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种出于本能、冒死救人的英雄事迹,刘学军的可贵可敬之处,还体现在他长期坚持做琐碎的好事。
20多年来,老刘常常5点半起床,骑上摩托车,挎着公文包出去“上班”。公文包里,有外伤急救包、速效救心丸、血压计,还有供低血糖患者急用的巧克力,以及为外地人指路的北京地图。他常在医院、河边、公交车站附近转悠,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他就马上伸出援手。
为了找到更多帮助对象,他甚至专门为自己印制了名片,上面印着自己的照片,写着“有困难您找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并留下两个手机号码。虽然有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接过名片随手就会扔掉,但这并不妨碍他每天出去发名片。仅仅印名片一项,他就花费了XX元。
一到冬季,他就经常自制风斗,免费发给租住在城乡接合部平房中的打工者,尽量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一到下雨天,他的公文包中总会装上十几把爱心雨伞,到大街上发给老人、小孩或孕妇。
他自愿给社区里75岁的空巢老人赵世新大爷“当儿子”,过冬时他给赵大爷买好四五十颗大白菜,时不时给老人送他爱喝的无糖可乐,还给老人买了一件羽绒服;街坊中有一户两代人都瘫痪在床的困难家庭,他经常上门嘘寒问暖,物质上接济,精神上鼓励,家里有事几乎随叫随到。
18岁以来,他几乎年年义务献血。50岁以前,他一年献两次,每次200ml;50岁后,医生只准他每年献200ml。
……
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老同学侯丽说:“刘学军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把他做的每一件好事都写出来,非得写一本厚书不可。”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尤其是不顾自己的安危,时时处处做好事。
有很多人不解地问刘学军:“你做好事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
他认真地回答说:“帮助了别人,看到别人生活得好,我就觉得特别快乐。做好事是会上瘾的!”
他的回答显然没能打消别人的疑惑:“你退休在家,就不能好好享几天清福?”
他咧开嘴笑笑说:“和在家享受相比,做好事的乐趣要大得多。”
如果看到别人还是无法理解他的“乐趣”,他就会给对方讲雷锋的故事。1965年,他拿自己攒的1毛5分钱,买了第一张雷锋像。以后,家搬到哪,雷锋像就挂到哪,甚至在他参军期间,都一直把雷锋像带在身边。在刘学军家的客厅里,记者见到了这张泛黄的雷锋像。画像下面,是一尊铜铸的雷锋半身雕塑。
当别人还喋喋不休地表达不解时,他干脆就说:“我的偶像是雷锋,我认为自己就是雷锋的传人,雷锋精神不就要求一辈子做好事吗?”
雷锋精神?在坚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看来,这四个字显得多么陌生、多么过时。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彭宇案”、“小悦悦事件”在街头巷尾不断被人提起,甚至成为一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教材”。有人不免要大声嚷嚷:“我做好事被人诬赖怎么办?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的确,做好事并不总是伴随着鲜花与掌声,有可能反遭人误解甚至诬陷。在刘学军的好人生涯中,他不止一次遇到这种事。
1972年暑期,14岁的刘学军在海淀区清河勇救一男一女两个落水儿童,而他的脚掌却被河底木板上的一颗钉子戳破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男孩的家长来到他面前,不是千恩万谢,而是拳打脚踢。原来,淘气的男孩因为游野泳才落水,他怕回家挨打,就撒谎说是刘学军把他推下水的。刘学军当时百口难辩,“流血又流泪”,幸亏后来一个在场的老大爷以及被救的女孩出面作证,事情才算了结。
刘学军回到家后,也感觉一肚子委屈。他化解委屈的方式是,跑到书店又买了一张雷锋像。
将近30年后,他再次遇到委屈。2001年7月的一个雨天,他骑着摩托车四处找事做。经过满是积水的学院桥时,他看见一位被车撞倒的老人,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老人的儿子赶到医院后一口咬定是刘学军撞了老人。
“我没车,不可能撞倒老人。”
“那你是骑摩托车撞的。”
“我确实没撞。”
“你给我爸交了1万元押金,人还没走,你说你没撞,谁相信?”
又一次百口难辩。无奈之下,刘学军再替老人交了1万元押金后,又给老人付了5万元医药费。事后,很多朋友“批评”他:“这就是你管闲事的后果,以后少管!”
刘学军也是一阵困惑,“这不公平啊”。困惑过后,他又开始自我安慰:“6万块钱,就当给自己父亲看病了。”
面对类似的委屈,刘学军这样劝自己:“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如果每个人都变得冷漠,社会哪还有爱呢?”
果真,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2007年的一天,刘学军几乎忘掉了6万元的事,那名被救老人的儿子突然登门,捶胸顿足地表达歉意,并归还了刘学军6万元。原来,一次机缘巧合中,他终于搞清楚当年的真相,知道自己冤枉了好人。
而在刘学军清河勇救落水童的38年后,2010年12月,当年那个撒谎的男孩已人到中年,他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当着无数观众的面,郑重地向刘学军鞠躬道歉,表达自己的悔意。
“每个人都有感恩的心,有时只是需要感化激励一下。你看,涂会琼不是找我6年吗?我救的那个小男孩,这些年来也救过火、帮过人,说明他也受到了影响。” 每当别人担忧“做好事有风险时”,刘学军就会讲自己的这些故事。
对老刘来说,做好事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他这是装出来的,是为了出名、出风头。
北太平庄街道工委主任李牟宁说,有人不理解,但试试可以化解不公平的结论。
一听到这样的言论,刘学军的老同学侯丽就感觉忿忿不平:“装一天两天还行,谁能装一辈子?舍着性命救火、救人,你也装装试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