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我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李向东 · 2012-02-1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目  录

            第一章,世界统一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一,剥削阶级的世界统一理论

              二,马列主义的世界统一理论

              三,发展马列主义的世界统一理论

            第  二章,关于民族战争的划分及其产生的根源

             一,民族战争不能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

             二,   世界民族战争的划分 

              三,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

              四,民族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第 三章,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必然灭亡

               一,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二,跨国公司为了增强垄断技术优势建立战略联盟

                三,金融资本的投机性加大

             第四章,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一,世界经济的矛盾

                二,世界政治的矛盾

                三,国际社会的矛盾

                四,人与自然的矛盾

            第五章,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根源

               一,一国社会主义不能摆脱战争的命运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

                三,一国社会主义无法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六章,关于国家的产生与灭亡

               一,什么是国家  

               二,国家的产生和形成

                三,国家的职能

                四,国家的灭亡与世界统一

          第七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一,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必须扫除“爱国主义”思想

              二,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必须建立世界统一的共产党组织

          第八章,解散联合国

             一,  美国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联合国的建立

             二, 美国妄图利用联合国实现垄断资本统治全球

             三,美国创立的联合国已经严重阻碍历史的前进

           第九章,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

                一,实现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战略问题

               二,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前 言

     自1848年马克思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问世至今已有162年的历史了,在这160多年中,共产主义曾经由一国发展到二战结束后的50年代形成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就象变魔术一样一个个消失了,而几个仅存的所谓坚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通过改革开放,也都被资本主义社会和谐了。今天,否定共产主义的失败,就象否定我们自己的存在一样荒谬。但是,今天共产主义的失败决不是意味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失败,而是意味着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今天共产主义的失败也决不是意味着共产主义革命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共产主义革命还会在世界上从头再来。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又开始在世界各国逐渐地复兴起来。在当前共产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即将大爆发的历史时代,在此,我要劝告全世界为共产主义革命奋斗的同志们,在未来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中,我们要必须抛弃斯大林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论,高举马列主义的“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旗帜,沿着马列主义倡导和指引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路线前进。

     第一章,世界统一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在我们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世界的理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不仅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们提出过统一世界的理论,而且共产主义的经典作家也把共产主义同世界统一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理论.。

      一,剥削阶级的世界统一理论

       最早提出统一世界思想是宗教,任何一门宗教都以普渡众生为最根本目的,它不允许异端邪说存在,更别说对其构成挑战。在宗教那里,国家实际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普渡众生的好人和与阻碍人类统一世界的与坏人之间的斗争,圣-奥古斯汀是第一个明确表达这种思想的基督教神学家,在其神学名著<<上帝之城>>中,他将世界划分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上帝之城高贵,自由,统一,安全;世俗之城低下、约束、自私、危险,上帝之城是不可能在世俗之城实现的,众生的使命是竭力使世俗之城接近上帝之城。约一千年后,意大利诗人但丁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在<<论世界帝国>>一书中,他论证了上帝赋予罗马人(意大利人)以统治世界的神圣权力,分析了罗马人统当世界领袖的优秀品质和才能。提出建立大统一的“宗教性质的”世界帝国之必要。除基督之外,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也都提倡世界统一的思想,国家在宗教世界里实际上被遗忘了,如果它存在的话,也必然受到严厉的限制,最终将被宗教帝国所代替。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它主要接受了-雅克-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和人民主权观念,并将其付诸实践,革命者们,如罗伯斯庇尔尖锐地批判了专制制度和专制法律,主张权力应从国王手里中转到人民手中,革命者们不仅在法国国内实现了人民主权而且大举对外输出革命,试图将人民主权在整个欧洲大陆普及化,进而消灭一切国家,实现世界大统一的资本主义帝国.拿破仑并付诸实施。
    民主和平“世界统一”论起源于康德,1795年他写下(<<民主和平论>>一部哲学的规划)一书,提出永久和平的主张的条件;首先是每个国家都实行民主共和制,其次是自由国家的联盟,第三是实现世界统一和普遍友好,按照康德的永久和平规划,每一个国家必须确定民主共和国,在国外必须建立联邦,国家可保持一定的独特性和排它性,但活动空间和权力并不大。后人将其思想引伸为今天广泛流行的“民主和平论”。商品和平论的起源,应追溯到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生,亚当-斯密第一个论述重商主义对世界统一的重要性。此后,自由贸易思想经过科登-布赖特等人的阐述,逐渐形成今天资本主义世界流行的商业和平统一论,法制和平论起源于孟德斯鸠-边芯等人,认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必然带来世界和平,威尔逊总统则是西方探求普遍和平道路的种种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民主和平论,法律和平论与商业和平论。总之,这些资产阶级学者提出首先在个别国家实现和平,然后,建立功能性的国际组织,最后实现世界和平大统一。
     法西斯主义也提倡世界统一的主张,在20世纪里,法西斯主义曾一度泛滥并给国际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其典型表现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导致世界战争的根源,所以主张通过战争消灭一切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永久和平。二战前及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的设想和实践正是这种世界统一观的体现。资产阶级学者所创立的世界统一论,是建立在人剥削人的制度之上的,所以,他们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遭到失败的命运。

     二,马列主义的世界统一理论

       从共产主义理论形态上讲,马克思和列宁都是倡导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只不过他们在如何去实现这种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步骤的看法有所不同罢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工人没有祖国”,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他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会首先在发达国家获得胜利,能后还会在全世界所有落后的国家获得胜利,当全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以后,他认为,就可以“取消国家”从此人类社会将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最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世界统一”性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也是和马克思一样都是倡导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并且把他的的这一思想付与实践,十月革命胜利后,由列宁创立的“第三国际”就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体现,列宁在创立第三共产国际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指出;“共产国际要使所谓国家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利益”,“它要体现各国无产阶级的相互支援”。他认为,“世界共产主义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战斗组织,使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共同利益”。列宁在这次大会的闭幕词中还宣布,“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为期不远了”,很明显,列宁所创立的第三国际即建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就是为了将来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建立起来。在第二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中宣称;“共产国际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武装斗争),为建立一个作为完全废除国家的过渡阶段的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而进行斗争”。从这段文中,我们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列宁是倡导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只不过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而已。按照列宁当时的设想应该是这样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在共产国际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消灭一切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当全世界无产阶级胜利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国际组织的领导下,宣布取消一切国家,最后实现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统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

      然而,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背叛了马克思列宁所倡导的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理论,提出了所谓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理论。从此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朝着“民族”的或“国家”的社会主义错误方向发展。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苏共领导后,他不但没有纠正斯大林背叛马克思列宁的错误理论,而且比斯大林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得更远,提出了三个“和平”的修正主义理论,即“和平竞赛”、“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不仅直接导致了中苏两党的分裂,而且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朝着“多样性”的共产主义方向发展,使得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阵营分崩离析,追朔历史,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是与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的。

       三,发展马列主义的世界统一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倡导的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仍然是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总方向。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看待和发展这一理论。

     一方面,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着许多愈来愈深刻的全球性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粮食危机、人口危机、核武器扩散、毒品泛滥、疾病横行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当前联合国和其它资本主义的国际组织所不能解决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必须实现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

     另一方面,解决当前仍在蔓延和深化的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经济危机逐渐向全世界扩散,已经形成了“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前的这场世界经济危机还只不过是才刚刚开始。当前产生这场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矛盾所导致的;一是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世界经济生产的盲目性之间的矛盾;二是单个国家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全球性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危机的矛盾,就必须消灭当前由资本主义控制的世界生产体系。首先是,消灭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把全世界一切生产资料,资源,土地,海洋以及财富归共产主义国际联合组织所有,归全世界广大劳动人民所共有;然后,在国际生产方面,根据全世界人民的需要,国际有计划的调节生产;总之,一句话,消灭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体系,建立“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体系。

     总之,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来看,我们并不缺少统一世界的思想理论,而是缺少统一世界的物质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已经储备了统一世界的物质条件,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全世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各国共产党和联合全世界一切进步力量,通过共同战斗,必然实现世界统一和实现世界永久性的和平。

       第  二章,关于民族战争的划分及其产生的根源

           一,民族战争不能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人对人的剥削一消失,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失,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以此为依据,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民族之间平等现象是由民族内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在民族关系上的延伸,民族压迫的根源就是阶级压迫,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实质上是阶级斗争。具体说来,在阶级社会的民族共同体中,民族内部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对其它民族的压迫,主要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中剥削阶级对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在国际范围内,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压迫民族中剥削阶级对被压迫民族中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奴役。社会主义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从而也消灭了民族中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奴役,社会主义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从而也消灭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的根源。因此,阶级的划分比民族的划分更深刻更重要。这样,就把民族战争归结为阶级斗争,把民族问题归结为阶级问题,把阶级看成比民族更基础,更深层的范畴。
     在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上,我国学者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同关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思想相联系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矛盾主要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说,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大工业创造了一个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的阶级;即工人阶级,这个阶级没有祖国,即不同属于任何民族国家,没有因民族区别而产生的互不相同的利益。他们认为;处以不同民族中的资产阶级在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也应该打破民族界限,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这种关于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相互关系的观点体系显然受着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战略思想的影响,烙着这战略的痕迹。
   然而,当我们观察社会现象时,却看到,民族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各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总是服从于民族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服从于各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例如,在20世纪前期,当日本统一中国时,不但日本的统治阶级全力推动和积极统一中国,而且日本的被统治阶级也积极参与战争。与此同时,中国的各个阶级,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也都参与了抵抗日本民族统一的斗争。又如,按照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根源的观点,苏联,中国,越南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本国范围内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在这几个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平等的根源按理就应该消除了,民族对立和民族斗争按理就应该不存在了,然而,当这些国家发生边界领土争端即这些民族之间发生“生存空间”的争夺时,在民族利益面前,却是整个民族一致对外,无论是执政的共产党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忘记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民族战争能够归结为阶级斗争,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既然出现,就表面民族战争就不能归结为阶级斗争。所以, 我们认为,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战争;一种是阶级斗争,另一种就是民族战争。阶级斗争是国内战争,民族战争是国外战争,这两种战争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同时他们即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促进的。

      二,   世界民族战争的划分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战争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民族战争。按照现在大多数历史学家观点,人类的原始社会是过着共产主义的生活,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部落的扩大,便需要扩大生存,采集,狞猎地域,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河流,森林和扩大生存地域,开始发生部落战争,从而演变成原始社会的民族战争。部落联盟,是这种战争的产物。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或是用来祭祀

