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终”、“慎始敬终”与“善始敬终”有感随笔
强坛网友青帝使者发了一篇帖子,《“慎始敬终”考(原创首发)》,对于“慎始敬终”的来源做了一番详尽考证,考证过程相当好,只是最后的结论,在下私底下认为没有点出要义,有点不痛不痒之感,联想最近的一句流行词汇“善始敬终”,所以也想一吐为快。
诚然如青帝使者网友所言,古语中对于这种意思的词汇有两个用得最多,一个是“善始善终”,一个是“慎始敬终”。但是这两个词汇有什么差异,却没有说明,很是可惜。
其实,这两个词汇表达的意思是有本质区别的。
“慎始敬终”的表达早于“善始善终”,“慎始敬终”最初是用来描述两个不对等力量相处时的客观过程,最早的直观描述就是君臣之事。它既算是君臣之礼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于身为臣子的一种告诫。“慎始”意指做事前须考虑周全不要冲动,一来要确保实现一个好的愿望再动手做,即所谓动机要正确,二来要确保能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再动手做,即避免出现类似“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果,毕竟事君与交朋友不同嘛。而“敬终”意指严肃认真、始终如一地工作态度,并坦然、豁达地对待结果。因为君臣之间控制力的不对等,一个过程、一项工作并非有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和周详的准备就一定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万一功败垂成或者取义成仁,那也是很有可能的,不过有君臣这种上下级关系的限制,那也没办法说啥。其实不仅是君臣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也往往是这种结果。所以孔夫子既说过“事君慎始而敬终”,来表达儒家思想中的一种豪迈的坚定与一种豁达的乐观,他也说过另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描述有类似的意思,只是人们往往把它片面地理解成了听天由命的一种悲观态度,而忘了前一句的“尽人事”的执着与信心。
当然,“慎始敬终”绝不仅是君臣、上下级之间的人事,而是自然界中所有不对等力量相处时的必然客观规律,也是中华文化中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二元论中的对立统一如何能在对立中走向统一、和谐,当然是在变化、交流、妥协、融洽中完成的。
“善始善终”与“慎始敬终”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客观描述,而是一种主观愿望,最早见于《庄子》,是表达了人们对“始”和“终”的一种豁达态度,后来转换成人们对“始”和“终”的一种美好期待和对“圆满”的向往,最后定型为基于一种美好的期待而对人们行动与态度的一种激励或者是评价。
如果你理解了“慎始敬终”与“善始善终”的差异,相信你会觉得“善始敬终”的表达方式很有些古怪甚至诡异。为什么呢?
如果你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有“敬终”的想法,想必起初就要有“慎始”的态度。因为“敬终”往往意味着不好的结果,所以你需要去“慎始”,这也是这个说法的目的,要让人警惕和深思。如果我选择了,我“慎始”了,我也估摸着大概不那么好“终”,那么“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或者“愿赌服输”,未尝不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豁达与豪迈。
如果你从主观角度地来看待问题,有“善始”的做法和期待,那么坚信“好人有好报”,“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我已“善始”,而我努力地去做,尽我之力来“善终”,至于他人来看我是否是“善终”,我根本不去在意,“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未尝不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庄重与自信!
可是“善始敬终”就不一样了,它的意思看起来好像是我抱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来做事,而且估摸着、或者有人给我打过包票一定能成,所以我连拼死到底的勇气都有,可是现在我已经隐约估计到了不妙的后果,而且它严重违背了我起初做事得好报的初衷,使得我难以承受这种后果,所以我也不愿意独自承受,因为我起初就没打算承受这样一种结果,我一定要让世人知道我的冤屈,最好能救我出“苦海”,才能让我不致含恨而去,可是我又感觉别人恐怕不会拉我一把了,故此发出“敬终”这样一种类似哀鸣的声音。这未免给人一种很小家子气的感觉,而且让人隐约感觉其做事的初始动机是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不过最后恐怕难以达到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