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向全面小康社会奋进 2012年2月2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全面小康。这不仅仅是一个话题,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不仅仅是人民的愿望,更是时代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历史任务。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这里,可以说看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目标要求。 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在中国共产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3个指标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基尼系数降至0.35,人民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具体说来就是:经济指标迈入武陵山区前列;县城功能体量达到中心城市标准;“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秀山基本建成。 经济指标迈入武陵山区前列:GDP、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金融存贷款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11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建成武陵山区经济强县。 县城功能体量达到中心城市标准: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宜居指数进入武陵山区前列;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 “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秀山基本建成:创建成为国家级卫生、文明、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级环境保护模范县,构筑起完备的综合交通枢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5%以上,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基本建成“五个秀山”。 一句话,就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3个指标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基尼系数降至0.35,人民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不是一说就可以来的,而是考实干苦干巧干干来的。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党员、干部齐心协力的奋斗,需要全县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斗。中国共产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发出了号召: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全面小康。这对于我们每一个秀山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即将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让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个群众,每一个公民自觉行动起来,为我们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吧。
努力打造民俗生态旅游高地。是中国共产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一个目标。 秀山地处武陵山区腹地,而武陵山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武陵山区不仅地理风貌奇特,而且民族风味独特,文化人文内涵深厚。在武陵山区,民俗生态原滋原味:民族语言,生活习性,红白喜事,民风民俗,等等等都十分独特。 作为武陵山区腹地的秀山,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民族文人资源:洪安边城,峨嵱温泉,野人洞,石堤酉水河,川河盖草场、妙泉湖、凤凰山、太阳山,客寨桥,高秀山,倒马坎等等。 这次党代会提出,坚持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努力打造民俗生态旅游高地:加强景区景点建设。深入实施“边城重整”计划,把洪安打造成5A级景区,把石堤酉水、川河盖草场、妙泉湖、凤凰山、太阳山等打造成自然精品景点,把倒马坎、民族村等打造成文化精品景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完善景区景点配套设施,着力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全方位融入“武陵山区民俗生态旅游带”。 这次党代会强调: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全力打造以“梦回初恋•情定边城”为主题的旅游品牌,建设集民俗生态、花灯文化、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加强与鄂、湘、黔地区旅游合作,力争一批景点进入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深化“百万市民游边城”活动,着力打造“秀山土鸡”、“秀山花灯”、“秀山金银花”等旅游节会品牌。力争到2016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 这次党代会指出:打好“文化牌”,着力建设文化强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打造中国书法之乡和花灯歌舞之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以花灯歌舞、边城旅游、民族饰品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引导发展以印刷包装、广告会展、艺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文化产业。切实保护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名人故(旧)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制定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命名一批“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秀山有着丰富的民俗生态资源,深入挖掘发掘秀山蕴藏的民风民俗,人文地理资源,对于打造民俗生态旅游高地,推进秀山旅游文化发展与秀山文化强县建设,不仅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而且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 秀山打十二张牌:构筑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 2012年2月22日,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把秀山建设成为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在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民生为导向,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抓手,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质量,增加百姓福祉,多牌并举构筑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支撑体系。 怎样构筑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提出要打好“增收牌”,“民生牌”,“共富牌”,“文化牌”,“边城牌”等十二张牌。 打好“增收牌”: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商业模式经营农业、企业方式组织农业,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保持农村繁荣稳定、农民持续增收。