。后来才懂得收养而作为劳动力,这种民族战争通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灭或被驱走而告终。古史记载,上埃及,下埃及两个民族部落王国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年前3500年之前。上埃及统一下埃及,将埃及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年前3200年--公年前2930年;公年前26世纪--公年前2371年,苏美尔次拉格升--温马战争,已有铭名文载;发生在公年前2530年的中国炎帝侵陵诸侯,黄帝与其战于阪泉之野的战争,都属于原始社会的民族之间的战争;后来,随着社会分工,农业,畜牧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物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制财产,逐步萌芽了私有制和阶级,从而使原始状态的战争蜕变为抢劫,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战争的发展,防卫的需要,促使诚邦(小国)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之间的统一战争,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解体,促进了奴隶社会和国家的产生,使人类由原始社会野蛮时代进入了奴隶制文明时代。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当时私有制已经确立,阶级已经形成,国家已经产生,军队已经出现。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被奴隶主占有,大批奴隶被在田野里耕作和从事各种劳动,奴隶不占有生产资料,是奴隶主私有财产,奴隶主可以随意打骂,买卖,杀害奴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奴隶社会经历了许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于奴隶制社会民族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奴隶制民族国家对奴隶制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中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就属于这一类奴隶制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2),奴隶制社会民族国家对封建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中国秦国统一六国时以六国联盟反对秦国统一的战争就属于此类战争。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战争,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对奴隶制社会民族国家的战争;例如公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就属于此类战争;(2),封建社会民族国家对封建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战争(西欧--近东);1125--1127中国金灭北宋之战;13世纪蒙古西征(蒙古--欧亚);11492--1541年西班牙征服美洲之战;(3),封建社会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812年俄国--法国之间的战争,等等都属于此类民族战争。
    (四),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对封建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上述中的俄法战争以及近代欧洲的殖民主义战争都属于此类战争,(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不少人在评价近代殖民主义战争的时候,通常从它仍是一种民族剥削,民族压迫的社会制度这一事实出发,把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战争等同于“罪恶”和“弊端”这种把有无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当作评价殖民主义的根本标准的观点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要在深刻批判殖民主义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同时,对殖民主义在战争其它封建主义国家,推动社会前进中所创造的奇迹和历史功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消灭了封建割据,打破了自给自足和封闭状态,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交换都成为世界性的,形成了各国经济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资本主义文明国家,把其它一切民族都卷到现代文明中来了,许多殖民地国家实现了生产的工业化,商品和社会化,在政治方面,殖民主义用自由,平等,博爱代替了“君权神授”和等级特权,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用以摧毁封建专制制度;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人权代替了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先进代替落后,科学代替迷信,资本主义民主代替封建专制,文明代替野蛮都表明资本主义文明是比封建制文明更高级的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所以,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看,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战争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进步,是有革命性意义的)。(2),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813年,法国同反法同盟(俄国,奥地利,大不列颠,普鲁士瑞典等国)的战争;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1902年英布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与日本太平洋战争等都属于此类战争;(3),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对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941--1945年德国--苏联的战争;1950--1953年以美国为首的15国联合国军与中国,朝鲜战争;1961年美国与古巴的吉隆滩战争等等都属于此类战争;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十月革命胜利后,标志着共产主义事业从理论走向实践经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在一国到多国胜利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战争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民族战争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依然像其它各个社会时期一样仍然爆发着。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1),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例如上述中的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与中国,朝鲜战争;美国与古巴的吉隆滩战争等等;(2),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与非发达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962年中国--印度的边界战争;1979--1988年苏联与阿富汗战争;20世纪70至80年代在非洲地区发生的一些内战和地区冲突中,苏联和古巴采取苏联出武器,资金,古巴出兵的方式予以介入,其中主要有;1975年至1976年古巴出兵介入安哥拉内战;1978年古巴出兵介入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争端;80年代古巴出兵介入南非战争;80年代古巴出兵支持莫桑比克与南非战争;等等都属于此类战争。(3),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1956年苏联出兵匈牙利;1968年苏联,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对捷克斯洛划克的战争;1969年中国--苏联边界战争;1978年越南对民主柬埔寨战争;1979--80年代后期中国--越南的边界战争;1988年中国--越南的南海武装冲突等等;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

         三,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

     民族战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根源是什么?对于这样问题的回答,从古至今基本上存在着这样几种看法。一种是神学战争论,认为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在于神或上帝的意志、报应和安排。第二种是人性战争论。它把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归之于人类好斗的生物本性和欲望。中国古代的《吕氏春秋》中便写道:“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说:“战争、战役和革命都来自人以及人的欲望。”第三种是民族差别战争论。这种理论认为民族战争根源于民族之间的差别。美国的资产阶级学者瓦尔特·罗斯托夫说:“战争,说到底是因为存在一种我们称之为民族独立的概念的缘故。在独特的传统和共同的利益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统一国家就会导致不断产生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第四种是人口战争论,这种理论把民族战争根源归之于人口的增殖。法国的资产阶级学者加斯顿·博托尔认为,把社会推向民族战争的“原因是人口数量超过了完成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需要的数量。”第五种是不可知论战争论。这种理论认为民族战争是一种心灵性的流行病,其原因是未知的和不易发现的,因为有许多不同种类的障碍足以妨碍对此现象的任何客观性的和科学化的研究。第六种是经济利益战争论。这种理论把民族战争的根源和财富、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认为财富是引起民族战争的根源。美国的资产阶级学者朱利安·哈克斯莱说:民族“战争是与财富积累的现象相联系的。这种财富是冲突的目的物。”上述这些五花八门的民族战争根源理论,虽然有的在探索民族战争根源的长途中,向真理迈进了一步,但他们都没有真正地揭示出民族战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坚持从民族战争与私有制和阶级的内在联系上考察民族战争的根源,认为民族战争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必然产物。正如列宁所说:“战争同私有制基础并不矛盾。而是这些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战争根源理论。他不仅指出:民族“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而且在《论持久战》中又指出:“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战争,每一个民族都不知打了几多仗,或在民族集团之内打,或在民族集团之间打。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帝国主义时期,仗就打得特别广大和特别残酷。”由此可见,在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的社会中,民族战争是和私有财产及阶级联系在一起的,而私有财产和阶级又“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所以,民族战争产生的最终根源不是别的,而在于社会的经济活动之中。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最根本是物质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人类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生产资料是原始的公有制,那时还不可能产生战争。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进入了氏族制的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几个氏族开始组成了不同的部落。这时,生产资料虽然还是原始的公有制,还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但是,每一个氏族部落为了生存而进行了简单的生产活动,开始把土地等自然条件作为生产的前提。虽然,土地等自然条件还是公有的,但是,每一氏族部落都有占有权。因此,当某一氏族部落在它把土地等自然条件当作自己部落的东西来对待时,就会碰到的唯一障碍,这就是业已把这些生产的自然条件当作自己的东西而加以占领的另外一个氏族部落的反对,为了解决这样的冲突,氏族部落之间就发生了战争。因此,这种完全不具有任何阶级属性的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它的产生除了复仇等原因外,主要地是产生于原始民族部落为维护生存的物质生活之中。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有力地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正如恩格斯所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这时。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出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了,剥削者为了占有更多的私有财产,需要吸收新的劳动力,而民族战争为剥削者提供了新的大量劳动力。这样,具有阶级属性的民族战争便产生了。

    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的最后时期,铁器的使用,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便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之出现了商品生产,财产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最初的剥削者——奴隶主阶级为了掠夺别人的财富和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建立起了军事组织,民族战争完全成为了一种正常的营生。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冲破了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伴随着这种私有财产和阶级而来的掠夺奴隶和财产的民族战争便产生了。

    总之,民族战争的根源;总体来说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使各民族,各个国家的经济逐渐从过去相互割裂,相互独立的状态向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与此同时,也使得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产生了种种矛盾和纠纷,于是过去那种民族之间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等独立的关系已经开始逐渐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已经开始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时候便会爆发变革传统民族之间各种独立关系的民族统一战争。

      四,民族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列宁曾经说过:“弄清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解决自己对战争的态度问题的必要前提。”所谓战争的性质,是指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家对民族战争性质的问题已有初步的认识,他们提出了“义”和“不义”作为区分民族战争性质的标准。他们认为:“诛暴救弱,谓之义兵。”反之,即是“不义”。
      这一朴素的思想表明了人类在对民族战争性质的认识上深入了一步。但是,古代军事思想家的“义”和“不义”主要还是一个道德判断标准。因此,他们往往偏重于从道德上谴责不义的民族战争,而歌颂“义兵”。毛泽东简明而科学地概括了民族战争性质。他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那么,究竟根据什么来确定民族战争的性质呢?列宁认为,民族战争的性质既不是由人的主观“善良愿望”所决定的,也不是由谁先进攻,敌人在谁的国境内决定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看民族战争是那一个阶级进行的,具有什么样的政治目的。他指出:“决定战争性质的是战争是继续的是什么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由哪一个阶级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这就表明,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并不是单纯的道德标准,而首先是反映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标准。民族战争的性质主要决定于民族战争的政治目的和内容。

       那么,在这几千年的众多的民族战争中,哪些是进步性和正义性的民族战争?哪些是非正义性及反革命性质的民族战争?应该怎样进行评价?正义性的民族战争的评价标准,以上述民族战争划分为例: 如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民族的民族战争;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对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的民族战争;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对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的 民族战争,这些民族战争都是具有进步性的和革命性的民族战争。同样,处以同一时期的民族之间及国家之间的民族战争,也是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的民族战争。非正义性的民族战争的评价标准,也以上述民族战争的划分为例:如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民族对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的民族战争;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对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的民族战争;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对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民族(国家)的民族战争,这些战争都是非进步性的及反革命性质的民族战争。

    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民族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 正义的民族战争。对于后一类民族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参加。这就说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笼统地反对一切民族战争或拥护一切民族战争。我们反对的是一切反动统治阶级进行的掠夺、镇压、奴役各国人民的反革命的非正义的民族战争,反对的方法,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既爆发后,只要有可能,就用正义的民族战争反对非正义民族战争。我们拥护的是各国人民进行的革命的正义民族战争,拥护的方法是积极赞助和必要时直接参加。

     对于民族战争的社会作用,民族战争也和生活中一切事物一样,除了有消极的一方面外,还有积极的方面。从消极的方面说,民族战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种种的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从积极的方面说,民族战争能够唤醒群众,加速革命发生的进程,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极端有害和反动的社会制度,民族战争对它起着一种破坏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正象木乃伊在接触空气时立即解体一样,战争给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作出了最后的判决。”

