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强国论坛的网友们让我学习到了人民日报的这篇《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文章。
获益良多的同时,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
改革是天地的至理,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只有在运动中不断奋力前进的事物,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在我们无法正面打倒强大的敌人的时候,侧面迂回,长期浸润,零敲碎打,不失为正确有效的方法。没有人会去非议正确的改革,但是总要有人谴责改革中的腐败和官僚主义得不到制止!改革者没有必要为腐败分子担当罪责。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由于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体现出发展经济的优越性,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当时为什么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腐败和官僚主义侵蚀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搞政治折腾人的家伙压倒了干实事发展经济的老黄牛,干好干坏一个样,喊一句口号比苦干八个小时更吃香,外行的政工干部瞎指挥内行搞研究,熙熙壤壤,为利来往,这样的利益导向导致人心涣散,劳动生产率低下,不改革不行。
改革三十多年来,中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积极性、生产率极大的提高。据说受美国劳工组织的影响,连富士康的员工都因为加班的机会少了,工资收入减少反而不满意了,神州上下到处是机器轰鸣,两班三班连轴转,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建设发展景象。
农村建房的多了,城市里买车的多了,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改革的伟大成就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改革中的不完美,恰恰也来源于腐败和官僚主义的泛滥。改革不但没有有效制止腐败和官僚主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腐败和官僚主义,改革也会被腐败分子和官僚主义者所利用,改革也会被腐败官僚所操纵,变成有利于腐败分子和官僚主义者的改革,原来是大家的东西,现在突然变成一小撮人的东西。最可怕的事并不是害怕流言停止改革,而是改革中对腐败和官僚主义姑息迁就,步步退让,不但不敢追究责任,反而因为没有能力制止而对腐败和官僚主义被迫屈从妥协,让它们习以为常,变非法为合法!腐败分子越来越滋润,官僚主义者越来越滋润,他们富得多,群众富的少,他们用非法的手段富起来之后,并没有像以前邓同志设想的那样,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而是千方百计的阻止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这不是改革完美不完美的问题,而是改革本末倒置的问题。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现在只单方面主要满足了腐败分子和资本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是怎么回事?邓同志认为我们应该敢于冒险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能冒丧失民心,坐视人民利益被鲸吞蚕食不管的风险!我们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代表腐败分子官僚主义者邪恶资本家的利益,我们党就会失去所有抵御风险、承担风险的能力变得危若悬卵!
不完美的改革和不改革的危机,这并不是会必然出现对立的二选一,我们党本来完全可以选择完美的改革和不改革也没有危机!只有干得不好,才会出现不完美的改革;只有尸位素餐、无能渎职才会出现不改革的危机!如果抓不住重点,控制不了局势,始终对腐败和官僚主义束手无策、永远姑息迁就下去的话,那不管怎样改革,还是避免不了危机!
*********************************
附录: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然而,“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对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改革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诫:“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崩溃边缘,到南方谈话前的历史徘徊,我们党正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推动改革开放巨轮劈波斩浪,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本报评论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