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有句话:“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是四、五十年代他老人家针对农民存在着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向全党发出的告诫。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我们的一些官员文化素养不高但却自我感觉良好喜欢到处卖弄的状况,是不是可以把毛主席的这句话稍作改动来告诫我们的人民,“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官员”呢?
前不久(凤凰卫视2007年11月4日现场直播),我国某高级官员出访乌兹别克、土库曼和俄罗斯等国,在接见使馆工作人员和当地留学生代表时现场发表演说,谈到民生与吃饭问题,这位官员竟然把粳(jing)米说成粳(geng)米,(演说时还提到了食用油问题,又信口开河地来了一句:“中国人需要吃植物油,要吃那个鲁花......”,金口玉言既出,不知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替鲁花油企业做了回商业广告。那么金龙鱼呢?汇源呢?福临门呢?食用油的品牌多了去了,偏偏只提鲁花,以身居高位的身份这么说,潜台词莫非是别的品牌的食用油不好吃呢?由此而产生的副作用就可想而知了。倘若这时候一个不怀好意的人造一个你拿了鲁花企业好处的谣言,你解释得清么?)如此这般地口无遮拦,听得我简直就像芒刺在背,又如骨鲠在喉,便冒了天下之大不韪,无事生非地要对这位高官多上几句嘴了。
粳米,就是我们俗称的大米(学名粳稻。稻实去掉壳称为米。比如,花生去掉壳就是花生米),一般的常识,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啊,直接说大米不就行了,非要拽拽文,好象不这样说不足以显示学问高深似的。但是又不能完整的认识这个字,只认得半边,便自以为是的念了半边,做了个白字先生,说些白字出来,这自然会让人哑然失笑,而我又增添了一些惋惜。耐人寻味的是,出任以来,这位官员一直被舆论界誉为“学者型”的高级领导——学者,专家也。指做学问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既然是中国学者型的领导,在留洋深造的莘莘学子面前,又身在异国,彼时彼地的,连本国的文字都念不准,这叫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学者,中国学者的水准难道就是这样的么?——难怪有人将国内的专家戏称为“砖家”——留学生们听到此处又该做何感想呢?我想,学子们即便听出来也是不便甚至不敢去纠正的。那么外国人又会怎么样对待我们中国人?外交事务中又怎地不被鬼子们戏弄?不由人不去联想从前中国人被外国列强欺辱的百年历史了,我甚至不愿再往下想......
多么地期望领导我们的官员能注重自己文化素质的修养,切莫把提高民族素质仅仅当成一句教育大众的口号挂在嘴上,尤其是经常外出的、身份显赫的高级官员,言谈举止表露着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尽可能的别为了显摆自己的才学而在外面的世界抑或大庭广众之下出一些本不该出的低级错误,让人贻笑大方,也让外国人小觑了你。说得严重一点,有时会招来外国鬼子的欺负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个官员素质的高低,绝不仅仅限于外在形象的展示,而更应注重的是内涵修养的底蕴。我是底层的一个小民,孤陋寡闻尚且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能算得上“是知也”的道理,又何况我们的尊者?
多嘴到此打住。想起陆游的的一句诗,好象是关于如何做学问的,怎么说来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