      第 三章,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必然灭亡

 
    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处于不停的发展和蜕变之中;19世纪末,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在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先后经历了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又实现了从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的过渡。在国际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一,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展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世界共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国外分公司80多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及发达的信息,交通网络,通过国际投资将各国的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所以,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其各种资源也得以跨越民族国家的地理界限进行配置,原来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或国家集体内部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大生产。
      全球化的社会大生产必然要求国际范围的资本集中,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资本集中不外乎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现有企业的内部增长,即现有企业依靠资本积累,发行股票和借入资金等办法来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推动资本集中;二是现有企业的外部联合,即同一部门或不同部门的企业通过合并形成更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来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加速资本集中。相比之下,企业并购是资本集中更便捷,更迅速,更有力的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角逐异常激烈,为了实现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企业并购的新高潮,出现了一些实力超常雄厚的跨国公司。不仅如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和超大型金融机构 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与重组,其中比较著名的并购案有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美洲银行与国民银行合并等;从总体来看,此次并购狂潮具有规模大,数量多,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等特点,促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垄断。就美国一国来看,汽车,钢铁,电话,烟草,饮料等行业都被足5家企业垄断;就全球范围看来全世界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世界各地的员工达到7000万人。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技术贸易的70%,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垄断势力的代表,如今,世界上的大型跨国公司都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在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公司占244家,欧洲公司占173家,日本公司占46家,在世界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中,美国公司占60%,欧洲公司占26%,日本公司占4%。各国垄断资产阶级都试图通过跨国公司的扩张来垄断世界市场,势必会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促进跨国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加剧了垄断。
    二,跨国公司为了增强垄断技术优势建立战略联盟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结成许多战略联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约60%的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战略联盟,其中大多数是研究与开发型的跨国公司。在全球企业纷纷并购的同时,跨国公司战略联盟风起云涌。2001年5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刊登了一组数据;1996年,美国每年收入在20亿美元的公司均组建了138个战略联盟。
    作为国际垄断同盟的新形式,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加入战略联盟的企业多来自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它们通过技术合作协议,共担研发费用,风险,共享研发成果。其次,战略联盟是一种非股权式的松散联盟,其管理模式是扁平的,不存在垂直方向的隶属关系。还有,战略联盟推动柔性竞争政策,参与各方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今天,世界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来自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主要是那些在全球行业竞争中占统治地位的国际垄断寡头所结成的战略联盟,其主旨是为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诚然,发展中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但后者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技术上和经济实力上占据着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主要集中在低技能,小规模,技术和营销要求不高的领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双方跨国公司所结成的战略联盟多是接受型的联盟,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不过是其中的“二等公民”,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绝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
   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以市场换技术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发达国家看中的是发展中国家潜力巨大的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渴望的技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施加了层层限制。它们把一个完整的技术或工艺流程切割成若干零用的部分,分别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转让。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从事的只不过是流水线上的某个工序。这样,就不会造成因技术外溢而产生“回镖效应”,进而损害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对于关键性的核心技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更是严加控制。还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转让技术是按照一定的阶梯次序进行的。首先,接受技术转让的是那些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其次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最后才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加剧了科技成果的集中和垄断,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少数发达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往往得不到梦寐以求的顶尖技术,反而为发达国家进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争夺发展中国家宝贵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创造了条件。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这无疑会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并使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加深。而且,这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生产链条的较底层次,进而永远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支配。
   三,金融资本的投机性加大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的领域,并集中体现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工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的地位逐渐呈上升的态势,并逐渐向金融业渗透。在信用杠杆的作用之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出机构多元化,工具多样化的特点,即银行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金融衍生物不断出现。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日趋活跃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规模空前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跨国化,要求资本大量地进行国际流动。这刺激了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走到哪里,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就跟到哪里,为跨国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其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极大发展,特别是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发达国家的储蓄,投资,保险资产保值,增值,规避风险的愿望。还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电子计算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各国的金融中心联成网络,国际金融进入了电子化和虚拟化时代,这加快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也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促动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创新中应运而生。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积聚和集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出现了资本积累的过剩和利润率的下降,使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让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自由出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操纵下,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贷款,援助相要挟,强力推行全球金融自由化政策,迫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美国是金融全球化的最积极推动者,也是金融全球化最大收益者。金融全球化部分地优化了美国资本的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迟了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享受金融全球化的红利,美国经济才保持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增长。
    由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大大增加。它降低了金融资本跨国流动的成本,提高了金融资本流动的效率,但同时也赋予了金融资本的虚拟性,加重了金融资本的投机性,增强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这导致了世界金融资本的总量及其增长与实体经济交易,投资及其增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就世界经济整体而言,90年代末,外汇交易量大约为每天1.5万亿美元,即每天25亿美元。此外,寻求高回报的资本投资额大大增长;到90年代中期,共同基金,养老金等等总计为20亿美元,是1980年的10倍。国际金融交易值在1997年达到360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全世界总产值。这形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倒金字塔结构。另外,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和实体交易量之间也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倒金字结构,这些都加剧了国际金融的风险。
   目前,世界融资结构不合理,国际金融立法滞后,监管不力,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投机性短期游资.这使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时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某一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类型接近,在羊群效益的作用下,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地传染给其它国家。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台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的过渡是垄断资本主义发生的部分质变,它体现了资本主义为了延伸自身的灭亡而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节,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所以,资本主义还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然而,资本主义的调整毕竟是局部的有限的调整,不能无限度地为生产力的发展拓宽空间,不能改变资本的限制正是资本自身这一事实。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加速了不能包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外壳炸裂的进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是不以任何阶级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总趋势。

     第四章,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一,世界经济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垄断资本的全球大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强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后盾,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军,以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为主要调节机构,以追求全球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向全球渗透和扩张的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地向前运动和发展。
       

        第一,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跨国公司以在全球范围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为了应对世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增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全球活动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它们的活动舞台是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尽管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联合国的有关经济职能部门,成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监督的主要组织机构,但是这种协调改变不了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 也就无法遏止全球范围内生产的盲目性,世界市场仍然处于生产无政府状态,不可避免地导致世界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第二,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为追逐更多的利润的竞争驱使着资本家疯狂地投资生产,使全球生产能力的增长明显超过了全球消费市场的需求,再加上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金融泡沫的影响,出现了世界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心”对“边缘”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世界上多数人口处于相对或绝对贫困化,使得人类的整体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远远跟不上在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规模的生产速度和能力,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消费市场的低水平虚假饱和与生产相对过剩的“奇特现象”,这就使消费严重滞后于生产。资本积累过剩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日愈尖锐化的后果,是全球经济停滞和衰退,最终将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第三,国际垄断资本的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泛滥,各国政府放松金融管制。由于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全球金融体制的不健全, 资本主义国家诸如有价证券、存款贷款、外汇之类的无物质载体的虚拟经济大大超过了实物经济。随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金融泡沫持续膨胀,威胁着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形势。一旦金融泡沫破灭或资本流动方向的突然变化和灾难性的汇率浮动,就会引起破坏性极大的连锁反应——货币汇率大起大落、股市剧烈动荡、大银行破产接踵而来——以金融体系崩溃为特征的区域性或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世界金融体系的失调和危机已在美国股票狂跌(1987)、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94)、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东南亚金融风暴(1997)、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以及2008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世界金融及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当前西殴正在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世界政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社会政治危机,而后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更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社会政治矛盾和危机的加剧,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统治,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过渡。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两种社会制度,因此,不可不免地存在着对抗关系.只要这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存在,二者之间的对立就不会停止.只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二者解决,处理对抗关系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在发生变化罢了.
       早在19世纪中叶,当共产主义还是一个在欧洲徘徊的幽灵的时候,就引起了资产阶级的神圣围剿,总是想把它消灭掉.十月革命的胜利后,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国家刚刚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妄图用武力把它扼杀在摇篮里.英,美,法,日等14个国的联合武装,对苏维埃俄国不宣而战.列宁领导全国人民,经过3年的艰苦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保住了苏维埃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法绞尽脑汁地推行祸水东引策略,企图借希特勒之手扼杀或削弱社会主义.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且挫败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阴谋,大大提高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大批信奉共产主义国家的建立,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加仇视和惧怕共产主义,不遗余力地加剧对抗.40年代末,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发起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用来遏制,对抗苏联和欧洲信奉共产主义的国家.50年代和60年代初,又相继发动了朝鲜,越南的反革命战争,企图用武力消灭亚洲信奉共产主义的国家.在用武力消灭共产主义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开始强化和平演变战略,企图用和平手段取得胜利.
  进入本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增强,随着世界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的主要形式和解决对抗关系的主要手段,由武装冲突和军事较量转向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终于取得了成果,这就是苏东发生了剧变.此后,它们把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对准了中国和其他信奉共产主义的国家.面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猛烈攻势,中国和其他信奉共产主义的国家,在领导本国人民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展开了坚决的对抗和斗争。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宣告了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彻底破产。当前,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与斗争又将翻开新的一页,由过去的防守战略向进攻战略的转变。

      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以少数发达的西方国家为“中心”,以大多数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对立的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愚昧与发达国家的富裕、文明、奢侈形成鲜明的对照。国际垄断资本对世界的剥削,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中心”地区暂时缓解,在全球范围内却以南北差距更加拉大的形式凸现出来,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具有了阶级对抗性质。

  二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关系,由于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产阶级统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缓和,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在经济稳定发展时期能够和平相处。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凭借强大的资金与技术实力,大量在别国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资本剥削范围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剥削对象由本国工人转向别国工人,呈现明显的国际化甚至全球化的趋势。资本剥削的国际化、全球化,使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主要是一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演变为发达国家资产阶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对立,进而演变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1) 中心与外围的矛盾在经济上的突出表现是南北差距的不断扩大。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获取,大量地来自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交换。在资本国际循环的过程中,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的对象,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家间的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不平等交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获取巨额利润。只要世界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变,处于边缘的发展中国家的处境只会日益恶化,南北之间的差距就会日益拉大。2000年世界人口总计60.5亿,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1.5万亿美元。约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占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80%,而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 只占20%,其中占世界人口40%的低收入国家仅占约3%。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低收入国家的70倍。

      (2) 中心与外围的矛盾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过10年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以美、俄、日、欧、中五大力量为基本架构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初步显现出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内涵和变化。在“一超多强”并存的世界格局中,美国不甘心自己地位的衰落,依然运用冷战思维,纠集盟国,试图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运用西方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建立“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以确保21世纪成为美国主宰下的单极世界。为达到这个目的,美国政府积极推行全球称霸战略。其重点是从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对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国家,进行全面的干扰、破坏和控制。

  (3)“中心”与“外围”的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具体表现。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是资本运动的固有矛盾,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随着资本增殖的循环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本运动的这一矛盾已越出一国范围,存在于资本的国际循环中,向更大的世界范围扩展。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中心-外围”结构的实质是中心支配外围,二者之间的主宰与依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及地球南北双方的贫富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运转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的富强、进步是建立在不发达国家的贫困、落后之上的。“中心”对外围的剥削使得财富在发达国家积累,贫困在发展中国家积累。这虽然使中心地区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却使中心与外围的矛盾,即南北矛盾加剧,造成了一个贫富悬殊、南北对立,更加不平等、不公正的世界。同时,中心对外围的剥削也造成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两极分化,进而激化民族主义、排外主义、保守主义等矛盾,使这些国家乃至世界的政局动荡不安。

