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贺贫”·“小岗三靠”·“大寨三不要”
“新邵贺贫”说的是湖南新邵县官员“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了争取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这两大政策,(他)们不图个人升迁,只想百姓实惠,特意压低了一些经济指标,并且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衔接协调工作,可以说是受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终于得到了“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的“特大喜讯”并且进行“热烈祝贺”的新闻。
“新邵贺贫”的新闻让大于想到很多,首先想到的就是非常闻名的“小岗三靠”。说的是“自1957年以来就吃国家粮,但一直到1978年从来没有为国家作出任何贡献”的
安徽凤阳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成为远近闻名的“三靠村”的故事。为什么会成为“三靠村”呢?有关的理论解释是,“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全国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大锅饭’的弊端毕现无疑,农业效率的低下到了让农民无法生存的地步”。再就是“大抓‘阶级斗争’------斗来斗去,人心斗散了,土地斗荒了,粮食斗少了,社员斗穷了,集体斗空了”。
但是,这种理论不好解释“大寨三不要”的老故事。1963年8月,大寨村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大雨从8月2日一直下到8日,整整下了7天7夜。那是一次很严重的洪水灾害。那7天7夜下的雨相当于1962年全年的降雨量!雨大风急,山洪暴发,除了狼窝掌,大寨人十来年经营起来的100多条大坝全被冲垮,层层梯田冲成了大沟壑,好端端的土地冲成了红石板,庄稼毁的毁了,倒的倒了,苹果树也斜过躯干,把树根高高地翘了起来。大寨村的每块耕地都受到了损伤,20%的土地、石坝、地堰,甚至连地基也冲得净光。全村有180亩土地被冲毁和淤没,540亩地被洪水冲刷过。在村里,全村140孔窑,塌了113孔;125间房子,塌了77间。
大寨遭了灾,中央和省、地、县各级领导派来了慰问团,全国各地的慰问信也从四面八方寄到大寨。从各种渠道还先后有多批救灾钱物拨发下来,大寨人心想,能够自己渡过去的难关就不要伸手讨救济。在陈永贵的倡导下,大寨党支部就确定了"三不要"的原则,即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物资。一句话,全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灾害。在大寨党支部的带领下,“社员们不分农忙和农闲,不分好天和坏天,一股劲地为集体干活。全大队从事农业生产的105个男女全半劳力,从遭灾到1964年秋天,除按季节保质保量地完成一般的农活外,每人平均恢复、整修和新修耕地4亩9分,修建房屋每一个劳动平均投工40多个”。大寨人的血汗没有白流,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大灾之年,地里的庄稼仍长势很好,秋天收得了20万公斤粮食。除了口粮、种子和饲料,他们还向国家卖了许多余粮。在村里,不到三个月就建成了40间人字架的瓦房,砌成了20孔石窑洞。而且,大寨党支部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5年恢复土地,10年建成新村。当时有人觉得难度太大,但后来他们仅用了2年时间就恢复了全部土地,到1964年大寨共恢复土地130亩,整修土地500多亩。 到1965年,大寨新村建成。也就是说,他们只用了3年多时间,就让社员全都搬进了新居,永远结束了住土窑的历史。真正实现了陈永贵所说的,送走一个旧大寨,迎来了一个新大寨。
而且,这种理论也不好解释“新邵贺贫”的新故事。现在人民公社制度已经解体30多年了,农民也不再牢牢地拴在土地上了,“大锅饭”的弊端也没有了,“阶级斗争”更是提都不敢提了,但为什么农业效率的低下仍然还是让农民难以生存呢?“新邵贺贫”的故事之所以发人深思,在于它揭露出现在我们“农业新三靠”的被动局面。这“农业新三靠”就是“种田靠补贴,用钱靠打工,脱贫靠国家”。这种状况,应该继续下去并且能够持续下去吗?
对“新邵贺贫”的新闻,[章文AB]网友说:“这个可以不争论。但是确确实实应该进行大讨论!小岗村与大寨的区别在哪里?哪个才是我们应该树立的典型?精神的贫困比经济的贫困更可怕!大寨才是中国农业的旗帜!”可以说,“新邵贺贫”的最大新闻价值也许就在这里。大于认为,“新邵贺贫”、“小岗三靠”、“大寨三不要”都将成为新时代的新成语,这些成语可以启发人们去比较,去思考,去讨论,去选择,从而来确定我们正确的前进方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