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他们的事迹,我们心中充满着感动,总认为我们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又不好意思、没机会实施,感动时总会怀着从明年、下个月或者明天实施,然而到了那时却又抛之脑后了,反正总有理由摆脱。但对于获奖者们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我想问在我们一般人与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一种差距,是观念的不同,还是环境的差距?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难道说那些贫困家庭中出生的孩子总会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而那些富二代以及有些资产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却一味地享受别人的付出却不回报社会?
前几年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得出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恋爱和结婚可以分开。对于和男朋友将来结婚的预测,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占22.4%,43.6%没把握,7%认为根本没可能;59.2%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超过总数的一半;57.6%则愿意选择“潜力股”结婚对象。难道说当今这个社会真的是拜金主义而非社会主义,男女地位平等却依旧要靠另一半金山银山来维持而非按劳分配?当我们每次看《感动中国》时,总与平常有感觉差距的存在,那说明我们还为全部变成拜金主义者,至少这个社会中还有许多人认为付出总有回报,但自己并不完全追求回报,而是以付出为主。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人、国家的利益远比自己甚至自己的家庭要重要得多。
十年了,《感动中国》的舞台上站出了百余位英模与多个团体,这些人上了电视我们也许会对他们的行动感动,但为什么他们没上电视前却没有多少人向他们学习甚至发现在这个拜金主义社会中还有这么一群人的存在?
这几年,每年感动中国的第一位获得者都是在科技上做出贡献的人,这说明至少我们国家是一个以科技兴国为第一发展要素而发展的国家,正是他们的存在而推动着我们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但也不能忽视那些底层人民及草根感动中国者的存在,因为正是他们的存在而使我们国家在这个创造价值的时代富有生机,使人们相信即使没有金钱等物质的存在还有人间真情的存在,这种真情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没有这份真情,也许人与人之间会变得越来越冷漠,而这也是我们感到最可怕的东西。
今年颁奖晚会上出现了一个90后的小姑娘,她用柔弱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庭。孝——本来是我们国家优良传统之一,在我国,父母也常常以“万事孝为先”来教育子女,这样想,这件事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却被提到了感动中国10周年上,这说明了什么?万事孝为先、帮助他人在我国传统中是最基础的道德标准,但今年却出现了一个90后、一个“最美妈妈”、好几个教师甚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看到这些我真的讲不出什么来了。是的,好人终有好报,是道德模范的我们应该嘉奖,孝顺、助人的事迹我们确实应该教育后人,但这些应该是每个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国家以此来教育国民,而这种事还发生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5000年优良传统的文明国度里。更何况中国的文化精髓——儒学就是以仁爱为根基而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
以前看《感动中国》,我总带有一种崇拜的心情进入其中,再从其中出来,总认为这种事情离我们很遥远或者根本无法实施,但睡觉时仔细想来,再联系中国的传统来看,就会觉得这种事情其实就是先人在我们血液里流传下来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应该再由我们自觉地付诸行动。
四大文明古国中间没有消失而且现在又在蓬勃发展的国度就只有中国唯一的一个,有人也曾探讨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实际上说白了就是中国从远古发展到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对本国优良的历史文化先搜集在系统化的一个过程,即先取其精华再去其糟粕,这个过程是艰巨的,但一旦做成了对后代也算是一种最好的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应该是这样的:它们远比电视荧屏上放的《感动中国》要感人得多,但却被我们认为是最基本的一种行为方式甚至认为是不值一提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东林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