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中,马克思的名字是一大堆共产主义理论,已经被高度概念化,而任何概念化的人物,要么是上帝,要么就是魔鬼。
虽然马克思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但是马克思的确曾经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上帝。这种文化影响有它的依据,事实上马克思是很不平凡,马克思精神人格太伟大,马克思不信宗教,但他的凡人生活却像个纯洁的圣徒。
因为马克思人格伟大,加之知识和思想博大,马克思在审视人类文化,特别是他同时代的文化时,经常是毫不谦虚、不留情面,以苛刻的语气批判诸多流行思想的肤浅和庸俗。
这种不怕得罪人,这种思想的公开尖锐,既是一种非常的自信,也表现了马克思改造社会的革命气质。
马克思全方位的伟大,首先源于他的伟大理想抱负,马克思的心高志远,早在17岁时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这篇中学作文中,就表达的淋漓尽致。
撇开这篇作文的精神高度,即使谈它的思想深度,老实说如若换成我在17岁,或者说现在中国17岁的中学生,都是根本不可能具有,也是远远不及这篇作文的思想宽度和深度。
下面我来分析这篇作文,从中认识青年马克思伟大的人格精神。
马克思开头写道: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守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这种选择是人比其它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一开头马克思就大视野,从宏观世界的角度,论述人的生命意义和动物的区别,动物是听天由命被限制的,而人是追求高尚的,这种向上的精神,潜意识就是人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必须听从高尚的精神,而高尚的精神是源于神的指定,这种绝对精神的信仰,是西方文化传统。
后来马克思虽然反对宗教,但我已在文章多次说明,实际上马克思反对的是教会的神权,而不是放弃绝对精神(上帝也是一种形式)的信仰,反对教会神权和不相信上帝是两个概念。
马克思接着写: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者;神轻声地但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热情的东西可能倏忽而生,同样可能倏忽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蓦然迸发,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便感到自己的整个存在遭到了毁灭。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不过,如果不对热情的来源本身加以探究,我们又怎么能认清这一切呢?”
每个人高尚目标是什么?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但是外面的世界会干扰我们,淹没内心的声音,因此我们要有笛卡尔一样的怀疑探究的精神,反复追问自己,它是不是我内心永恒需要的最伟大和深刻的目标?每个人内心都有这个目标,因为神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会受到神轻声的但坚定的启示。这一段话,让我想起哈维尔和马克思相同的思想。
马克思接着写道:
“伟大的东西是闪光的,闪光会激发虚荣心,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
马克思17岁就区分理性和信仰是不同的精神,理性约束不了被感性操控的虚荣心,理性不能最终满足精神,而唯有信仰中的理想,才是人内心最深刻、最伟大的声音,是人的精神最终满足和归宿。
记得文革时大批特批“成名成家的反动名利思想”,其实“成名成家”如同“光宗耀祖”思想,它们主要是中国功利性文化的产物,而西方的精神信仰文化孕育出了马克思这样追求纯粹高尚精神的人。
马克思又写道:
“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一个人如若非常幸运,能够做他想做的任何工作,那么马克思认为应该做对人类最大贡献的事情,马克思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因为他的思想才能,马克思选择了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高尚精神的文化创造工作,为此马克思作出了家庭经济收入的重大牺牲,也因此而远离了社会一切权势的光环。
受马克思尊敬的经济学家李嘉图,在股市上赚到钱以后,就转而全身心的研究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讲的第二种曲线追求人生共同事业的情况——“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马克思说: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尊重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做最优秀的自己,也就是把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做的最大。因此对自己、对社会它都会变成崇高。
马克思写道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马克思就是这样里里外外高尚的人,是真实的圣徒。
马克思写道:
“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为人类而牺牲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马克思从人类历史、个人身边经验、人类最崇高的宗教信仰,论证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共同目标而牺牲和献身,这个目标就是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就是后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它如同宗教天国的神圣精神,如同孔子追求的人类大同。注意,17岁的马克思还没有离开宗教信仰。
马克思写道: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这段话经常被引用,这就如同毛泽东宣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我们那一代人还经常传诵下述撼动人心的经典名言: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话出于《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大名鼎鼎的一书,是书中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人生自白。这个名言和马克思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的精神完全一致。
真实的说这种精神,教育了我的成长,我对哪充满了单纯(甚至片面)精神的年代,有很多人性最珍贵的回忆。这说明人是很复杂的,有无限可能性,但是时代定格了人的这种丰富多样性。这也说明即使很糟糕的情况,也有最美好的东西,人类文明就是这样坚韧的向前发展。
马克思17岁就用文字严谨的表达了如此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谁能与之相比?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