着一闭合曲线平行移动一周回到出发点,移回的矢量必与原来的矢量相重合,这种特性称为绝对平行性。但当时空曲率不为零时,矢量沿闭合曲线的绝对平行性将不存在,即曲率的存在破坏了绝对平行性。然而挠率却可以与绝对平行性并存,有挠无曲的时空可以存在绝对平行性,故把这种时空称为有挠绝对平行时空。然而挠率与平行四边形却不可以并存,对于有挠无曲时空,用平行移动作图法得到的常是一不闭合的图形,而对于有曲无挠时空,可以作出闭合的平行四边形。于是可以说挠率的存在破坏了平行四边形的闭合性。反之用此方法考察自旋与正交的平移的结合,或自旋与正交的自旋的结合,是存在挠率的;推而广之,在时空运动中作三旋的物体,有关它的元素或标记必然存在挠率。
3)三旋有挠的引力联系研究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其中Gmn称爱因斯坦张量,Rmn称里奇张量,R称曲率标量,用文字表达出来便是:时空曲率的组合=物质能动张量。
在时空有挠有曲的情况下,有挠引力理论已推出了两组引力方程,用文字表达出来便是:
时空曲率与挠率的一种组合=物质能动张量。时空曲率与挠率的另一种组合=物质自旋张量。
上述两式在不适用于有挠引力理论的一般情况下可分别简化为:
时空曲率的组合=物质能动张量。时空曲率的组合=物质自旋张量。
由于目前一般说的自旋并不包括线旋,所以上面的方程还不能完全概括三旋有挠方程。线旋类似地球磁场、太阳风运动。磁场、太阳风与引力也有间接的联系,例如太阳的磁暴、地球的极光可以看成是这些联系的宏观反映。实际地球的自转地极与磁极之间的偏差与倾斜,就与引力和磁场之间的联系有关。这也可以看成线旋挠率与引力有联系。说明引力与挠率有关的观察是运转会“牵引”时空。例如美国亚拉巴马大学高级研究员李宁博士提出高速旋转超导体存在引力场效应的理论,在芬兰坦佩雷大学实验室获得验证。
李宁认为,超导中的晶格离子在吸收了外界电磁场的能量后将处于同一个量子态并快速旋转,由此会产生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引力场,若将不受电磁作用的物体置于该引力场,则其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将发生变化,即这种超导引力场效应完全能够抵消物体的原有重量。芬兰坦佩雷大学在一次例行超导体电磁场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嘴上叨着的烟斗中吸的烟吐到超导实验装置上方,结果发现每次烟雾均直冲天花板而去,且其它许多处于超导装置上方的物体也出现了重量变轻的现象,其重量减轻了2%。而超导联系三旋,是三旋挠率产生引力的有力证明。
其次,卫星的探测数据,也证实地球运转时会“牵引”时空。意大利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契夫拉博士领导的小组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古德特中心空间技术组的帕维利斯博士合作,借助于新研制的96号地球引力模型,精确测量和分析了两颗地球激光同步卫星的轨迹偏移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球运转的方向上,这两颗卫星在轨道上的投影每年偏移2米,比广义相对论所预计的偏移距离大10%,误差在±20%。
至此,科研人员确信,由于引力场的作用,地球运转时会“牵引”其周围的时空,改变卫星等航天器的轨道。此外,这次证实“结构牵引”效应的偏移数据还小于牛顿引力理论所计算的距离。而他们所用的96号地球引力模型是该小组根据1993至1996年间所跟踪的40个航天飞行器轨迹偏移数据建立的;所谓“结构牵引”是指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就像是一个绕旋转小球运转的弹性“薄膜”,由于引力的作用,宇宙中大块物体沿这一“薄膜”上轨道线运动时会发生偏移,“牵引”周围的时间和空间,就类似球在粘稠糖浆中旋转时,糖浆被洒向球的四周并围着球转一样,地球运转时,由于引力作用会把时空抛向地球周围。这实际已是扩展了广义相对论的一种有挠引力理论,当然也还没有包括线旋一类的挠率。