  (4)“中心”与“外围”的对立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现象。两极格局时期,国际斗争的基本特点是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对抗。后来,两大阵营内部的分化使国际斗争主体逐渐变成美苏在全球范围的争雄。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开始觉醒并联合起来。“77国集团” 的成立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与美苏对立的新的第三种国际斗争主体的出现。苏联的衰落及两极格局的解体,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逐步上升为国际社会的两大基本对立主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不断激化,发展中国家经常联合起来,在重大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相抗衡。

  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与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现象的同时,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国际斗争主体也出现多元化特征。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使各国在经济利益与安全问题上妥协与让步的空间越来越小,矛盾与对立重新凸现出来。另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民族、种族、宗教、领土、主权方面的矛盾不断尖锐,对立面错综复杂,局部地区的战争与军事冲突不断,成为影响全球安全与稳定的不利因素。

  尽管当代国际社会斗争主体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四大矛盾对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即“中心”与“外围”)之间的矛盾对立无疑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现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与发展中国家反对剥削压迫的反抗斗争是这一矛盾对立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社会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是价值观的核心。资产阶级把自我和个人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个人永远是目的和中心,他人和社会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而强调从个人出发,以个人为中心,追求收入高、地位高、消费享受高的个人成功,并把这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动力。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忽视甚至排斥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日益发展,到了20世纪后半期,个人主义演化为极端的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把发展自我和解放个性变成了对权威、中心、主流、秩序、规范、和谐的藐视,走向了对家庭、责任、义务和道德的放弃,从而导致了对社会共同秩序的腐蚀和瓦解。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已经在把个人的注意力导向物质需要,并通过对个人利益追求而形成的竞争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问题,最突出的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天伦之乐”的家庭关系趋于瓦解。婚姻是决定家庭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越来越严重地受到扭曲变形,甚至分崩离析。导致家庭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夫妻关系中个人主义欲望的膨胀,夫妻双方都想不受约束地发展自己。曾被大多数人谴责或反感的非婚同居生活,如今不再会有多少人说三道四了。对于私生子、单亲家庭、夫妻不愿生孩子、离婚等现象人们也习以为常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非婚同居现象在法国已成为一种时尚。与人口相比,法国的结婚率是很低的。但与结婚人数减少的趋势相反,离婚的人数却在两倍、三倍地增长。美国的情况更为典型。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6年3月发表的报告显示:1970年以来,美国居民的离婚人数增加了3倍多。离婚者占美国成年人口的39%。报告还显示,从1970年以来,由结婚的夫妻及孩子构成的“标准家庭”的数量已由40%下降到26%。单亲家庭由13%上升到30%。22%的美国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另外,非婚生育率也在不断增长,1993年全美有630万儿童,即占全国27%的儿童是和从未结过婚的单亲家长生活在一起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不仅离婚成为一些人追求的时尚,同性恋在美国也开始登堂入室。1966年,美国10多个地方性的同性恋组织在堪萨斯市开会成立了全国性的同性恋组织。尽管美国社会中不乏对同性恋批评和谴责的声音,但由于同性恋者的抗争,目前美国社会已逐步接受了同性恋者,1998年6月28日芝加哥举行了第29届同性恋大游行,为了配合这次大游行,戴利市长发布公告,宣布6月份为“同性恋月”。当时任总统的克林顿也向组织者致以热烈祝贺,还有50多名各级议员参加或派代表参加了游行。目前,包括夏威夷在内的一些州和城市已部分承认了同性恋家庭的合法性。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虽然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离婚现象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父母离异的孩子也不再被人另眼看待,但饱尝离异之苦的更多是孩子,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人们一味地追求个人享受,却把由此带来的恶果留给了社会,父母离异未婚生育成为造成青少年犯罪、贩毒吸毒等严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2)毒品泛滥成灾,暴力、犯罪活动猖獗。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们信奉个人至上,因而丧失了对世界的关心,对人类群体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感;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人们对工作的紧张、竞争的压力、社会的弊端、生活的富足或困窘,不是采取理智的态度,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去处理,而是为所欲为的去渲泄。有的人采取精神刺激的发泄方式,如酗酒、赌博、嬉皮,举办各种荒唐怪诞、庸俗无聊的比赛表演等,以从中得到慰藉。有的吸毒贩毒,危害社会。吸毒之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益蔓延,到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在美国两亿多人口中,有5400万人试吸过大麻,有2300万人经常使用大麻;有1500万人吸过可卡因,有500万人经常使用;有45万人对海洛因成瘾;有800万人使用过笨环碱。毒品成为一个幽灵在资本主义国家徘徊。与吸毒相伴的是贩毒,贩毒者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组成贩毒集团,把触角伸向了各个角落。目前,毒品的生产、加工、贩卖和消费已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国际性网络。有的道德沦丧,违法犯罪。美国司法部司法统计局2002年8月25日公布的报告称,截至2001年底,美国罪犯人数比1980年增加4倍,达到了创纪录的660万人,即每32个成年人中,至少有一人正在监狱服刑,或在缓刑或假释中。其中,在押犯近200万人,即每10万个居民中有近700人被监禁,比例之高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认为这是美国“擦不去的污点”。美国监狱已人满为患。
           除了家庭伦理问题,毒品泛滥和暴力、犯罪问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着种族矛盾、艾滋病蔓延、恐怖主义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在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得到解决。

         四,人与自然的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化为维护人类生存条件的斗争。国际垄断资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垄断资本在依靠科技革命,推进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却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国际犯罪、核武器扩散等等。特别是资产阶级追求资本无限增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存需要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当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时,自然界似乎是一种无限大的存在,并不对掠夺者的行为以及人类的活动与生存构成限制。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新科技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突飞猛进,历来被认为庞大的地球在资本家贪婪与无休止的欲望面前显得渺小。有限的资源与资本家无限扩张的欲望产生严重冲突。这一冲突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尽管生态危机与资本家个人的自私、贪婪的本性,消费者病态的、异化的消费观念不无关系,但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看,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资本不断扩张的内驱力,驱动着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在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只有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掠夺,才能保证个别企业的利润。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在市场法则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存在着一种“成本外在化”趋势,即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想方设法把一部分生产成本(如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 推向企业外部,转嫁给社会。在这种状况下,资本家不可能牺牲企业利润去保护环境。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生态掠夺,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他们将一些高耗费、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把垃圾场建在这些国家,直接掠夺那里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今天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是建立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被污染的基础之上的。

  西方国家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和损害数倍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6,但却消耗世界原料和资源的4/5。全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每年达55亿吨,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排放的,其中美国就占了1/4。美国人均年能源消费量为10吨标准煤,占1/20的世界人口却消耗了1/4的世界能源。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4和1/2以上。国际垄断资本对世界的剥削以及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是不可能解决的,因为唯利是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灵魂,资本家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所以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全世界范围内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生产的全球无政府状态,实现对物质生产的有计划的自觉控制,也就是说建立从全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出发合理利用资源的“世界统一”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根源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十月革命以来9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一国是不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更不用说一国能够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了。那么,一国为什么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一国社会主义不能摆脱战争的命运

       从理论上来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全人类社会是从此摆脱了战争的,也就是说,战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永远消失了的。但是,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倡导的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倡导的这个方向前进,而是朝着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方向发展。因此,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仍然存在着有爆发战争的可能。

       我们通过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历史考察,就会发现,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经常要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战争,而且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经常爆发战争与冲突,甚至于还会与一些很落后的国家发生战争。在这里,我们暂而不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战争,就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而言,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就爆发过多次战争,如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和1979年中越边界冲突,这两场战争是我们回忆起来最痛苦也是最熟悉不过的两场战争了。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为什么还会爆发战争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人进行过探讨,其中有些人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作出了这样的几种解释;

     1,在国际舞台上,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民族国家角色,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特殊的利益,而特殊利益将使它们之间产生摩擦甚至冲突。
     2,在旧社会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不断受到旧世界残余的困扰,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排除对外武力干涉的历史原因;在国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受到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影响。
     3,建立新制度后产生的新矛盾以及国家领导人在处理新矛盾时执行的对外政策,其中由于个人性格与国家性格的分离倾向上,使国家领导人的素质水平将有力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走向。而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差别(不平衡)和由于对这种差别的武断态度,也会引起对立和对抗。
      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社会主义国家对非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这一现象进行理解,但是这些解释存在着一个共性点的问题是,始终立意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完美无缺,立足于社会主义绝对战争观的无误,认为只是由于各种缘由和外在因素,诸如历史,政治,误会,甚至个人性格出现了对马列主义战争学说的偏误,才导致这些战争的爆发。如果这些解释能够完全成立,设想将来一切排除,社会主义多家之间就能够完全消除战争吗?恐怕结论不是那么简单。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实际上没有预料也更无法阐述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是如何发生战争的,更无法用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来解释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列主义经典理论中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

     什么是剥削?剥削就是通过生产资料来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部分就叫做剩余价值,其实,计划经济时的国有制企业也是靠剩余价值而发展的,也是通过“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来无偿占有很大一部分“全民”的劳动的——那是“国家剥削”。问题在于国家是通过宪法承诺取之于民的要用之于民,人民也接受了“大河有水小河满” 舆论灌输,人民才心甘情愿作奉献——今天的奉献为了明天能更多的得到(不为自己也为后代)。然而私人企业主没有做过这种承诺,他们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只是为了自家得到更多的利润,这不是剥削又是什么?