一、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以金银花、土鸡、油茶、茶叶、猕猴桃为主导产业。打造“中国金银花之乡”;加强土鸡品种选育,巩固“秀山土鸡”质量;壮大油茶、茶叶、猕猴桃基地,着力培育后续主导产业。加强优质粮油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二、做响农产品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着力把秀山金银花、秀山土鸡打做成全国知名品牌。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扶持机制,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三品”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产品。三、做活农产品流通。围绕提高农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加强大型农产品节会的策划,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强连锁网络建设,着力建立专业流通协会和完善流通业态;依托重庆农交所,推动农产品上市交易,不断增加交易品种和提高交易量。四、做优土地要素配置。按照“林地集中搞增收,土地集中搞流转,荒地集中搞绿化,平地集中搞产业”思路,积极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流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提升土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好“资源牌”: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资源禀赋,转化资源优势,培育产业集群,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一、建设特色工业园区。采取“一园多区”模式,完善园区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增强园区发展能力。修订完善园区招商引资政策,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驰名商标企业。着力提高企业入驻率,力争到2016年累计入园企业达200家以上、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区域性特色工业园区。二、培育特色矿产资源加工业集群。强化“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发展理念,变锰、硅、钒等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大探矿力度,准确掌握资源存量。引进一批“国际级”、“中字号”大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收购、兼并、技改等方式,改良生产工艺,引进关联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以锰硅钒为主的矿业工业体系,培育100亿级矿物制品加工业集群。三、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立足秀山、着眼武陵集聚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围绕金银花、土鸡、油茶、茶叶、优质粮油等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加工企业,着力发展饮料、医药、食品等配套企业,加速构建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系,培育50亿级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四、培育电子服装产业集群。“两头在外”办加工,基本建成以手机、集成电路、LED等为主体的电子产业基地。“做来料加工与培育自主品牌”并举,基本建成区域性服装产业基地。力争到2016年,形成100亿级电子服装产业集群。 打好“物流牌”:着力发展商贸产业。以大商贸促大流通、大企业促大市场,努力构建武陵山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一、建设特色物流园区。充分利用区位和“公铁联运”优势,着力打造以“专业市场为核心、铁路物流为重点、仓储配送为依托”的多功能综合型物流园区。建成石材、建材、钢材、家居、服装、五金机电、纸品工艺品、农副产品、医疗器械等专业批发市场。到2016年,园区年货运量达1000万吨以上,市场交易场所达260万平方米,市场交易额突破250亿元,形成辐射周边县(市、区)的商贸物流中心。二、建设特色城市商圈。围绕建设武陵山区“商贸之都”、“美食之城”,实施花灯广场改造,集中打造40万平方米集休闲、健身、娱乐、购物、美食、观光为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注重引进适合区域发展的商业业态,优化大型百货零售业,完善酒店配套,发展连锁经营,培育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会展中心等业态,不断提升商贸业态的规模和档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发展消费信贷。到2016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突破400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以上。三、完善边贸市场体系。坚持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推进市场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石耶、清溪场、龙池、溶溪、洪安、梅江等乡镇为次中心,雅江、溪口、钟灵、兰桥、隘口、峨溶、石堤等乡镇为节点的市场体系。加强与花垣县、松桃县、保靖县、龙山县接壤的边贸市场建设,实现规范化农贸市场全覆盖,形成“县城有商品配送中心、乡镇有连锁超市、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网点”的商贸网络体系,着力提升集聚辐射能力。 打好“边城牌”:着力发展旅游产业。坚持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努力打造民俗生态旅游高地。一、加强景区景点建设。深入实施“边城重整”计划,把洪安打造成5A级景区,把石堤酉水、川河盖草场、妙泉湖、凤凰山、太阳山等打造成自然精品景点,把倒马坎、民族村等打造成文化精品景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完善景区景点配套设施,着力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全方位融入“武陵山区民俗生态旅游带”。二、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全力打造以“梦回初恋•情定边城”为主题的旅游品牌,建设集民俗生态、花灯文化、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加强与鄂、湘、黔地区旅游合作,力争一批景点进入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深化“百万市民游边城”活动,着力打造“秀山土鸡”、“秀山花灯”、“秀山金银花”等旅游节会品牌。力争到2016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四、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坚持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市民经营文化,加快培育充满活力的旅游企业;积极打造旅游投融资公共平台,完善产业配套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打好“宜居牌”:着力提升生活品质。加快建设“宜居秀山”,扎实开展“五城同创”,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一、优化城镇规划布局。坚持实施“东部保护、西部提升、南部拓展、北部打通、中部增绿、两岸激活”,以山丘为脉、河流为络,论证城市组团功能,预留城市发展空间,突出少数民族风格,完善远期50平方公里、届期2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着力构筑“龙凤呈祥秀山水、双龙戏凤耀武陵”的城市形态。加大官庄、清溪场、石耶、梅江、龙池等中心场镇规划建设力度,加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中心场镇为副中心的城镇布局体系。 提升城市特色地标。立足民俗风情、突出武陵风貌,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广场、院馆、公园、商圈等标志性建筑。