4)如果说有线旋挠率的组合产生的引力效应,在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一类的现象上还不太明显的话,那么大江大海的潮汐现象反馈的线旋挠率引力效应,就很直观了。因为从有挠引力场方程看,时空曲率与挠率由场源物质的能动张量及自旋张量联合确定,这是用引力场的弯曲与自旋时空结构取代伽利略及闵可夫斯基时空度规为常数的平直空间,这是把刚性不变的度规变作时空坐标函数的柔性可变的度规。这种几何意义上的张量场不只是抽象的数学描述形式,而是联系着具有动力学机制的物质场,请看大江大海涨潮的汹涌、卷曲以及上下孤波、收敛线旋起伏和旋涡的情景,这演示对应的正是不均匀引力场导致的时空弯曲与自旋。如果把事物与时空对应,也许现在能够用文字列出三旋的表达:
转座子曲率的组合=事物广义能动联系描述;转座子挠率的组合=事物广义自旋联系描述;转座子概率的组合=事物广义信息联系描述。
把上述三率三式所示的三个关系结合起来,可以这样说:曲率、挠率与概率,由转座子场映射的事物的广义能动、自旋及信息联系集成确定,即1+1+1=3。把三旋转换为三率(曲率、挠率、概率)的三式,把事物的平移、弯曲和挠动在时空中的变化全方位地反应出来。
在平直空间,事物趋于稳定、守恒、可积,它是轨迹性的,局域性的。但事物不可能处处、长久都摆顺在平直空间,因此守恒动力系统最基本之点就是这种世界的不稳定。而不稳定相当于借助一种点变换来代替轨道性描述,即它具有一种非轨迹性和非局域性的转移概率。要说明这种非局域性的空间,莫过于有曲无挠、无曲有挠、有曲有挠这三种时空,相反平直时空可以看成无曲无挠时空。但无曲无挠、有曲无挠、无曲有挠类时空,都可看作有曲有挠类时空的特殊情况。
4、以上三旋是学我国国内想修改“爱学”的人,修改的经典相对论方程,这有意义吗?有,但仅此只类似一处孤岛或盆景。我国至少在6种以上修改经典相对论的方程,有意义吗?有,但就如同陈绍光教授原先类似两个桶之间能形成螺旋环流上升的量子旋进论所做的,与之后把它看成泰勒桶类似的图像,能使我们更准确、精细地来全面研究弦论与基本粒子及其超伴子、暗物质、暗能量等的统一相比,进展就不大。我国主流的“爱学”、“薛学”等研究停滞不前,与此有关。
也许和qapin先生相似的人不同意这种看法。qapin先生也许就认为陈绍光教授的量子旋进论原先做的已是科学的封顶之作,要我们拿出证据来反驳他们。我们不妨遵命举几点。
1)中国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我们的长江就类似一条天然的宇宙弦、量子弦模型,把我国推上21世纪弦学大国的地位。陈绍光和张志强等先生反对“盖学”的宇宙大爆炸论,实际论据只等于在针对“宇宙大爆炸”这个词汇。宇宙大爆炸论的实质是基本粒子质量的产生,或作为质量单位的希格斯粒子,为什么反比所有的基本粒子的质量还重?或者按我们前面说法,占是宇宙总质量(100%)的4.4%的重子和轻子等显物质的结合结构域,怎样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杆线弦、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配对组合的“垃圾”结合结构域分离出来的?答案就是与“宇宙大爆炸论”相似的研究有关,等于我们把该论比作长江三峡大坝及其闸门,称为的“大量子论”。
a)宇宙如果跟时间、空间有关,宇宙的历史就类似一根“弦线”。以我国的长江映射,物质和反物质就类似长江里的水。假设水是天生成的,那么三峡大坝及其闸门却不是长江一开始就有的。这类似今天的宇宙物质与反物质的隔离。霍伊尔是“稳恒态宇宙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恨透了宇宙大爆炸论,恨透了霍金。但霍伊尔恨透归恨透,而他早对盖夫曼的热大爆炸宇宙论的研究比对他自己的理论还下功夫,因此早在1954年他已用盖夫曼的理论证明从氦到碳这些轻元素,能够在温度为1亿开的红巨星中产生;1957-1967年,他又和伯比奇夫妇、福勒和瓦戈纳等合作,用大爆炸理论解释了所有其他轻元素的起源。虽然该壮举的主要贡献应归功于霍伊尔,但1983年的诺贝尔奖却只授予了福勒。因此霍伊尔为反“盖学”者,树立了难以超越的榜样。
