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妖魔化和革命化
这个话题是由看了孔庆东和张宏良评价温家宝改革讲话视频所想到的。“改革”这个历史变革的语汇,在不同人的口里是有不同的内涵的。
先讲一个故事
春节前我到一个民营企业去搞诊断咨询,先看到的是总经理和董事长(总经理是董事长的儿子)关系紧张,领导层和员工关系紧张。
在我和总经理谈话时,他多次使用“改革”这个语汇,我抓住这一点单刀直入的说,“咱们不用‘改革‘这个词,用‘改进‘这个词好不好?”,开始他有点愕然,在听了我的简要解释之后,他点头称是。
这是春节前的事,春节过后总经理又请我们去他们企业,这时我们看到的景象与春节前大不一样,爷俩关系非常和睦,与员工关系也称兄道弟。
更有趣的是,在与员工交谈时,几乎众口一词的“改口”,他们都在使用“改进”或“改善”的语汇而不再使用“改革”一词。
我心里又感到惊叹,又感到好笑。
我惊叹总经理的“执行力”之强:管理层和员工能在短短的二十天里集体“改口”。感到好笑的是,“改口”之后企业的景象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进而深思,“改革”这个语汇是不是在人们心中是个恐怖的语汇?是谁把“改革”变成了恐怖的语汇?
是谁把“改革”变成了恐怖的语汇?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在数年前国际金融专家郎咸平先生就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
郎咸平先生认为“改革”至少在三个领域是错误的,
首先在国企领域,国企改革当时又称MBO,即“管理层收购”,郎先生称这是“小保姆(管理者)变成了主人翁(所有者)”,结果是(工人下岗)“劳动者被赶出了自己的家园”(这是我的话)。
第二是教育改革,结果是穷人读不起书了。
第三是医疗改革,结果是穷人治不起病了。
总之“改革”的结果是百姓遭殃了。
“改革”变成一个恐怖的语汇,原因在这里!
“改革”的进步内涵
凡是学过历史的都会有一个常识,改革是历史的进步。邓小平的初衷也是这样,对老一代革命家的共产主义信仰,我是不会怀疑的,尽管历史发生曲折。但反动派会利用人们良好的初衷去达到自己卑鄙的目的,这一点也是无可怀疑的。
有些知识份子由于思想幼稚而成为“右派”,他们正是反动派最可以运用的“资源”。
要区分“反动派”和“右派”,但右派当权是很可怕的,右派不当权,很可能是个“善良的知识分子”,但一当权,很容易变成反动派的“道具”。
深化改革不一定“风雨飘摇”
孔庆东和张宏良是革命左派,他们听到温家宝要深化改革就紧张,认为可能要“风雨飘摇”。这非常可以理解,孔庆东认为,民营企业进入命脉经济领域,容易被国际反动金融资本所掌控,这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事情的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会有自发的社会主义倾向。
民营企业会有自发的社会主义倾向,这不是因为民营企业主动的学习毛泽东思想,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孔庆东用语)
社会主义首先在民营企业胜利
社会主义首先在民营企业胜利,这不简单是逻辑推理,而是有大量的事实依据。
先说说,民企自发社会主义倾向和“迫不得已”学毛泽东的问题。
现在有许多民企已经意识到,企业的根本问题不是“眼下多挣钱”,而是“如何活的长久”。
换句话说,企业的最大悲剧不是眼下挣得少,而是企业死的快。
这个认识和戴明博士60年前的教导是一致的,他认为,只有企业活得长久,大家才有饭吃,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唯有做好“质量”。
现在的民营企业,比当时的戴明更进了一步:为了企业活得久,唯有学好毛泽东思想。
不是吗?看看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那一个不是这样?
联想的柳传志
华为的任正非
海尔的张瑞敏
还有黄鸣,史玉柱等等。
不要低估了那些卓越民营企业家的智慧,他们比所有知识份子学者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民企的社会主义榜样,还有一个日本的稻盛和夫的《京瓷》,他把企业的成长和个人的修炼结合到一起。
还有一个王育琨,我愿意把他称为,“社会主义”的民企教练,很喜欢他。
社会主义首先在民营企业胜利,而不是在国企,这个结论在逻辑构架上,与“农村包围城市”很相似,这不是逻辑巧合,而是中国国情,是“中国特色”。
国企的出路在哪里?
未来的趋势是国企以民企为榜样,大哥要像小弟弟学习,不要难为情,都是为了民族的振兴。
其实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毛泽东早已为国企制定了路线,就是“鞍钢宪法”嘛,无奈大哥愚昧听不懂,所以才到今天回头向小弟弟学。
这些事情搞明白了,“改革”就会蜕其“妖魔化”的外衣而跃为“革命化”。用朝鲜半岛的说法是:“丑陋、卑贱的毛毛虫变成美丽、高尚的凤蝶”(金泳三用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