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0年年初,当我看了央视举行的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的时候,我忍不住内心的冲动提笔写下了《特色时代的新牌坊》一文,而在时过一年之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看到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盛典之时,内心再一次波涛汹涌感慨万千,看感动人物的感人事迹,想现实社会的难解之事,内心的冲动让我再一次拿起了笔,写下了我感动之余的内心感慨。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里的大部分获奖人选都来自普通阶层,许多人物的感人事迹都让我不由地留下了感动的热泪。看感动中国的感人事迹,听颁奖辞里的热情赞美,虽然我眼中不时地流淌着热泪,但我内心深处不断涌动的更多却是对许多社会现象的疑惑和对许多社会现实的不解。
面对胡忠、谢晓君夫妇的高原支教;面对贫苦百姓阿里木及高龄老人白方礼的善良助学;面对台湾记者张平宜对麻风村孩子的人性关怀;面对平凡女孩孟佩杰用幼嫩的身躯撑起的苦难家庭,我心中涌动的更多的疑问是:为什么边远学校会一直缺乏热爱教育关心孩子的老师?为什么并不富裕的阿里木要用自己的辛苦所得去长期资助贫困的学生?为什么一个高龄老人不享受晚年的幸福却要坚持骑三轮车赚钱助学?为什么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孩子要在台湾记者张平宜的热心关怀下才改变了生活的面貌?为什么一个残缺的家庭会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去承受家庭的苦难?······,而在这些疑问的背后,集体和社会关怀的身影在哪里?国家和政府负责的身影在哪里?如果国家和政府还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国家和政府还恪守服务人民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国家不减少在教育上的应有投入,不打破原有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不撤消乡村学校,不强制分田单干,社会上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还继续传承,也许学生求学的道路就不会如此困难,百姓生存的压力就不会如此艰辛,也许以上的一切都可能不会发生。
几十年以来,我们打破了集体团结的力量,白猫黑猫成了时代的主流,许多乡村的学校被强制解散合并,乡村孩子上学的道路越来越远,上学的成本也越攀越高,贫苦孩子上不起学早已成为了严酷的现实。而希望工程的口号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响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宣传至今仍还萦绕在我的耳畔。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已经是世界的首富,我们已有数万亿的外汇储备,我们可以慷慨地补贴西方奢华的生活,我们可以慷慨地满世界大把捐助,我们可以为外国捐车捐物捐建馆所,而我们自己国内贫困的孩子却缺衣少食,缺乏学习生活用品,上学要走几十里山路,有的为了上学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在网上看到过川藏、云贵、甘陕等边远地区人民现在仍过着艰苦的生活,许多孩子没有新衣物穿,缺少被服鞋袜,缺少学习用品。也经常看到有不少热心民众给他们捐寄生活及学习用品。我也曾在经济发达的南方社区居住过多年,我经常看到大量完好的衣物及生活用品被人白白丢弃,联想到边远贫困孩子缺衣少食的现状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地民政部门能出台措施主动收集居民家里不用的衣物及可用生活学习用品,然后集中处理后把它们免费发放给边远贫困地区的民众,既减少了社会资源浪费,又改善了贫苦百姓的生活质量,这样于国于民都百利而无一弊的善举至今无一组织或部门愿意实施。而社会主流经常见到的是呼吁善待生命救助猫狗的呼吁,慈善成为一种掩盖罪恶的标签,慈善成为一种富人对穷人廉价的施舍。大道兴,民心畅,大道废,妖孽生。这又何尝不是大部分普通百姓对前后几十年的真切感受。
几十年以来,我们被一直灌输和提倡武训助学式的希望工程模式,国家和政府放弃了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取消了社会福利,减少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不再被视为是读书育人的载体而是被当成一个赚钱的产业在扭曲发展,时至今日,这个产业所流出的产品质量如何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衡量的称。人们都说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而在实行特色教育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有多少人能真正反省这几十年以来国家教育制度的得失,有多少人能真正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三十多年前对《武训传》批判的岁月早已成为了历史,而三十年以后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能真正领会和理解其中深刻的意义。
从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光亚和农民书记杨善洲的身上我们还能清楚地看到三十多年前的科技工和领导干部只讲奉献不图享受一心为国不谋私利的高尚品格,而这些优秀的品格在今天的社会上竟成了凤毛麟角。现在的社会所追求的是金钱和享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已成为社会主流所奉行的行为准则。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几十年以来社会价值取向的宣传和引导,不但让黄赌毒泛滥成灾,而且让贪官污吏层出不穷。社会价值扭曲,社会道德沦丧,谎言遍布于各色媒体,丑恶盛行于万里河山。许多年轻人根本就无法理解三十年前的中国社会。许多年轻一代不但质疑黄继光邱少云事迹的真伪,而且怀疑雷锋无私助人的行为,女大学生不明白白毛女为什么不可以嫁给黄世仁?许多青年学生不相信那时的官员是真正的无私为民。汪精卫有人说是为了曲线救国,蒋介石有人说是抗日的英雄。佛山清洁女工抢救小悦悦,有人说是为了出名。药家鑫刀杀弱张妙,有人说是弹钢琴习惯的冲动。对于被评上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妈妈吴菊萍来说,谁又能保证没有人说她不是为了出名?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许多原来美好的东西都变了。在最美妈妈吴菊萍说 “在这个时代做好事也不难,做好人也不难”的真诚表述中,又何尝不是从另一个侧面向世人印证:在这个特色时代做好事也难做好人也难。这难道不是今天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几十年的特色教育,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现在的社会丢弃的宝贵传统太多了,而重新捡起和引进外部的有害糟粕又太多了,社会主流黑白不分善恶不辨,罪犯有人开脱,卖国有人颂扬,国民深受毒害,社会缺乏信仰。而在这样一个主流还没有回归良知和道义的社会里,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只不过是这个特色社会的一点点华彩的点缀而已,如果仅靠这几个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又能对这个社会的现状改变多少呢?
又是一年感动时,但我越来越觉得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在历史的背影中却日渐浮浅。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不是为了传承一种优秀的精神和信念,如果不能唤醒大众的道德和信仰的回归,如果不能从更深层意义上探究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果只图赚取几滴廉价的眼泪,这样的感动中国年度评选活动,不如不办也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