b)如果三峡大坝是长江后来才有的,对应物质和反物质的分离,那么这个时间在什么时候?沿着霍伊尔求证化学元素质量的产生和起源的办法,我们追寻到了物质族基本粒子的质量谱。因为把物质和反物质看作是河流里的水和天空中的水蒸气,都是水的同类,只是不同的两种相。再把水看成类似一个“大量子”,用长江流域来描述:长江三峡大坝及其闸门的运作,把河流切分成上下游两段,上下游在此不能倒流,这指的是水不能循环;“大量子论”也变成类似点内空间与点外空间的观控相对界的绘景。但是这种界面的建立,一是需要时空的撕裂,二是需要大坝有类似闸门的观控。1996年我们发表了《物质族基本粒子质量谱计算公式》,把质量的起源基于“大量子论”创生的宇宙视界模撕裂产生的。这类似弦的撕裂,当然需要能量,由此让质量与能量有关;且裂断需要拉伸应力和剪切应力,依此类似材料力学的断裂公式,换思路我们推导得:
M=Gtgnθ+H (3-1)
m上=BHcosθ/(cosθ+1) (3-2)
m下=B-m上 (或B=m上+m下) (3-3)
B=K-Q (或K=Q+B) (3-4)
c)这组公式,能够计算出夸克、轻子和规范玻色子的质量。实际这不但是质量谱公式,也是物质能量公式和宇宙方程式。因为修大坝与建闸门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长江这根“弦”看作“泰勒桶”,那么闸门自然能联系“泰勒桶”内的那个小桶。夸克的提出和被发现,促使日本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基于卡比博的一次“分代”思想,提出在强相互作用中存在三次的“分代”思想,认为如果质量是起源宇宙大爆炸,那么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由此预言存在6种夸克。1995年,6种夸克都被发现证实,三次“分代”思想被称为“小林-益川理论”。联系“泰勒桶” 内的那个小桶“闸门”,自然有三级段的关与放“闸门”模式。而“船闸”模型使长江既相通又不相通---试看来自长江三峡大坝上游的轮船,进入船闸的第一级段后,先关闭轮船的后面的闸门,使长江三峡大坝上游不再与下游相通。然后再放开轮船前面的闸门,使在放水的“自发对称破缺”中,轮船开进船闸的第二级段,类此逐步进入三峡大坝下游区。反之,亦然;如量子波包函数。
d)“大量子论”推出的物质族质量谱公式及其三旋理论,不但能揭示大爆炸开始的宇宙暴胀,而且能映证在时空撕裂后的时空缝合期中,物质族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等24种基本粒子的起源和质量。并且能说明宇宙“大撕裂”只发生在宇宙大爆炸的同一段时间,前后两次各三响;或者说,物质类似宇宙的眼睛:宇宙是两只一大一小的复眼,即每只复眼包含有三只小眼睛。
2)能证明物质族质量谱公式正确性的,不但它是与实验测得的夸克和轻子等基本粒子的质量相符,而且还可以用胶子球候选者最佳组合态预测模型的方法检验。
因为胶子作为自然界中称为强力或者色力的这种基本力的载体,通常,胶子的作用是使夸克束缚在一起,而夸克是质子、中子和许多相关粒子的组元。夸克具有称之为色荷的属性,任何具有这种荷的粒子能够放出和吸引胶子。把夸克粘在一起的“胶”也能把胶子本身粘住。于是两个胶子能够通过交换别的胶子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复合粒子。物理学家称这样的粒子为胶子球。如果胶子球存在,那么实验上用于产生高能夸克组合体的粒子加速器产生它们也是可能的。现有的理论与实验已确定了几个胶子球候选者,取质量单位为1Gev,即109eV,约为1.7´10-24g,它们是:①c/n,m=1.44GeV;②f0,m=1.5GeV;③θ/f0,m=1.71GeV;④ξ,m=2.23GeV。
a)区别在于上述提到的4个胶子球候选者中,多数认为最有可能导致一个明显胶子球的是质量为1.44GeV的候选者。而我们认为上述4个胶子球候选者中,可能还是精度最接近计算值1.71GeV的候选者,并且它们可能还是高于双胶子态的胶子球。虽然一个胶子球中的胶子数目不是一个很确定的量,在胶子之间色和反色的任何组合都能交换,唯一的限制是不能产生净色;同时胶子之间可不断交换另外的带色胶子,当一个胶子被放出来的时候,它还能放出另一个胶子,结果原先由两个胶子组成的胶子球能变成3个或更多个胶子的束缚态。我们的物质族质量谱计算公式已推得出8种胶子的质量,在实验室里的测量,是能判决或证伪的。