加快推进“凤凰新城”建设,突出“现代服务、居住休闲、公共生活、景观文化”四大功能,高标准建设“梅江河两岸”宜居社区。加强城市道路建设,构筑“一环六纵六横”城市道路骨架,形成组团快速通道。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完成地下管网系统改造升级,引入秀山灯、戏等特色元素丰富城市道路景观,引进梅江河入城增强城市灵气。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将城市管理理念引入农村,着力建设优美宜居村镇。坚持连成片、重特色,加快推进巴渝新居建设,实现90%有条件的民居完成风貌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乡镇“十二个一”、村“五通五有”,鼓励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推进连片村庄环境整治。 ——打好“畅通牌”,着力构筑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畅通秀山”,实现与周边大、中城市快速通达。三、构筑对外通道骨架。坚持铁路、高速公路并驾齐驱,策划建设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着力打造“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半小时毗邻区县、1小时周边机场、4小时周边省会、8小时出海口岸的对外通道骨架。建成渝怀铁路复线,争取昭(通)—秀(山)—吉(首)铁路纳入国家路网规划建设。采取“EPC+BOT”模式,加快建设秀山—铜仁高速公路,秀山—龙山、秀山—印江高等级公路;推进国、省、县主干线公路改造升级,等级公路密度提高到1.3以上,不断提升通畅质量。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四射两纵两横”乡镇公路骨干网,健全县域交通网络体系。采取“土地自调、房屋自拆、劳力自投、项目自建”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修路积极性,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实现行政村通畅、自然村通达“双百”目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让群众出行更便捷。 打好“生态牌”:着力构建“两型”社会。加快建设“森林秀山”,加强城乡环境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推进造林绿化。继续实施城市、通道、水系、农村森林和苗圃基地五大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城区绿化,着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与林水乳交融”美景。加强干道绿化,着力打造“春花烂漫、生如夏花、霜凝彩叶、腊梅吐芳”四季花海走廊。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二、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环境风险控制,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严格环保执法,保持锰行业环境治理高压态势,推进主干河流综合整治。加强城市扬尘监管,确保县城空气优良天数稳步增加。加强城市噪声治理。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三、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倡导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控制在指标以内。加强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打好“平安牌”:着力构筑和谐社会。深入推进“平安秀山”建设,着力打造“社会秩序良好、投资者安全放心、人民安居乐业”的发展环境。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稳定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村、社区建设,增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强网络信息建设管理,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二、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络。健全县、乡、村三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构筑乡镇(街道)“六位一体”、村(社区)“七位一体”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格局,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加强边区协作,着力健全联动网络机制,共建共享和谐稳定。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监管,严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救助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打好“健身牌”:着力提升健康指数。加快建设“健康秀山”,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一、完善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县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甲”医院,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居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医疗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加强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促进优生优育,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水平。到2016年,基本实现市民健康素质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二、加快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普及、竞技体育提升、体育产业促进和体育设施推进“四大体育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登山步道、塑胶跑道、健身广场建设,形成“城区8分钟、农村15分钟运动健身圈”。完善体育场馆设施设备,大力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到2016年,全县人均体育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体育人口占比超过40%。 打好“民生牌”:着力增强保障能力。坚持以民生为导向,保持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60%以上。一、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镇廉租房、公租房、园区宿舍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确保城镇困难群众和中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建设管理,建立健全“高端有约束、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危旧房改造,依法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全面消除城乡D级危旧房。 二、以创业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引导,鼓励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着力构建新型和谐劳资关系。三、办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创新,落实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凤凰中学建成武陵山区特色鲜明的品牌初中。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级中学创建成为市级重点中学、职教中心建设成区域性职业教育基地,秀一中高中新区建成投用。重视特殊教育,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提升特殊教育水平。