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界的争端从来不是“主流”与“边缘”的争端,而是“正统”与“主流”的争端。是以张五常、郎咸平、邹恒甫、李稻葵、向松祚、周洛华、宋鸿兵、刘军洛为代表的正统经济学派与中国主流经济学派的争端。
所谓“正统经济学家”,其实是那些真正的接受了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对西方经济学有着透彻了解的学者,而主流经济学者,则是在中国左右着经济舆论,在中国影响力最大一群人。“正统经济学家”,往往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称为“宠物经济学家”、周洛华甚至发出了 “经济学家是我的敌人”的声音,而对于那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学识,正统经济学家更是嗤之以鼻。
而这中国之所以出现“正统”与“主流”之争,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这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科班出身,这些人在读大学时,
基本上都是学习的马克思经济学,后来才转行研究西方经济学,基础很差,而成名之后的他们更是忙于演讲走穴、到处担任独立董事,基本上就没时间进行学术研究了,因此很多人几十年都在说着同样的话,比如张维迎一直强调企业家精神,林毅夫只要接受采访就是谈比较优势,吴敬琏只要接受采访就是谈市场,其实并非这些人看重这些,而是因为他们只懂这些,你想让他们谈出些新鲜的东西,他们根本就不懂,因此才不断的重复着这些陈词老调。
经济学是分很多流派的,而且很多流派其实都是上世纪80后代诞生的,如果只懂一点,或是只懂一个流派,或是一个流派都不懂,而只懂经济学教科书上那点皮毛之论,那根本就不能称为经济学家。
在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中,真正具有学术水准的只有一个厉以宁,厉以宁对各个学派都比较了解,张维迎只懂半个学派,也就是只知道奥地利学派的一点皮毛,林毅夫只懂古典自由主义的一点点东西,这都是被淘汰的东西,现在很难将他归到哪个学派里去,而吴敬琏对学派更是一无所知,吴敬琏只能算是经济学的初级入门者,而当年的吴敬琏是个极左主义者,后来才从极左主义转向极右主义,一跃成为了主流经济学家。
其次,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很多并非学术出身,而是出身于官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邓小平92年南巡之前,一个是南巡之后,中国发展进入快速轨道,其实是92年之后的事情。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是个荒唐的年代,当时中国的老干部都比较左,因此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就干脆直接重用年轻人,因此很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被调入中南海,直接协助领导进行决策,中国当时的很多政策都是这些年轻人制定的,他们当时的年龄大概相当于中国现在的80后,甚至是85后,都是刚毕业或是没毕业的学生,但这样的年轻人制定的政策,肯定会出问题的,结果果不其然,在1988年的价格闯关中,中国爆发了大混乱,这也成为了第二年政治大动乱的根源。后来邓小平重新出山,扭转局面,这些年轻人也离开了中南海,到海外镀金一圈后,后来都进入了北大,从此从官场红人一跃成为学术领袖。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中比较知名的几个都是这么来的,他们现在占据着中国几乎所有的重要的学术官职,中国最重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基本上都被这些人统治着,记者只要采访哪些问题,也都是按图索骥的找到他们,各种各样的论坛在聘请嘉宾时也是聘请他们,他们只要占据了这些学术职位,想不红也难,他们在中国的走红并非因为学术成就,更多的是因为曝光度比较高,公众只知道他们。
第三、中国学术界,仍然没有市场化,基本上还是按资排辈,教授在不同高校间的流动性很小,大学之外有才华的人更是很难进入大学,这些都导致了很多人才不能脱颖而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