例如8种胶子中,我们的公式推证出其中5种有质量,3种质量为0。把它们组合成双胶子态,质量为0的难于与单个有质量的胶子相区别,暂把它们排除在外,剩下的5种胶子通过成对组合可以做成25类胶子球。在双胶子态质量耦合的这25类中,质量为0.06、0.12、0.392、2.63、8.59的5类各占1个。质量为0.09、0.226、0.256、1.345、1.375、1.511、4.325、4.355、4.491、5.61的10类各占2个。即以上只有15个数据,但与4个候选者符合的都没有。现再把这15个双胶子态数据与前5个单胶子数据组合成三胶子态,可得75类三胶子态。
b)因为胶子球必须是无色的,所以任何胶子的束缚态一定不允许显示出净色。用8种胶子通过成对组合似乎可以做成64类胶球,但是大多数组合体有净色。能组成无色胶子球的成对胶子只有8对,在这8对胶子球中它们的色彼此相消了。例如,一个红——反蓝胶子必须与一个蓝——反红胶子配成对。结果表明,这8对胶子可自由地交换它们的色并构成一种所谓的混合态,在这种混合态中,找到每一对胶子的几率可能是相等的。实际上,因为色的交换相当于放出第三个胶子,所以只要保持色中性,就能够产生由3个或更多个胶子组成的胶子球。
看来候选者中的f0、ξ胶子球,可能是由3个以上胶子组成的多胶子态。因此它们发生的几率比θ/f0及c/n胶子球更少一些。现在检查以上三胶子态的75类中,质量为0.09,0.18,0.588,3.945,12.885的5类各占1个,质量为0.12,0.15,0.256,0.316,0.422,0.452,1.375,1.435,1.707,2.66,2.69,2.826,4.355,4.415,4.687,6.925,8.62,8.65,8.786,9.905的20类各2个,质量为0.286,1.405,1.541,1.571,4.385,4.521,4.551,5.64,5.67,5.806的10类各占3个。它们中1.707的2个与1.71最接近;其次才是1.435。
c)造成这种原因,其中还有胶子球没有可与夸克的味道相比的性质,所以与夸克能构成的各种不同的束缚态相比,胶子能构成的束缚态的数目要少。实验和其它的理论真能证明我们的预测吗?1996年2月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人员,利用高速计算机经过两年艰苦的计算,终于证明由多个胶子组成的粒子群----胶子球是存在的;同时计算出了若干胶子球的质量。其具体情况是,IBM公司托马斯·沃岑研究中心的唐纳德·万加顿等人,用一个四维点阵模型和大量胶子的统计平均,对方程作了近似处理。计算结果表明,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中,胶子球应有足够长的寿命被检测到。计算机还算出了一些胶子球的质量,其中突出的是一种由一对正反夸克湮灭产生的胶子球的质量为1.71GeV。随后,万加顿等人根据这个数据重新来检索实验结果的列表资料,他们发现这种胶子球的确已在过去12年中实验室的好几个不同的实验中出现过,但却未被识别出来。因此,这一项量子色动力学的计算就成了通过大规模的计算发现新粒子的第一个例子。
3)“大量子论”及其质量谱计算公式,不但能计算出夸克、轻子和除希格斯玻色子以外的规范玻色子等24种基本粒子的质量,而且还能解答作为宇宙万物的质量之源的希格斯粒子的单位质量,为什么反比所有的基本粒子的质量还重?以及为什么希格斯粒子遇到了实验检验的困难?
a)寻求证明的希格斯粒子神秘难测,如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可以模拟宇宙形成瞬间“宇宙大爆炸”后的状态,正以每秒4000万次的速度处理数据;之先是对以不同方向喷射的彩色粒子作拍摄,以彩色图像的形式输出数据。之后又将这台对撞机生成的海量数据转换为声音,由此出现的声音虽然没被称为是音乐,但因远离内部光束的粒子变成声音的音调,粒子的能量被转变为音量,曲调的时间长度则显示粒子旅行距离,但目前实验也还不能从这些声音了解到确切的希格斯粒子的质量信息。原因是,这首先要弄明白希格斯粒子的单位质量为什么是从大到小?