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好老年大学。优化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改善教育民生,继续实施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加大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四、尽心竭力开展关爱。深入开展“两大关爱”行动,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空巢老人有人照顾。加快推进敬老院建设,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80%以上。更加注重对残疾人的关爱。加快发展慈善事业,鼓励发展各类慈善组织。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重大节日慰问走访长效机制。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养老问题,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生育、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着力健全各类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打好“共富牌”: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围绕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按照“山上农民下山,城郊农民进城”的思路,积极推进农民转户进城镇,全面落实住房、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政策,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二、推进土地配套改革。建立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机制,着力完善林权、承包地经营权、房屋产权“三权”抵押贷款机制,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加大“地票”交易实施力度,让农民分享更多土地增值收益。三、加快推进脱贫进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建立动态扶贫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推进整村脱贫和连片开发,基本解决农村人口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返贫率控制在3%以内。 打好“文化牌”:着力建设文化强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打造中国书法之乡和花灯歌舞之乡。一、加强群众精神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诚信开放、实干创新”的秀山人文精神,巩固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秀山报》、秀山电视台、秀山网等媒体建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快推进乡镇、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形成城镇“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维护管理,实施免费开放。积极举办各种文化节日和赛事,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层次。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以花灯歌舞、边城旅游、民族饰品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引导发展以印刷包装、广告会展、艺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扶持壮大民营文化企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鼓励群众文艺创作,引导农村文化消费,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传播体系建设工程。四、切实保护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名人故(旧)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制定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命名一批“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高度重视优秀文化人才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不难看出,秀山打出的十二张牌,张张牌都与构筑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密切相关,每一张牌都是一个坚实的基础,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固基础之上的大厦。可以说,每一张牌都具有特别的作用。 打好“增收牌”,打好“资源牌”,打好“物流牌”,打好“边城牌”,打好“宜居牌”,打好“畅通牌”,打好“生态牌”,打好“平安牌”,打好“健身牌”,打好“民生牌”,打好“共富牌”,打好“文化牌”。打好了这十二张 牌对于秀山的发展非常关键。而且打好每一张牌,都需要秀山60多万人同心协力,共同谋划与共同努力。 |
秀山打十二张牌:构筑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
2012年2月22日,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把秀山建设成为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在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民生为导向,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抓手,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质量,增加百姓福祉,多牌并举构筑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支撑体系。
怎样构筑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提出要打好“增收牌”,“民生牌”,“共富牌”,“文化牌”,“边城牌”等十二张牌。
打好“增收牌”: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商业模式经营农业、企业方式组织农业,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保持农村繁荣稳定、农民持续增收。一、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以金银花、土鸡、油茶、茶叶、猕猴桃为主导产业。打造“中国金银花之乡”;加强土鸡品种选育,巩固“秀山土鸡”质量;壮大油茶、茶叶、猕猴桃基地,着力培育后续主导产业。加强优质粮油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二、做响农产品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着力把秀山金银花、秀山土鸡打做成全国知名品牌。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扶持机制,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三品”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产品。三、做活农产品流通。围绕提高农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加强大型农产品节会的策划,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强连锁网络建设,着力建立专业流通协会和完善流通业态;依托重庆农交所,推动农产品上市交易,不断增加交易品种和提高交易量。四、做优土地要素配置。按照“林地集中搞增收,土地集中搞流转,荒地集中搞绿化,平地集中搞产业”思路,积极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流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提升土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好“资源牌”: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资源禀赋,转化资源优势,培育产业集群,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一、建设特色工业园区。