      现在,我国的私有制经济可是方兴未艾!到2006年6月,我国的私营企业已经有465万户,雇工人数近5000万;个体工商户2500万户,从业人员5100万人(见《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综合报告》)。2005年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36条)更是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并可参股自然垄断行业;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可与国有企业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和商业性勘查开发权;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面临这种现状,中国是否还存在事实上的剥削行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劳动力凡是被资本在雇佣,剥削的前提就始终存在,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不是不同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上,而是不同在分配方式上,不同在到底是少部分人得到社会大多数产品还是大多数人能最大程度地享有自身劳动成果。这十几年来,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感到是少部分人在攫取挥霍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也就是大多数人普遍感觉到剥削的存在,这已经不是一厢情愿想否定能否定得了的。

三,一国社会主义无法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笼统地说,社会主义是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斯大林思想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主义,国家掌握了全部经济命脉,生产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既不存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也不存在三大产业结构性危机,更不存在利润率的危机。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也不存在劳资矛盾。然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国家统得太死,企业没有生产积极性。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全部由国家计划调节,市场不起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根本不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如果说有,那也只不过是周期性经济波动。

当今的古巴和朝鲜,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按照斯大林模式建立的经济体制,因而不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但是,中国与越南就另当别论了。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在农村搞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城市搞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内对外开放市场。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确定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世界各国大都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与周期性经济危机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越南是1982年开始革新运动,对内对外开放,建立起市场经济模式。因此,这两个国家无一幸免,都尝到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苦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两个国家都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首先波及到越南,其次才是中国。2007年越南就发生了外资大逃亡,外汇储备降到几百美元。2008年下半年中国才感到金融危机影响,广东省等沿海地区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粗线条地说,有这样几个理由: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商品生产,存在着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一个不少;二是市场配置资源,而不是计划配置资源,原来的计划委员会改为发展改革委员会;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全球经济接轨,世界市场遇到风浪,必然会波及这些国家;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公有制为主导,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劳资矛盾仍然存在。只要这五条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总而言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经常面临着与外界有爆发战争的危险;另一方面又经常面临着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困扰,这样的一种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迟早是要被国内外的阶级敌人所颠覆的。

 在这里我还需要说明的是,以后可能还会有同志为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作辩护,会认为我以上所罗列的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三个根源的理由,是在苏联出现修正主义后特别是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后出现的问题,所以,有同志会提出;只要重新回到过去的闭关锁国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中去,这些问题就会消失。笔者认为,重新回到过去的闭关锁国的公有制和计划性经济中去那也是死路一条,这已经被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就是列证。在当今世界已经发展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国如果闭关锁国,紧关大门,就意味着贫穷和落后,如果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人民又会重新回到被奴役,经济就会出现动荡和危机。我们的出路在何方?

第六章,关于国家的产生与灭亡

    一,什么是国家   

      对国家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马克思主义在深入研究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革的规律,概括了各种类型国家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为国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定义:“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

       (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3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 ,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二,国家的产生和形成

      纵观政治史,关于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有很多种说法,  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国家形成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有神权论、自然论,暴力论和契约论。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这种理论在东西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社会,普遍信奉“天道”,说国家的权力来自“天命”,把帝王称为天子。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势力支配了整个思想界,普遍宣扬“一切权力来自神”、“除上帝外,别无权力”的观点。集神权思想大成的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是其代表。神权论从16世纪开始衰落,但至今在一些国家仍有影响。  自然论倡导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是政治的动物。”其国家之起源,即由于人类繁殖所需的一对男女以及生来就为主人与奴隶的相互保全欲求,自然而然地构成家庭,由此逐步形成一个自然村。人类天性向往美好生活,为了满足这种本性欲望,继而在自然村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一个共同体。这一顺其自然发展形成的共同体,就是国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一卷第二章) ;   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国家的产生不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德国哲学家杜林、奥地利社会学家龚普洛维奇和德国理论家考茨基都是暴力论者。契约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学说,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人们订立契约并共同遵守的结果。 契约说的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其中又以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最为典型,概言之,即“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各个家庭成员,一经成年脱离家庭依附关系后,为了维护各自生来具有的自由和平等,确保自身生存的利益,理智地于社会生活中发生一种约束,当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共同协作,“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障结合的人身和财富时”,“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将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而原来的约束就转化成了“社会契约”。结合行为产生的道德与集体之共同体,“过去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契约论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状态。恩格斯指出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衣、食、住及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种的繁衍及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在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下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成为国家产生以前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社会制度。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逐渐代替了血缘关系,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氏族制度,这就是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制度。恩格斯曾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指出原始社会制度瓦解是个逐渐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是国家产生的前提。在原始社会,生产发展到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时,就已经有奴隶出现,而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时 ,奴隶已成为农业、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这时国家尚未出现,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 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一切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产生和形成理论的基本分歧点

三,国家的职能

      国家机器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总任务和总目的的活动方向,或称国家活动的总方向、总作用。西方政治学者通常把国家职能叫做国家功能,或把国家每个组成部分的活动、具体任务和国家活动的形式,说成是国家的职能。如有人把国家职能说成是个别国家机关的功能,说国家有立法、司法、管理的功能。有的人把国家职能说成是国家活动的具体目的,说国家有3个目的:①保护国家免受其他国家的侵犯。②保护国内每一个人免受他人的侵犯与压迫。③举办个人或少数人不应或不能举办的事情。还有人说,国家有4个目的:安全、法治、经济、文化;或5个目的:安全、秩序、公德、自由、福利。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具体体现,是为解决该社会的基本矛盾服务的。国家机器的每个部分,虽然具体任务、目的、活动方式不同,但它们都是为国家的总任务、总目的服务的。因此,国家职能是指全部国家机器活动的整体功能。 
  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具有两个共同的基本职能: 
  ①内部控制多数被剥削者。 
  ②外部扩张别国领土,扩大本国的领土,或者是保护本国的领土不受别国的扩张。这两个基本职能都是剥削阶级国家的本质体现,而内部职能是剥削阶级国家的主要职能。它是剥削阶级压迫广大劳动阶级,把他们控制在阶级统治“秩序”范围内的国家本质的主要体现。剥削阶级控制多数被剥削阶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镇压被剥削阶级反抗方式外,凡是统治阶级为了把被剥削阶级控制在其生产关系的“秩序”范围内的国家活动,都属于内部职能,如兴修水利、文化教育、干预经济、社会救济、环境保护等,其实质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四,国家的灭亡与世界统一

    
        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家的发展也表现为几种历史类型的更替 。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同社会形态的变革规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发展过程时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阶级关系的变化,必然出现社会的变革,使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中转到另一个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社会革命是剥削阶级类型国家变革的一般途径。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过程也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封建制国家代替奴隶制国家 ,资产阶级国家代替封建制国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作为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最终必然会灭亡。阶级的消灭是国家消失的必要前提,只有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国家才会灭亡。那时,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阶级差别消失,分配领域实行“按需分配”,对人的统治将被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到那时国家便灭亡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国家的灭亡是同世界统一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写道:“工人没有祖国”,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革命将会首先在发达国家获得胜利,能后还会在全世界所有落后的国家获得胜利,当全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以后,他认为,就可以“取消国家”从此人类社会将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最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世界统一”性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也是和马克思一样都是认为国家灭亡后必然会被“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列宁并且把他的的这一思想附注实践,十月革命胜利后,由列宁创立的“第三国际”就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体现,列宁在创立第三共产国际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指出;“共产国际要使所谓国家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利益”;“它要体现各国无产阶级的相互支援”,他认为,“世界共产主义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战斗组织,使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共同利益。”列宁在这次大会的闭幕词中还宣布,“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为期不远了”,很明显,列宁所创立的第三国际即建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就是为了将来取消国家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建立起来,在第二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中宣称;“共产国际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武装斗争),为建立一个作为完全废除国家的过渡阶段的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而进行斗争”。从这段文中,我们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列宁是倡导实现“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只不过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而已。按照列宁当时的设想应该是这样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在共产国际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消灭一切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当全世界无产阶级胜利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国际组织的领导下,宣布取消一切国家,最后实现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统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一切国家必然灭亡和世界必然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七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1,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必须扫除“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这个词,在列宁笔下,从来就是和“民族主义”、“社会沙文主义”、“经济主义”、“工联主义”、“非无产阶级意识”、“传统村社”、“小私有者”等一起饱受严厉批判和清算的贬义词。在列宁笔下和他那个时代的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革命者心目中,爱国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十足反动落后的政治思潮,是小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反映,列宁在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和苏俄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后,对作为小资产阶级情绪的爱国主义作了分析,说:“爱国主义,这正是小私有者的经济生活条件所造成的一种情感”,而列宁对于小生产者的态度最鲜明地体现在那句广为人知的“语录”中,“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他还说,“同无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比较,小资产阶级是最爱国的。大资产阶级比较国际化,小资产阶级不太活动,同其他国家很少联系,也没有卷入世界商业周转中”。可见,爱国主义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是比大资产阶级更加反动落后的思想力量,同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因为彼此隔绝,人们只看见自己的祖国,而不知道还有广阔的世界,才孕育出这种狭隘古老的感情。在世界资本主义力量联合起来压迫无产阶级的今天,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才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因此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妨碍无产阶级联合和解放的落后意识,必须加以扫除。

    一,早在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性著作《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就开宗明义地宣称:“还有人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既然马克思不承认工人阶级有所谓祖国,那爱国主义自然无从谈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方面的言论和行动还有好多,后者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起草的两个宣言,其中除了笼统地号召各国工人团结起来,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军事冒险外,作为德意志民族成员的马克思特别强调最好要让普鲁士在这场“王朝战争”中遭到失败,以粉碎俾斯麦用铁血“自上而下”统一德意志的图谋,这样就可以为“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人解放运动提供宝贵的机遇。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同高唱爱国主义,不惜牺牲工人运动与俾斯麦取合作立场的拉萨尔等人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二,列宁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帝国主义战争即将爆发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趋于成熟的历史性关口,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立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高举“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和战争失败主义的旗帜,同采取沙文主义和调和主义的第二国际领袖阶层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直至最后思想和组织上的决裂和清算,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苏维埃共和国和共产国际。

  在共产国际成立伊始为阐明其性质和任务而发表的《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中,列宁自豪地宣布:“第三国际承受了第二国际的工作成果,清除了它的机会主义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脏东西,并已开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810页)按这里说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脏东西”就是与国际主义对立的“爱国主义”。

   在同第二国际决裂的檄文《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列宁针对考茨基等国际共运领袖无视国际主义原则,在战争问题上向社会沙文主义倾向妥协投降的立场,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什么是国际主义?》)进行了严正的批判:“考茨基把以下两者无原则地‘调和’起来:一方面是社会沙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承认在这次战争中保卫祖国,另一方面是对左派作外交式的表面的让步,如在表决军事拨款时弃权,在口头上承认自己采取反对派立场等等。……他(即考茨基——按)却千方百计地替社会沙文主义辩护和粉饰,并象普列汉诺夫一样,与资产阶级同流合污,讥笑一切革命意图,讥笑一切直接进行革命斗争的步骤”。“工人阶级不进行无情的战斗,来反对这种叛徒行径、这种没有气节、向机会主义献媚、从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空前庸俗化的行为,便不能实现它的世界革命的目的”。这里很显然,列宁把是否坚持国际主义,反对爱国主义提高到对工人阶级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世界革命的高度加以着重强调。

   针对考茨基、屠拉梯、龙格、盖德等人主张“保卫祖国”的所谓国际主义,列宁无情地加以驳斥:“从理论上说,这是完全不善于同社会沙文主义区别开来,这是在保卫祖国的问题上十足的糊涂观念。从政治上说,这是用市侩民族主义偷换国际主义,这是转到改良主义方面,背弃革命”;“从无产阶级观点看来,承认‘保卫祖国’就是为现在的战争辩护,承认它是合理的……承认保卫祖国实际上就是支持帝国主义的强盗资产阶级,就是完全叛变社会主义”。