我们从宇宙大爆炸的“泰勒桶”大量子长江三峡大坝及其船闸闸门模型,联系《骆驼和羊》的寓言故事,如果把园子四面高高的围墙和围墙上有个窄又矮的门洞,对应大坝及其船闸闸门,骆驼映射希格斯粒子,羊映射所有的夸克、轻子和除希格斯玻色子以外的规范玻色子,那么大型强子对撞机寻求证明的希格斯粒子的神秘性,并不是希格斯粒子的可有可无,而是类似大坝的船闸闸门至少要修多宽?大坝里的水至少要关多深?因为只有把所有24种的夸克、轻子和除希格斯玻色子以外的规范玻色子等基本粒子,对应船只,修的大坝的船闸闸门才合适。或者说,把它们对应《骆驼和羊》寓言故事里的羊外,围墙上那个窄又矮的门洞,羊都能通过;但还考虑门洞要多宽多高骆驼才能通的过?这就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要实验检验求证的希格斯粒子的质量。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简称CERN) 2011年12月13日公布,求证的实验有两个,称为ATLAS实验和CMS探测器(“紧凑渺子线圈”) 实验。ATLAS的实验结果质量在116-130 GeV之间。CMS的实验结果,在128(几亿粒)到600(几亿粒)之范围内这样质量大小的希格斯没找到,接下来质量在115-127 GeV之间找它,大概是在1012个其他粒子当中可能有一个是希格斯粒子。这类似一大堆沙子其中有一颗金沙子。希格斯粒子是给予其他的粒子质量的,假如希格斯这样的粒子存在的话,那氢子与夸克只能是基本的粒子了。即最小就到这儿不能再往下分了。
不用再去想办法把它们再去分了,所以这个世界,基本粒子就是最低层次了。现在两项实验得出的质量区间大致相同。希格斯玻色子应该非常短命,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衰变。ATLAS和CMS均基于观察它们的衰变,而不是希格斯玻色子本身。一个质量约125 GeV的希格斯玻色子能够为进入地图上未标注的地带炸开一条通道,即如三峡大坝的船闸闸门。这种低质量意味着至少需要一种新型粒子去稳定它,研究人员给出的确定性水平为“西格马”粒子,即如骆驼。只有达到3西格马水平,实验出现误差的几率才达标只有1/370。目前ATLAS实验的西格马水平为2.3。
b)我国参加CERN组织实验的科学家陈国明先生说,希格斯粒子如果没有找到了的话,意味着原先认识的那个大爆炸概念就可能要被颠覆。其实,类似陈国明先生原先认识的大爆炸那个说法,已经被“泰勒桶”大量子长江三峡大坝及其船闸闸门模型所包容。对此,ATLAS和CMS实验求证到的116-130 GeV之间或115-127 GeV之间的那个类似大坝的船闸闸门,或适合西格马水平骆驼通过的围墙上那个门洞,已经被证实。所以不管2012年CERN实验的情况如何,西格马骆驼只会更清晰。因为正如萨斯坎德等科学家所说,这还可以举飞机螺旋桨模型:所有复合叶片停转,能量反而最高,质量最大;而全部复合叶片转动,质量却为0,就如光子和引力子。
c)现在可以明白宇宙大爆炸论的提出者和反对者,他们回避了量子场态粒子与大爆炸撕裂粒子的不同生育观,“持球跑进”得也许太快了,并没有细心地去考虑宇宙大爆炸的细节,分析宇宙大爆炸过程的多个步骤,发现在类似大坝船闸程序的开启过程中,质量谱的六点共圆、大坝船闸的落差分级如分代、复合螺旋桨的停与转显现,和希格斯粒子发生的相互反应。如果他们都把宇宙大爆炸,看成类似长江三峡大坝是所有的闸门一齐溃坝那样洪水汹涌似的大爆炸,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他们的误解,以此宣传是在误导世界上所有的人。
宇宙大爆炸仅是建立的一种视界,这是一种截断和分割,类似在长江三峡修建的一座大坝。这种视界类似黑洞视界,把观察分成两种互补的视觉:一种称他们为“宏观人”,指是自然界宏观外的人的观察;另一种称他们为“微观人”,指是自然界微观内的人的观察。作一个垂直交叉的平面坐标表示,设水平坐标是宏观人,那么垂直坐标就是微观人,他们之间的视觉看法,像直角是垂直一样的矛盾,但又是互补的。同理,观察微观的基本粒子的生成,除高能物理反应和做高能物理反应实验的人员外,宏观人是看不见基本粒子的细节的,他们看到的只能是这些“婴儿”后来组合的社会,这是低能自然界的一些物质。作为“微观人”自己,它们看到的船闸上游“大坝”,全是停摆的复合螺旋桨飞机。