采取“一园多区”模式,完善园区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增强园区发展能力。修订完善园区招商引资政策,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驰名商标企业。着力提高企业入驻率,力争到2016年累计入园企业达200家以上、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区域性特色工业园区。二、培育特色矿产资源加工业集群。强化“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发展理念,变锰、硅、钒等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大探矿力度,准确掌握资源存量。引进一批“国际级”、“中字号”大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收购、兼并、技改等方式,改良生产工艺,引进关联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以锰硅钒为主的矿业工业体系,培育100亿级矿物制品加工业集群。三、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立足秀山、着眼武陵集聚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围绕金银花、土鸡、油茶、茶叶、优质粮油等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加工企业,着力发展饮料、医药、食品等配套企业,加速构建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系,培育50亿级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四、培育电子服装产业集群。“两头在外”办加工,基本建成以手机、集成电路、LED等为主体的电子产业基地。“做来料加工与培育自主品牌”并举,基本建成区域性服装产业基地。力争到2016年,形成100亿级电子服装产业集群。
打好“物流牌”:着力发展商贸产业。以大商贸促大流通、大企业促大市场,努力构建武陵山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一、建设特色物流园区。充分利用区位和“公铁联运”优势,着力打造以“专业市场为核心、铁路物流为重点、仓储配送为依托”的多功能综合型物流园区。建成石材、建材、钢材、家居、服装、五金机电、纸品工艺品、农副产品、医疗器械等专业批发市场。到2016年,园区年货运量达1000万吨以上,市场交易场所达260万平方米,市场交易额突破250亿元,形成辐射周边县(市、区)的商贸物流中心。二、建设特色城市商圈。围绕建设武陵山区“商贸之都”、“美食之城”,实施花灯广场改造,集中打造40万平方米集休闲、健身、娱乐、购物、美食、观光为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注重引进适合区域发展的商业业态,优化大型百货零售业,完善酒店配套,发展连锁经营,培育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会展中心等业态,不断提升商贸业态的规模和档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发展消费信贷。到2016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突破400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以上。三、完善边贸市场体系。坚持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推进市场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石耶、清溪场、龙池、溶溪、洪安、梅江等乡镇为次中心,雅江、溪口、钟灵、兰桥、隘口、峨溶、石堤等乡镇为节点的市场体系。加强与花垣县、松桃县、保靖县、龙山县接壤的边贸市场建设,实现规范化农贸市场全覆盖,形成“县城有商品配送中心、乡镇有连锁超市、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网点”的商贸网络体系,着力提升集聚辐射能力。
打好“边城牌”:着力发展旅游产业。坚持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努力打造民俗生态旅游高地。一、加强景区景点建设。深入实施“边城重整”计划,把洪安打造成5A级景区,把石堤酉水、川河盖草场、妙泉湖、凤凰山、太阳山等打造成自然精品景点,把倒马坎、民族村等打造成文化精品景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完善景区景点配套设施,着力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全方位融入“武陵山区民俗生态旅游带”。二、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全力打造以“梦回初恋•情定边城”为主题的旅游品牌,建设集民俗生态、花灯文化、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加强与鄂、湘、黔地区旅游合作,力争一批景点进入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深化“百万市民游边城”活动,着力打造“秀山土鸡”、“秀山花灯”、“秀山金银花”等旅游节会品牌。力争到2016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四、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坚持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市民经营文化,加快培育充满活力的旅游企业;积极打造旅游投融资公共平台,完善产业配套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打好“宜居牌”:着力提升生活品质。加快建设“宜居秀山”,扎实开展“五城同创”,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一、优化城镇规划布局。坚持实施“东部保护、西部提升、南部拓展、北部打通、中部增绿、两岸激活”,以山丘为脉、河流为络,论证城市组团功能,预留城市发展空间,突出少数民族风格,完善远期50平方公里、届期2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着力构筑“龙凤呈祥秀山水、双龙戏凤耀武陵”的城市形态。加大官庄、清溪场、石耶、梅江、龙池等中心场镇规划建设力度,加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中心场镇为副中心的城镇布局体系。
提升城市特色地标。立足民俗风情、突出武陵风貌,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广场、院馆、公园、商圈等标志性建筑。加快推进“凤凰新城”建设,突出“现代服务、居住休闲、公共生活、景观文化”四大功能,高标准建设“梅江河两岸”宜居社区。加强城市道路建设,构筑“一环六纵六横”城市道路骨架,形成组团快速通道。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完成地下管网系统改造升级,引入秀山灯、戏等特色元素丰富城市道路景观,引进梅江河入城增强城市灵气。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将城市管理理念引入农村,着力建设优美宜居村镇。坚持连成片、重特色,加快推进巴渝新居建设,实现90%有条件的民居完成风貌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乡镇“十二个一”、村“五通五有”,鼓励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推进连片村庄环境整治。
——打好“畅通牌”,着力构筑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畅通秀山”,实现与周边大、中城市快速通达。三、构筑对外通道骨架。坚持铁路、高速公路并驾齐驱,策划建设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着力打造“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半小时毗邻区县、1小时周边机场、4小时周边省会、8小时出海口岸的对外通道骨架。建成渝怀铁路复线,争取昭(通)—秀(山)—吉(首)铁路纳入国家路网规划建设。采取“EPC+BOT”模式,加快建设秀山—铜仁高速公路,秀山—龙山、秀山—印江高等级公路;推进国、省、县主干线公路改造升级,等级公路密度提高到1.3以上,不断提升通畅质量。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四射两纵两横”乡镇公路骨干网,健全县域交通网络体系。采取“土地自调、房屋自拆、劳力自投、项目自建”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修路积极性,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实现行政村通畅、自然村通达“双百”目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让群众出行更便捷。
