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一词早的印象是于明朝时期太监面见皇帝的自称,当然更为往前的古典书籍,肯定有此记载。有心做个有所积累的读书人,但时日、专长、生活所限,读书实不多,就本身储备,不足以做到大而全,当然网络如此发达,借助百度似乎也是个不错的主意,也能显得自我学问渊博,只不过外力总是外力,不读书只是为了文章而去引用,意义不大,所以还是尽量的引用自身记忆,或许能效果好些,也能在这喧哗的时代显得那么的真实一些。
其实不愿引用百度深层意义是在于,考据奴才一词的出处,与改变固有的文化历史观并无裨益。在今天全方位多角度现代媒体的炒作之下,世人要保持独立的判断能力非常的难,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陷阱而自觉,也难以使用独立的思想来支配行为,即使那些为所不多的自云“思想独立的”的人也很难冲破这个网络,借助所得的资料,总是难逃过滤之后的解读的痕迹,即使通俗意义之上历史似乎也处于这个范畴之内,克洛奇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致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的人为了某种需要所演绎的历史自然不可避免的夹带了个人情感之内,引用或是难以逾越世俗历史视角。或许悲摧之处的就是于此,每个人自觉非自觉的成了传媒的“奴才”。
中国历史很厚重,近代尤其是当代的历史学家之中,有话语权的精英们,似乎也很难有太史公“如实记载,不置一评”的自觉行为,也缺乏这个宽容的历史情怀。一部满清史,本是汉人屈辱史,却宣扬成为了通俗的“康乾盛世”记忆,扬州十屠、嘉定三屠,那些枉死了的百姓冤魂已被“小燕子们”完全取代,杀人如麻的异族统治者,一律显身为慈祥的“皇阿玛”。
太监面见皇帝说咱是奴才,无非是想证明下人与主子关系亲近,多讨些好处或是借助主子威风罢了。当然自称奴才的也并非全多是自愿做奴才,时势所然也,或是为了活命或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总之分析他们,不难厘清脉搏所在,或是假以时日,乾坤颠倒,奴才变主子、主子变奴才,也并非是全无可能的事儿。但显然,这个定律不适合于解释当代的握有话语权的精英们为世人所演绎的当代史,比如满清史。可笑的是,即使在满清时代,汉人却不得自称“奴才”,做官的汉人面见皇帝要说“臣”,在当时,想做“奴才”或是能做“奴才”是件非常困难的任务。可是这些真实的历史,在时下通俗的、流行的历史书籍或是全屏的“满清奴才戏”中却无法找到。
由此及彼,不难发觉,当下思想舆论争论漩涡当中,也不乏重修历史以达到其目的行为。近代西方强于中国,是显现的事情,学习西方,复兴中华,也是显然的需求,但依此判断中华文明或是文化已落伍于时代,似乎是件非常时髦了的大事,于此要“清除封建遗留”全面的潜移默化的移植西方文化,似乎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历数前代文明兴衰,古今中外,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曾有过“断层”之说,但对此视而不见,急于摒弃固有传统,盲目迷信外来文化的威力,岂不是“师洋不化”缘木求鱼的表现?
不做奴才做主子,实质还是在于思想独立,敢于冲破束缚,或是固有的思维,或是传媒的灌输,或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心理。
你做到没?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