d)这类似萨斯坎德的说法是,大质量的希格斯粒子是在上游大坝“船闸”的第一段,由它们生成的四种相互作用力的基本粒子,也全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其次如果说上面是大爆炸的视界细节,那么大爆炸的时间细节,宏观人和微观人的看法也不同。宏观人认为宇宙大爆炸已经停止;微观人认为这种截断只是针对宏观人的,只要能量撕裂达到要求,微观类似宇宙大爆炸的反应仍可以发生,LHC就是一例。其次,宏观人认为137亿光年前发生的宇宙大爆炸,类似炸弹爆炸,时间过程发生很短;但对微观人来说可等价长江三峡大坝船闸,落差行船的整个时间一样漫长,这是以它们的寿命年龄作的比较。
e)宇宙大爆炸是一种截断还是有循环?问此话对微观人来说毫无意义:类似长江三峡大坝船闸,它既是一种截断;而长江下游到大海的水蒸发上天,下雨落到上游流入长江,也可以说是一种循环。宇宙大爆炸论的支持者霍金和彭罗斯都认为,宇宙大爆炸的开头是低熵。如果类似巨大堰塞湖溃坝那样大水汹涌成灾,怎来低熵?所以从熵流来说,它是不能循环的。但从信息守恒来说,它的截断和分割守恒类似交流变压器,这也可说是一种循环。
f)希格斯粒子是大质量单位,与前面质量谱公式和复合螺旋桨模型中的矛盾是:宏观人的常识,质量和能量计数,都是由小变到大;但微观人的分割,却类似螺旋桨模型,是从大数单位变到小。弦学的统一办法是:用“长江三峡大坝船闸模型”,可从薛定谔猫到彭罗斯的薛定谔团块的数学分析来解释解决。即假设宇宙大爆炸的撕裂,质量变化有类似轮船在船闸的位移在不同落差的分段,使同一只希格斯粒子轮船在不同的两处分段,变成类似两个团块。两个团块之间,容易缺乏同一的矢量。这种冲突,只要“自由降落”的概念在两个时空是同一的,于是令一个空间的测地线恰好与另一个空间内的测地线重合,代之以计算。时空是具有不同的可容许“时间”t的1维欧几里得空间上的纤维丛。自由降落体之间即测地线之间的差,可理解为;Ea=团块初始位置态和位移后位置态的质量分布之差的引力自能。
质量分布的引力自能是获自完全弥散到无穷远的点状物质质量分布的集合能。初始位置态和位移后位置态的每一个定义了其质量密度分布的“期望值”。二者间的差,一个为正,另一个为负,构成引力自能为Ea的正、负质量密度分布。在位移后位置态仅仅是初始位置态的刚性位移的情形下,量Ea可理解看成是,团块从初始位置态移动一段距离到位移后位置态时,付出的代价;这里位移后位置态的位置,远离初始位置态的固定位置的引力场,类似质量谱公式中的撕裂,大坝船闸由宽变窄,类似三角函数角度由大变小;所以即使同样的希格斯粒子轮船的质量衰变组分,其质量谱公式质量单位的计数,也类似在由大变到小了。
这种角度由大变小联系复合螺旋桨叶片由停转,到由转动而看不见的原因,还可以用第二种能量测度----引力相互作用能来作为Ea的另一种定义。即处理衰变到其组分的初始位置态或位移后位置态的“能量不确定性”Ea,可借助海森堡的时间/能量不确定原理:在大坝船闸,轮船在“衰变”叠加态平均时间范围内,如将初始位置态或位移后位置态取为的定态,类似电子,在其位置几乎精确确定的情形下,那么肯定不处于定态。从位置/能量不确定原理可知,这时电子具有极大的动量,将瞬间弥散开去。其次,要求初始位置态或位移后位置态都严格处于定态,那么要将上述论证完全运用到单个粒子也有一定困难。因为要考虑粒子的引力场。叠加态约在平均时间范围内自发收缩到两个组分定态之一;这里Ea是两个质量分布之差的引力自能OR,表示量子态的“客观收缩”。正是在于Ea的这种能量不确定性,有可能冲抵了这种潜在的不守恒性,使得能量守恒并未真正被破坏。所以,粒子态收缩确实是一个客观过程,而且始终是一种引力现象。这种现象甚至会出现在导致所有实际问题态收缩的实质性的环境退耦情形中。
