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宇内一统,中华民族由此进入了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格局。虽然始皇帝万世一系梦仅过了二世就夭折,不免的使人扼腕叹息,感叹世事造化弄人,但他所创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制度,完成了一种社会形式(氏族联盟)向另一种社会形式(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华丽转身,并如此的影响深远,以致后世从未有过逾越其范畴的文化历史观。
大一统的历史情怀竟然如此的令人执迷,大一统的文化历史观竟然如此的厚重,或许这个情怀和文化历史观那般早已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无可舍弃。叙述历史并非总是件愉快的事情,际遇、环境、位置的不同,自然“人”的文化历史观总是有所差异,甚而是如此的迥异也是时代使然的缘故,简而言之,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观,历史也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注。于是,自这个意义而言,读史也罢,叙述历史也罢,应是不专己、不武断,允许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
《史记》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记》或曰《太史公书》,她的司马迁是西汉稀有的大博学家,即使历史进步到今天,也实难有与其向背的历史学家,《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期间司马迁因“李陵投敌”牵连,身受宫刑,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自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失,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丝毫不以个人荣辱为得失,仍矢志于“立言”伟业,“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于是,就有了这部后人仰而观止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伟大历史著作。《史记》是后代历史学的典范,太史公司马迁更是后代喜欢历史读者的楷模,他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今日重读《项羽本纪》,原先一直得不到很好解释的“勇敢善战、所向无敌、叱咤风云”的“大英雄项羽”为何会落败于“小混混刘邦”之手(真是让古代的、现代的抱有“精英思维”的“精英们”情已何堪呀),除却其固然可知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失误之外,前些日子读张木生《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受其引用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李零剥析当代自居精英分子心态的话语“倒霉看反面”启示,终于明了,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事情,原因无他,秦朝末年,为反抗秦之暴政,各地群豪逐鹿中原,以项羽、刘邦为最,但其二人,项羽倾向于春秋战国式的“天下霸主”,刘邦倾向于秦式“天下共主”,前者代表着其时的精英情怀,后者却较好的反映了老百姓历经春秋战国的混战、秦的暴政厌倦战乱,人心思统的心声,于是,历史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小混混刘邦”,而非自居精英的“大英雄项羽”。
自汉唐盛世到达巅峰之后,无可辩驳的是中华民族一直走着下坡路,宋是屡受北方蛮族之害,明是昙花一现,内斗不已,元、清自不待言,那是汉族被异族奴役的朝代,当然,更多的观点还是,中华民族落后仅是近代的事情,这里暂且跳过,不做进一步的论述。近代中国落后,或是历史兴衰规律的体现,但却没有必要“倒霉看反面”,认为大一统的文化历史观导致了落后,很无必要,也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无用,争论是辨析真理的唯一途径,但过于纠缠于大一统文化历史观,认为中国为何没有如西方那般的小国林立、统一的宗教意识,没有经历西方式的中世纪黑暗,认为大一统文化历史观阻碍了中国崛起,岂不是有些缘木求鱼的味道?
今天的西方正在走向没落,可能有很多的网友不能接受这个判断,但西方实力下降,在世界体系可支配地位份额逐步减弱总是不争的事实吧?就如欧盟而言,有统一的宗教意识,但无大一统的文化历史观,小国林立、车不同轨、书不同文、也没有统一的度量衡,27个成员国,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左边道、右边道等等,以至于经济危机下,做为欧盟统一象征的欧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英国首相不也承认,欧元正在丧失活力,面临解体的危险。而与之相对的却是大一统的中国正在日益焕发活力,西方求助中国的报道不绝于耳吧?难道如此种种还不足以惊醒!
始皇帝或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大一统文化历史观,帮助中国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邦分崩离析”局面,就如近现代,是什么让我们取得了抗战胜利,是什么让我们在朝鲜战场抵御了“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挽回了久违民族自尊?难道不就是大一统的文化历史观?难道现代的我们非要“倒霉看反面吗”?
谨以此文给不同角度看历史网友不同的视角。
顺祝大家新年快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