   第二国际为爱国主义辩护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同时也属于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有权利和义务保卫自己的祖国。列宁在这方面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自己彻底国际主义的立场,并由此拉开了他同考茨基等人在民族解放、无产阶级专政、世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论战的帷幕,近代国际共运上双蜂对峙、双水对流的格局从这里掀起,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人类历史的走向。

   列宁屡次阐明国际主义的意义:“如果威廉统治下的德国人或克列孟梭统治下的法国人说,敌人侵入了我国,我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就有权利和义务保卫祖国,那么这就不是社会主义者的推论,不是国际主义者的推论,而是市侩民族主义的推论。因为在这种推论中,工人反对资本的革命阶级斗争不见了,从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无产阶级着眼对整个战争的估计不见了,就是说,国际主义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偏狭的顽固的民族主义。我国受欺凌了,其他一切我都不管——这就是这种推论的结论,这就是它的市侩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假如一个法国人、德国人或意大利人说:社会主义是反对对民族使用暴力的,因此,敌人侵入我的国家,我就要起来自卫,那就是背焉缁嶂饕搴凸手饕濉R蛭庵秩酥豢醇约旱?/FONT>‘国家’,把‘自己的’……资产阶级看得高于一切,而没有考虑到使战争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使他的资产阶级成为帝国主义掠夺锁链的一环的国际联系”。“社会主义者、革命的无产者、国际主义的推论则不同:战争的性质(反动战争或是革命战争)不取决于是谁进攻,‘敌人’在谁的国境内,而取决于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这个战争是哪一种政治的继续。如果这个战争是反动的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说,是由帝国主义的、强暴的、掠夺的反动资产阶级的两个世界集团进行的战争,那么一切资产阶级(甚至小国的资产阶级)都是掠夺的参加者,而我的任务,革命无产阶级的代表的任务,就是准备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因为这是摆脱世界大屠杀的惨祸的唯一出路。我不应该从‘自己’国家的观点来推论(因为这是民族主义市侩这类可怜的笨蛋的推论,他不知道他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手中的玩具),而应该从我参加准备、宣传和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来推论。这才是国际主义,这才是国际主义者、革命工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任务。这也就是叛徒考茨基‘忘记了’的常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选集》第三卷668-678页)。按这里说的“民族主义市侩”就是“爱国主义者”。

    三,作为以推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为使命的马克思主义学生,列宁把世界革命作为无产阶级战胜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社会主义体系的决定性环节。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作为引爆世界革命(当时列宁以为西欧革命形势已经成熟)的第一环节而发生的和胜利的,怎样才能实现世界革命的爆发呢?列宁的武器就是国际主义的路线,通过革命的输出最终诱发世界资本主义后园——西欧的冲天火光。因此,在列宁那里,国际主义就是世界革命的同义词,世界革命的路线就是而且只能是国际主义的路线,而“爱国主义”或民族利己主义的路线恰恰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死敌,是国际资产阶级欺骗和涣散国际无产阶级阵营的有力武器,因此是必须加以无情克服的错误思想。他不厌其烦地告戒全党国际主义的重大意义:“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于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去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为此必须时刻警惕“爱国主义”的危害并同其作不调和的殊死博斗:“把无产阶级专政由一国的(即存在于一个国家内的,不能决定全世界政治的)专政转变为国际的(即至少是几个先进国家的,对全世界政治能够起一定影响的)专政的任务愈迫切,同最顽固的小资产阶级民族偏见这种祸害的斗争就愈会提到最重要地位。”按这里说的“小资产阶级民族偏见”就是“爱国主义”。

  正是在世界革命理论的照耀下,列宁不顾第二国际中右各派领袖(如盖德、考茨基、伯恩施坦、王威尔德、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等人的阻挠,坚持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痛斥他们的叛卖行为,并进行思想上组织上的决裂;同样,列宁不顾考茨基、罗森堡等人的大力非议和反对,坚持果断抓住和利用一战造成的有利局势,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率先发动十月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从根本上说,也是为大战带来的革命形势准备必要的条件,因此列宁才在与经典作家认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发难,而决不是列宁当时就意识到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俄国)直接建成。列宁始终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最终巩固寄托在世界革命胜利后的欧洲对俄国援助的设想上的。这一点,斯大林代表党中央在列宁葬礼上的悼词明确无误地阐明了这点:“……列宁从来没有把苏维埃共和国看作最终目的。他始终把它看作加强西方和东方各国革命运动的必要环节,看作促进全世界劳动者战胜资本的必要环节。列宁知道,不仅从国际的观点来看,而且从保全苏维埃共和国本身的观点来看,只有这样的见解才是正确的……”。因此,世界革命的思想是理解苏维埃早期历史和列宁建国初期(直到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决定转向新经济政策之前)思想的一把钥匙。

   在一系列深刻影响当时和后来历史的重大事件中,几乎都能找出受到“世界革命”战略支配的轨迹。比如:为什么列宁不惜得罪几乎整个俄罗斯民族甚至险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于分裂境地而以辞职相威胁坚持签定对俄国极其不利、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为什么不顾自身力量薄弱和环境险恶,毅然发动和支持位于通向西欧心脏的枢纽位置的德国11月革命和汉堡、慕尼黑等武装起义和匈牙利、意大利等国苏维埃运动,而不惜为此冒巴黎和会列强制裁和干涉的危险;在战后革命浪潮迅速失败的废墟上,苏俄为什么不顾拉狄克等人的坚决反对坚持进军波兰,将革命的战火引向西方;为什么列宁冒着工农联盟破裂和与社会革命党从合作走向内战的危险,坚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拧紧螺丝钉”,采取“余粮收集制”、“贫民委员会”、“征粮队”、契卡等非常制度坚持最大限度地剥夺农民和社会各阶层?凡此种种似乎各不相关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都能在“世界革命”这一思想体系和行动纲领中找到符合逻辑的答案,也只有在这一体系中才能得到合乎历史真相和时代背景的圆满解释。答案很显然:为什么非签定《布列斯特和约》?列宁为首的主签派和布哈林等反对派争论和斗争的实质是什么?让我们用列宁自己的话来说明吧:“谁把同德国帝国主义进行的战争称作防御的正义的战争,而实际上却得到英法帝国主义者的支持,并且对人民隐瞒同这些帝国主义签订的秘密和约,谁才是背叛社会主义”。“……现在我们策略的基础,不应当是现在帮助两个帝国主义中的哪一个较为有利的原则,而应该是这样的原则,即如何才能更加稳妥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能够巩固起来,至少可以支持到其他国家也起来响应”。

  因此,是否坚持国际主义,是否愿意为了这一目标暂时牺牲俄罗斯民族的利益而使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继续厮杀而互相削弱,从而通过战争的继续促使欧洲革命形势的进一步成熟和早日到来,并保住新生的滩头阵地——苏维埃政权,迎接未来的世界性革命浪潮,这就是列宁和布哈林斗争的焦点和实质所在。列宁站在“世界革命”的高度,坚持和发扬了国际主义,强调必须为即将到来的世界革命作出必要的妥协和牺牲;而布哈林及社会革命党成员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强调俄罗斯利益和荣誉的不可侵犯,认为这种牺牲过于昂贵因此不值得付出,这就沦为列宁再三痛斥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毒素的俘虏。显然,这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之争。可是有些历史学家对和约得失的评价往往离开这个世界革命的历史背景,陷于就和约本身谈和约,把和约之争理解为一般的外交和军事危机处理方面的策略之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得失,因此不可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2,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必须建立世界统一的共产党组织

      一些人理解“国际主义”就是无私的帮助其他国家的革命,是同志加兄弟的形式。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国际主义不是大家相互帮忙,不是助人为乐这么简单的问题,这不是“国际主义”,而只能叫“国际道义”。我所理解的国际主义是一种“世界革命”的观念,具体的说就是以解放全世界无产阶级为革命目标,把在各个民族和国家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革命联系起来,把本民族和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看作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与世界革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世界革命是整体,本民族和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局部,局部服从整体,本民族和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要服从世界革命的整体需要,要能够为世界革命做出必要的牺牲。

   国际主义的本质就是阶级利益至上,而不是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至上。因为按照马列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民族矛盾本质上是阶级矛盾,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民族主义只是一种政治情绪;而爱国主义如果脱离了对政府的支持也就和民族主义一样,只是一种对“故土和同胞”的感情了。所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都不可能凌驾于阶级利益之上,也不可能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政治主张和理论与那些“为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理论”平起平坐。他们只不过是这些政治理论的工具、语言。而综上所述,国际主义并不是马列主义者臆造出来的,而是与阶级斗争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伴随阶级斗争始终的。国际主义因此也不是无产阶级的专利,各阶级实际上都有自己的“国际主义”。帝国主义的扩张和殖民地国家的所谓卖国行为就是资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表现,以超越主权的方式推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以牺牲民族利益巩固国内资产阶级统治,这就是资产阶级利益至上的国际主义。而马列主义坚持的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利益之上,这是它与资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本质区别。而在形式上,马列主义把国际主义作为基本原则,就是要把以往剥削阶级自发的国际主义变成无产阶级自觉的国际主义,使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更主动、更自觉、更有组织性、更有纪律的团结起来,在保证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各国无产阶级的损失和牺牲,减少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摩擦和内耗。

   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国际主义”作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呢?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本身就是一场世界革命,它所面对的帝国主义的镇压是联合的世界性镇压。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已经联合在了一起,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发展。当无产阶级起来进行革命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已经不是过去资产阶级革命所面临的情况了,已经不是面临本国统治阶级镇压和周边其他一些旧制度国家的干涉了。他们要面临的是整个世界帝国主义的镇压,甚至是世界上最发达帝国主义国家的直接军事威胁和打击。比如协约国可以跨过整个欧洲打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美国的航国母舰可以开到中国的台湾海峡,美国也可以纠集几十个国家在朝鲜打一仗。这就说明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镇压是团结起来的,那么社会主义要反对这种镇压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团结起来!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一盘散沙那结果只能是被各个击破!