g)联系复合螺旋桨模型,虽然假设只存在一种大质量单位的希格斯粒子,但是否存在多个希格斯粒子?举撕裂得出的质量谱公式,理论上可从六种夸克和轻子序列中,以最轻基本粒子的质量的小数点后最末一位数,决定希格斯粒子的单位。还可有质量为0的希格斯粒子。即希格斯可以有一种、两种和七种。这也类似2007年台湾大学何小刚教授等按超对称最小扩展,提出的有7个希格斯粒子模型;和2010年美国费米实验室物理学家马丁等提出的可能存在相似质量的5个希格斯粒子的双希格斯二重态模型。其实这个矛盾也是由宏观人和微观人的分割产生的,是个假象;一是可以由上面的数学分析解释来解决,二是可以联系由下面射影几何的解释来解决。即宏观人和微观人看到的有单位质量不同的物体或粒子,类似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用两组不同的平面,与宇宙大爆炸撕裂演化这同一个投影锥相截得到的两处不同截景。一个大质量单位的希格斯截景,是高能物理对各类粒子所做的实验。不止一种希格斯粒子组合质量单位的截景,类似在大坝下游看到的各种轮船的组合队伍的观察:接近;质量轨道角愈大,粒子的质量也愈大,与离大坝上游水的静态更相似。但对宏观人来说,要看到这一幅截景,需要匹配的撕裂能量也愈大。
4)我们要说,2011年已经实验证实了弦论或弦学,看见了类似“里奇辐射”的“弦线”。
这也是2011年12月16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公布的2011年年度最受欢迎的十大新闻的第一条新闻《在真空中制造出可见的光线》。这是瑞典的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在真空中捕获到了不断出现和消失的光子,成功将虚拟光子转变成真实光子,制成了可测量的光。
卡西米尔平行金属板效应,是在辐射场真空态中,存在吸引力的现象,这类似韦尔张量。而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看到的类似“里奇辐射”产生的“弦线”的量子力学原理,类似把“泰勒桶”的两桶面及其旋转,变换对应卡西米尔效应以及卡西米尔平行板的旋转。如果平行金属板间产生的是一种纯粹的韦尔张量作用,那么旋转的圆周运动就是把里奇张量作用也结合进去了,造成的是一种“扭量球”图像效应,它的类似“里奇辐射”就会无中生有,成功色散出“孤子链”尾巴似的“弦线”。
这项实验具体做法是,使用一个名为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的“镜子”,该“镜子”由量子电子元件构成,对磁场极其敏感。通过每秒数十亿次改变磁场的方向,可使“镜子”的振动速度达到光速的25%。这类似卡西米尔平行板的旋转,与旋转的磁力线的缠结形成的“扭量球”。而实验结果显示,作为“弦线”的光子会在真空中成对出现,能够以微波辐射的形式对其进行测量,构建出确实具有相同特性的射线。这是在真空中,瞬间出现并消失的虚拟粒子;发生的“孤子链”式孤波运动。
参考文献
[1] 陈绍光,引力起源与引力红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3月:
[2] [英]罗杰·彭罗斯,通往实在之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浩译,2008年6月;
[3] 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增
刊第一期,2008年5月。
[4] 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5] 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9月;
[6] 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7] 陈绍光,相对论与牛顿力学能混合应用吗?——兼与季灏先生商榷,中国科技纵横,2011年 第
1-2期;
[8] 季灝,加速器输出粒子的能量和轨道异常现象的实验分析——兼答陈绍光教授,前沿科学,
2011年第3期;
[9] 叶眺新,中国气功思维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