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新兴经济体必须走内需主导的道路,必就是说减少对外部的依赖。从字面上来讲,新兴市场国家,比如中国,理应如此。但是,面对资本市场,面对中国市场建设,“内需主导”似乎是纸上谈兵吹牛皮。
朱民作为IMF副总裁,不可能不懂经济,作为中国人,不可能不了解中国市场。如果走“内需主导”的道路,又如何实现扩大内需促发展?
资本注定会带来经济危机,也就是“内需”不足。美国如此,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实践表明,“内需主导”根本就行不通。由于大小中国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被垄断”,这些企业和机构不断推高生活成本,侵蚀企业利润,转移民众财富,而且,稀里糊涂地充当境外(垄断)资本的帮凶,文明的说法就是为别人“负责任”。事实表明,这么多年内需并没有主导经济发展,反而由于美国金融危机中国需要“四万亿”刺激民众的消费需求。事实上,所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并不利于内部的消费需求。
资本注定要向外扩张,也就是转移国内风险。如果只是单纯的卖产品,中国外向型经济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相反,由于大量的外汇收入,如果处理不当,反而成了“烫手山芋”。但是,向外扩张,才能化解风险扩大需求。这些年,由于抢了别人的地盘,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企业在非洲受到西方国家的指责以及在欧美市场遭遇“贸易保护”。如果内需主导“退回来”,中国企业难免会内外失守、进退两难,而且,会错失很多好的机会,比如,产业转型、人民币国际化等,最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利。
从“建设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多空话最后成了笑话,一场闹剧还有骗局。以前,有些人喜欢用“发展中的问题”来掩盖市场失误,今天,“内需主导”又该如何面对危难中的国家?
如果真的要内需主导促发展,是时候需要重新认识国有经济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思以前的改革与创新,避免市场走向极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