  因此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和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必须的,不是可以讨论、可以选择的问题,是马列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如果抛弃了这个原则,就等于彻底葬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可能性了。

   那么,这种联合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呢?“同志加兄弟”可以吗?“同志加兄弟”这个词听起来很好,兄弟情同手足,但是亲兄弟还打明算账,兄弟之间也会分家另过,祸起萧墙的事情难道还少吗?“同志加兄弟”的社会主义阵营最后还是会分裂、瓦解的。所以仅把这种联合停留在同志加兄弟的美好幻想中,是不现实的。各国共产党之间平等相待是应当的,但既然要联合就要有统一的领导,没有统一的领导就不叫联合,而是松散的在一起。为了实现统一领导的真正联合,我提出必须要建立一个世界共产党,这个世界共产党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权,各国共产党作为它的支部,必须服从它的领导,各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人员的任免也应该报世界共产党中央批准。这个世界共产党中央的地位、权力和作用也就相当于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的地位、权力和作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他的支部,各国共产党下面再有它们的支部(比如省委),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世界共产党系统。

   有人提出建立这样的世界共产党是空想,是不现实的。而实际上这种世界共产党的组织原则也就是各国共产党曾经的组织原则。按照这个组织原则,曾经建立过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有战斗力的各国共产党,那么当然也可以根据这个组织原则建立起世界共产党。而且共产国际就是按照这一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它就是这样的世界共产党,既然共产国际出现过,那就说明这样的世界共产党至少是可能产生,而不是一种空想。

   认为这是不现实的人,一般都会提出两点理由:第一就是世界各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世界共产党的决议无法适应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因此他只能指导世界革命而不能领导世界革命。可是像苏联、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国内各地区的情况也不相同,甚至比东欧几个国家的差距还大,可仍然在统一的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什么共产国际就不可以一面坚持集中领导,一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置宜呢?要注意组织原则和工作作风是两回事,我们坚持的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而不是一刀切的工作作风。世界共产党可以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各国的具体革命情况,听取各国共产党中央的汇报。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应具体国家的革命需要,例如可以在一个国家设立世界共产党中央的派出机构领导该国的革命,甚至可以直接授权这个国家的共产党中央紧急重大问题自行决定处理,事后向世界共产党中央汇报。第二个反对理由就是,共产国际犯过错误为什么还要这样的领导模式?这种反对意见是非常荒谬的。领导水平和组织形式是两回事,中共中央在1931年后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做出过错误的指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可为什么没有人因此认为中共中央应该解散呢?应该代之以更能适应地方特点的相互独立的各地区党组织呢?可见这个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因为共产国际犯过错误就否定这种世界革命的领导形式。共产国际的经验教训倒确实是共产党人以后成立新的世界共产党的宝贵财富,需要认真研究、分析、总结。

   坚持国际主义就要求在马列主义者内部,反对民族主义,确切的说不是反对一切民族主义,而是反对“极端民族主义”。那种仅仅对自己的民族抱有感情的民族主义,我们是不反对的,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满怀感情。但是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又不同于一般的理解,并不是指大国沙文主义或者民族分裂主义等等;而是指在本国无产阶级革命中首先或主要强调民族利益,不能服从世界革命的整体需要,拒绝为世界革命做出必要的牺牲。

  每个共产党人都要明确的认识到,国际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最终胜利的必需武器,舍此无产阶级革命就将永远陷入局部胜利后必然遭受挫折的宿命!

     第八章,解散联合国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按照美国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创立和打造起来的一个维护及保护世界资本主义的反动的国际组织。根据1945年6月在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于同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参加宪章签字的五十一个国家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他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主要机构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总部设在纽约。在日内瓦设有欧洲办事处。 
  一,  美国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联合国的建立

    世界资本主义在美国的确立,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与欧洲列强相比,美国较晚才参与建立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活动。联合国的建立,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世界资本主义或国际资本主义过程的完成。

     立国之初,美国奉行的国策是不与欧洲发生关系。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词确立了美国人长期坚持的一个传统,即后来人们所说的孤立主义。华盛顿的主导思想是把美国事务与欧洲事务截然分开,认为欧洲的一套基本利益对美国人民毫无或甚少关系。以后,随着美国利益范围的扩大,这种传统的内含也渐渐发生着变化。1823年门罗提出门罗主义,就发展了这种传统。它不再单纯强调美国,而是强调要把整个美洲同欧洲事务分隔开。门罗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外交态势向世界资本主义的演变和资本主义大规模扩张的开始。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美国把版图从大西洋扩大到了太平洋,并加紧向海外扩张,一直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亚洲。随着地缘政治范围的扩张,美国国家利益的概念也大大扩张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第一次卷入了欧洲事务。对威尔逊来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走向世界资本主义的  转机。战争使欧洲列强元气大伤,而美国则在战后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强国。这种情况促使美国的一些精英人物开始从资本主义世界格局出发考虑美国长远的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利益。威尔逊倡议筹建国联,就是实行世界资本主义原则的一种尝试。威尔逊所倡导的精神和机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世界资本主义集体安全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所有成员国将共同行动,反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对其实施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行军事制裁。威尔逊的打算,一方面是想通过确立资本主义集体安全原则维护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并进而维护美国资本主义的全球利益;另一方面亦想通过建立国联构架使美国资本主义走向欧洲和世界的桥梁。威尔逊敏锐地意识到,如果美国资本主义不能通过它的领导和参与来建立一个足以实施和平的联盟,美国就必须制定一项庞大的军备计划来保卫国家资本主义的利益,不这样做,世界就将面临另一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可怕的战争。

   威尔逊的理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然而却未能征服美国。究其原因,固然有党派斗争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因为当时美国朝野孤立主义势力仍占上风。鲁尔·巴特利特认为,“国联之所以失败是由于美国和其他国家领导的骇人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程度”。就美国的意识形态而言,世界资本主义完全取代孤立主义的时机尚未成熟,美国人还未做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准备。不过,这次失败的尝试毕竟为后来联合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赋予美国历史的契机。战争使得罗斯福能够推动美国朝野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美国资本主义的利益和安全。1939年1月31日,罗斯福指出,希特勒妄图称霸欧洲,一旦他得逞,美国的和平与安全就濒临危险。他说:“如果莱因河边界遭到威胁,世界的其他部分也会遭到威胁,一旦这一带边界落入希特勒之手,德国的行动将无法抵挡。”1941年1月6日他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我们国家和我们民主政治的前途和安全,已经和远离我们国境发生的许多事件,不可抗拒地牵连在一起。”“以武力保卫民主生存的战争,现正在四大洲英勇地进行。倘若这场保卫战失败,所有在欧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的人口和一切资源,将为征夺者控制。”他要求国会根据租借法案,为反侵略国家提供武器装备。珍珠港事件之后,他领导美国正式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在战争之初,罗斯福就开始了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的构想。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共同签署的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中提出了这样的设想:消灭纳粹后,建立一种“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使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享有自由的生活。所谓“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国际组织”的一个代用语。鉴于历史原因,他当时还不能明确提出建立国际组织的主张。

    1943年下半年,二战发生了有利于盟国的战略性转折。罗斯福开始具体构想战后世界格局。他认为,战后维护和平,防止侵略,有赖于大国之间的合作。他提出以美、英、苏、中为中心建立国际和平组织。他把这种大国作用称为“国际警察作用”。1943年11月29日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向斯大林提出了“四个警察”的设想。他主张建立三个机构:一是由四国组成的警察委员会,二是研究除军事问题外的所有问题的执行委员会,三是一个总的机构,在这个机构中每个国家都能够讲出它们想讲的话,小国也能表示自己的意见。战争期间,罗斯福的许多外交活动是针对这三个目标:一个在战后能有力地维护资本主义和平的机构,一个友好的苏联,一个和平的中国。

      罗斯福之所以渴望建立一个具有保卫资本主义和平能力的新的世界联盟,是因为他相信这个联盟是美国资本主义持久参与国际事务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按照他的设想,战后世界事务将在大国控制的体制下解决,而每一个大国对其势力范围都负有特别的责任,为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某种具有世界意义的组织。建立联合国可使美国在战后满意地做出理想的全球性安排,而联合国的托管制度可使美国资本主义方便地取得海外军事属地。

     联合国的建立,应该说是美、英、中,包括苏联四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美国在其中显然起了主导作用。早在1940年4月,美国国务院官员就传阅着概述集体安全和经济发展机构的选择性文件。在1944年8月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只有美国提出了详细的建议。英国只提出了以非常一般术语表述的若干思想。最终占上风的是美国的观点。"联合国"这个名称亦是美国提出的。

    美国积极推动建立联合国的活动,反映了二战期间美国实力地位的上升和对全球性安全利益的追求。战争大大改变了强国的力量对比。战前得到公认的六大强国,即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和苏联,在战后只有美国和苏联保住了这种地位。对比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创伤的苏联,美国实际上成了独一无二的世界强国。它再也不是那个居于西半球的孤立主义国家了。在欧洲,美军进驻了意大利、法国和西德;在亚太,美国夺回了菲律宾,占领了日本和太平洋的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太平洋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美国的湖泊",大西洋和地中海也成了美国海军随意游弋的地方。再加作为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美国资本主义此时的利益几乎遍及到世界各地。这种情况使得它不可能不追求世界资本主义的外交态势。它固然希望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维护美国资本主义的利益,但更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资本主义的领导者。

    罗斯福的世界资本主义,到底是为了“人类的根本自由”,还是想通过重构世界秩序为实行霸权政治做准备,恐怕两者都有。按照古德温的说法,联合国安全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罗斯福的霍布斯主义概念,即由负有维持世界和平使命的三个主要战胜国,即美国、苏联和英国,组成一个使世界保持敬畏的"新立维坦"。其实,联合国的建立,既标志着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世界资本主义的完成,亦标志着它在全球范围走向霸权主义的开始。

     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上上下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乐观情绪。杜鲁门总统在旧金山会议开幕之际强调,会议的宗旨是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它不是可能而是肯定会造就未来的和平。国务卿斯退丁纽斯认为,该组织“这次真的会被授与维持和平的权力和意愿”。后来成为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的参议员奥斯汀,欢呼联合国得到了支配全球各民族普遍幸福的管辖权。当时许多美国人相信,他们正在创造的是一个似有魔力的机构,这个得到授权的机构有能力给真正相信并信赖它的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按照《费城调查者》的观点,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更为乐观的人甚至把它称为“黑夜中的一颗明星”,“一座闪光的灯塔”。

    最初,美国人相信联合国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行为者,而不单是一个服务于外交谈判的场所。在这个新的集体安全体系中,美国有重大的利害关系。弗兰克指出,美国人所以持这种态度,可归因于一定程度的民主利他主义、天赋乐观主义,也许还应归因于这样的事实,即美国最初控制着的这个体系。许多美国人认为,这个组织是美国领导世界事务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来自新泽西州的参议员史密斯说:“我支持国际事务中的这种新政策,因为绝望、混乱的世界正亟待美国积极的、建设性的、动态的领导。”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他指出,美国参与这个新组织之所以对世界意义重大,是因为“联合国的人民……正期待着我们去领导。”参议员哈特1945年6月25日说,美国将成为“这个国际组织中的至关重要的齿轮”。

     不少美国人是以美国方式来看待联合国。参议员希尔认为,联合国将像美国国会一样起作用。但是,像国会议员一样,成员国将会满意地了解到,它们可能在某些决定上失败而在另外一些决定上胜利,而无论胜利还是失败,联合国本身的稳定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最可宝贵的东西。或多或少,美国人确信这个国际机构能够改造它的成员。

