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必须承认剩余价值的存在。所谓剩余价值,就是销售收入扣除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差额,必须承认,没有剩余价值,企业就没有生产的动力,也无从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无法继续再生产。但是,当企业不再能获得收入的时候,企业主就会解雇工人,这时候,剩余价值就被剥夺了,因为如果企业能够继续经营,工人就能继续获得报酬,,而当企业不能继续经营的时候,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就不再给他们带来利益。问题是,能不能继续经营下去,不是取决于企业,而是取决于供需关系。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多数企业都是经营有方的,而当需求小于供给时候,经营有方的企业也会变成经营不善的企业。]
生产过剩是必然现象,这是由于机器的出现,生产效率提高了,手工业时代永远不会出现生产过剩,手工业一年生产的东西,用机器一个月,甚至一天就能做出来。结论:生产过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应该阻止生产过剩状况的出现,因为抑制生产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就业的增长,也就抑制了消费的增长,在商品社会,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我们只能适应生产过剩状况。
当出现生产过剩的状况时,市场机制只能随其自然,任由危机泛滥,经济萧条,失业 者遍布。人们不满意这样的结果,包括资产阶级,他们想办法挽救危机,于是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其核心就是政府干预市场,通过政府投入,刺激需求。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获得成功,通过政府干预,阻止了危机的蔓延。但人们或许忽略了,不久爆发的战争,掩盖了凯恩斯主义的副作用。战争的毁损消耗,造就的巨大的需求,抵消了政府投入带来的通货膨胀,也奠定了战后资本主义体系长期复苏的基石。现在的情况则不同,巨大的政府干预资金,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资本主义体系陷入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的“滞胀”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态,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政府干预资金会通过各种流通渠道流向私人企业,私人企业将这些资金存入银行,银行要付给利息,于是不得不扩大放贷以弥补利息支出,造成“流动性泛滥”。
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即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政府干预经济,避免危机蔓延,不同的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政府干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将这些资金存入国有银行,银行不付给利息,也不需放贷,政府能够回收这些资金,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