       二, 美国妄图利用联合国实现垄断资本统治全球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阶段,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权和规则的制定权。美国在联合国操纵着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继续推行和强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美国利用联合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间接统治。同时,由于今天信息技术的进步,经济虚拟化程度提高,垄断资产阶级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市场国际资金的流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想推行新殖民主义;美国利用联合国对外推行新殖民主义不再表现为领土兼并,但其掠夺,压迫发展中国家的本性并没有变,与旧殖民主义相比较,新殖民主义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化上推行殖民主义则花样翻新。
    在经济上,美国试图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重新瓜分世界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他极力鼓吹私有制,自由化和非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其目的是要使发展中国家永远陷于积贫积弱的境地,从而永远对美国俯首贴耳。在政治和军事上,美国以军事力量作后盾,不遗余力地推行新干涉主义,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粗暴的践踏。在思想和文化上,美国通过软权力扩张,变灌输为渗透,试图将西方文明普世化,把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给世界人民,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从总体上看,美国新殖民主义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是炮制掩人耳目的理论依据,由于“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已经声名狼藉,美国不断地为新殖民主义政策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为其被上合法的外衣。冷战结束后,美国炮制和兜售“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等名目繁多的歪理邪说,为其剥削,控制,打压发展中国家制造舆论。
   2是美国凭借巨大的经济,科技,军事优势,通过控制国际组织和缔结联盟来加强对对发展中国家的统治。美国操纵联合国,IMF,世界银行和WTO等国际组织,掌握了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同时,美国构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织,并借此推行新殖民主义。此外,它还强化了北约,美日同盟等政治军事联盟,为其殖民主义扩张政策服务。
     3是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实现对整个世界的管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强化各种控制手段;一是对新技术的垄断;二是对全球金融流动控制权的垄断;三是对地球资源控制权的垄断;四是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垄断。美国即强调经济制裁,军事打击等硬权力的作用,又强调和平演变,意识形态,渗透等软权力的作用。

三,美国创立的联合国已经严重阻碍历史的前进

(一),联合国无法解决的三个问题

   1,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等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着许多愈来愈深刻的全球性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粮食危机,人口危机,核武器扩散,毒品泛滥,疾病横行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当前联合国和其它资本主义的国际组织所不能解决的。

   2,世界经济危机的问题;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经济危机逐渐向全世界扩散,已经形成了“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前的这场世界经济危机还只不过是才刚刚开始。当前产生这场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矛盾所导致的;一是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世界经济生产的盲目性之间的矛盾;二是单个国家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全球性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危机的矛盾,就必须消灭当前由资本主义控制的世界生产体系。首先是,消灭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把全世界一切生产资料,资源,土地,海洋以及财富归共产主义国际联合组织所有,归全世界广大劳动人民所共有;然后,在国际生产方面,根据全世界人民的需要,国际有计划的调节生产;总之,一句话,消灭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体系,建立“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体系。而这也是联合国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3,世界和平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必然产物。正如列宁所说:“战争同私有制基础并不矛盾。而是这些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争根源理论。他不仅指出:“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而且在《论持久战》中又指出:“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战争,每一个民族都不知打了几多仗,或在民族集团之内打,或在民族集团之间打。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帝国主义时期,仗就打得特别广大和特别残酷。”由此可见,在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的社会中,战争是和私有财产及阶级联系在一起的,而私有财产和阶级又“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所以,战争产生的最终根源不是别的,而在于社会的经济活动之中。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最根本是物质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人类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生产资料是原始的公有制,那时还不可能产生战争。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进入了氏族制的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几个氏族开始组成了不同的部落。这时,生产资料虽然还是原始的公有制,还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但是,每一个氏族部落为了生存而进行了简单的生产活动,开始把土地等自然条件作为生产的前提。虽然,土地等自然条件还是公有的,但是,每一氏族部落都有占有权。因此,当某一氏族部落在它把土地等自然条件当作自己部落的东西来对待时,就会碰到的唯一障碍,这就是业已把这些生产的自然条件当作自己的东西而加以占领的另外一个氏族部落的反对,为了解决这样的冲突,氏族部落之间就发生了战争。因此,这种完全不具有任何阶级属性的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它的产生除了复仇等原因外,主要地是产生于原始民族部落为维护生存的物质生活之中。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有力地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正如恩格斯所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这时。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出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了,剥削者为了占有更多的私有财产,需要吸收新的劳动力,而战争为剥削者提供了新的大量劳动力。这样,具有阶级属性的战争便产生了。

     所以说,只要私有制和阶级以及国家的存在,战争是永远都不能消失。而联合国是一个保护资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因此,联合国永远不能解决世界和平问题。

 (二),联合国的两种命运

   正是由于联合国不能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使得联合国成为阻挡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这就决定了联合国的以下的两种命运;一是从上到下彻底改革联合国;二是解散联合国,建立一个新的联合国取代这个旧的,过时的联合国。

    1,彻底改革联合国

    对联合国的改革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仅要对联合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进行改革,而且要对法律,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造。总之,改革后的联合国,要使联合国对当前全球事务进行绝对的领导,而不是象当前的联合国是一个各国吵架的地方。 总之,当前的联合国进行改革后,要使联合国成为领导本国一样来领导全世界,从而使全世界走向统一及 大 同。

    2,解散联合国

   当然,在上述中所提出的改革联合国的方案,犹如白日说梦话,它不可能在联合国得到通过,所以,这就决定了联合国第二种命运,那就是解散联合国,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性的联合国来取代当前这个资产阶级性质的联合国。

     第九章,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

    

自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曾经有过二战后由苏联一国到许多国家的伟大胜利,也曾经遭受过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而导致的重大挫折和失败,这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和失败,决不是意味着马列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失败,而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会东山再起。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又开始在世界各国逐渐地复兴起来。在当前共产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即将大爆发的历史时代,在此,我要劝告全世界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同志们,在未来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中,我们要必须抛弃斯大林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论,高举马列主义的“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旗帜,沿着马列主义倡导和指引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路线前进。
     一,实现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战略问题

      
     1,建立新的共产国际联合组织是实现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革命成功的首要任务之一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必须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共产主义组织来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就公开宣告;“工人无祖国”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是世界性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也必然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同时发生;所以,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后来的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正是服从于世界革命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不仅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理论,而且付施实践,建立了第三国际,列宁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时指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去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1919年11月24日发出的〈〈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邀请书〉〉中,列宁明确提出:“共产国际要使所谓国家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利益,它要体现各国无产阶级的相互支援”。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中还宣称:“共产国际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武装斗争),为建立一个作为完全废除国家的过渡阶段的国际苏维埃而进行斗争”。

   共产主义事业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既然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和奋斗目标,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就必然要有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的参与,就必然要求全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合作。因此,建立一个新的共产国际组织来领导全世界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革命斗争,这是必须的,这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8年,随着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向全球的蔓延和扩散,这使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由低潮逐渐地复兴起来了,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各国许多左翼组织和共产党人要求建立新的共产国际组织的呼声日益高涨。第十一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在其会议文件中,许多欧美国家的共产党,如卢森堡、丹麦、德国、西班牙、加拿大等国的共产党建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该达成一致的行动纲领,用共同纲领来推动和巩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联合要忠实于共产主义信仰,尊重不同的政治见解,反对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创立一个常设工作委员会来推进这项工作;建立全球性网站,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加强左翼的团结,促进不同政党在各主要领域的政治工作和工会工作中的合作;促进世界反帝国主义阵线的建立,采取联合行动;将每年五月一日变成工人阶级的国际斗争日,等等。第十一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有关文件没有采纳建立共产国际联合组织的建议,但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仍在蔓延和扩散的大的历史背景下,这必将会促使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斗争的不断高涨,建立起一个新的共产国际联合组织是当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2,建立广泛的“世界统一”的革命战线

     实现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加强同世界各种左翼力量的联合与合作。从苏东剧变以来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看,西方发达的共产党积极转变斗争策略,努力扩大联合与合作的对象,与各种左翼力量(包括社会民主党,绿党和女权运动等)进行了联合与合作。从今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看,大左翼的国际联合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对于共产党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来说,在有些问题上借鉴其它政党的做法是有益的,问题在于行动上开展联合与合作的同时,要避免在思想和理论上完全与其它政党趋同与融合,以至于共产党丧失自己的特点。
    3,暴力革命仍然是我们战胜阶级敌人的主要手段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肯定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颂扬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他们就论述了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手段的必要性,他们说道;“无产阶级必须消灭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由或公开的或隐蔽的国内战争,必须或早或迟转变为公开的革命。一句话,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总结了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必须用暴力革命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无产阶级才能争得自己的解放。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理论,他在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猛烈抨击了伯恩施坦和考茨基之流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个光辉思想的歪曲。根据欧洲革命,特别是俄国革命的经验,他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不用暴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不用新机器代替它,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
  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必须依靠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本身就是一种暴力。“特别是帝国主义时代,银行资本时代,大资本主义垄断时代,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表明,无论在君主制的国家或最自由的共和制国家,由于要对无产阶级加强镇压,"国家机器"就大大加强起来,它的官吏机关和军事机关也就空前地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强化军事官僚机器的目的是用来对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事实证明,当无产阶级起来斗争时,资产阶级便用反革命暴力进行疯狂的血腥镇压。正如列宁深刻指出的那样,“反动阶级总是自己首先使用暴力,发动内战,"把刺刀提到日程上来"。因此,无产阶级如果不使用革命暴力,就不可能消灭反革命暴力,就不可能摧毁旧的国家机器,更谈不上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上述这些理论仍然是我们当前战胜资产阶级的重要理论武器。

      

       二,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关于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内容;
    1,消灭国有制和一切国家,把全世界一切生产资料,资源,土地,海洋以及财富归共产主义 国际联合组织所有,归全世界人民所共有;
    2,根据国际社会的需要,国际社会有计划性地调节生产;
    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扣除之后,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
    4,统一世界文字,加强对世界文化的管理;
    5,建立世界统一的货币;
    6,建立世界统一的军队,所有军队必须由国际组织统一管理;
    7,建立世界统一的法律体系;
    8,建立世界统一的公安机关,以维护世界治安;
    9,教育和医疗免费,将来有条件住房也可免费;
    10,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凡年满(女,55岁,男,60岁)一律退休,退休后发放相等的退休金;
    11,实现全世界的民族一律平等,所有民族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12,建立世界人民民主集中制,凡年满18岁的全世界人民都有权参政议政;
   13,取消死刑,但要保留监狱;
   14,全世界人民在拥护世界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宗教信仰自由;
    
    全世界共产党联合起来!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利永贞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8.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9.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10.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朝鲜领导落泪
  7.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10.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