打好“生态牌”:着力构建“两型”社会。加快建设“森林秀山”,加强城乡环境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推进造林绿化。继续实施城市、通道、水系、农村森林和苗圃基地五大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城区绿化,着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与林水乳交融”美景。加强干道绿化,着力打造“春花烂漫、生如夏花、霜凝彩叶、腊梅吐芳”四季花海走廊。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二、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环境风险控制,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严格环保执法,保持锰行业环境治理高压态势,推进主干河流综合整治。加强城市扬尘监管,确保县城空气优良天数稳步增加。加强城市噪声治理。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三、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倡导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控制在指标以内。加强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打好“平安牌”:着力构筑和谐社会。深入推进“平安秀山”建设,着力打造“社会秩序良好、投资者安全放心、人民安居乐业”的发展环境。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稳定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村、社区建设,增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强网络信息建设管理,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二、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络。健全县、乡、村三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构筑乡镇(街道)“六位一体”、村(社区)“七位一体”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格局,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加强边区协作,着力健全联动网络机制,共建共享和谐稳定。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监管,严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救助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打好“健身牌”:着力提升健康指数。加快建设“健康秀山”,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一、完善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县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甲”医院,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居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医疗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加强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促进优生优育,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水平。到2016年,基本实现市民健康素质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二、加快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普及、竞技体育提升、体育产业促进和体育设施推进“四大体育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登山步道、塑胶跑道、健身广场建设,形成“城区8分钟、农村15分钟运动健身圈”。完善体育场馆设施设备,大力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到2016年,全县人均体育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体育人口占比超过40%。
打好“民生牌”:着力增强保障能力。坚持以民生为导向,保持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60%以上。一、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镇廉租房、公租房、园区宿舍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确保城镇困难群众和中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建设管理,建立健全“高端有约束、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危旧房改造,依法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全面消除城乡D级危旧房。 二、以创业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引导,鼓励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着力构建新型和谐劳资关系。三、办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创新,落实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凤凰中学建成武陵山区特色鲜明的品牌初中。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级中学创建成为市级重点中学、职教中心建设成区域性职业教育基地,秀一中高中新区建成投用。重视特殊教育,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提升特殊教育水平。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好老年大学。优化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改善教育民生,继续实施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加大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四、尽心竭力开展关爱。深入开展“两大关爱”行动,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空巢老人有人照顾。加快推进敬老院建设,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80%以上。更加注重对残疾人的关爱。加快发展慈善事业,鼓励发展各类慈善组织。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重大节日慰问走访长效机制。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养老问题,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生育、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着力健全各类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打好“共富牌”: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围绕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按照“山上农民下山,城郊农民进城”的思路,积极推进农民转户进城镇,全面落实住房、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政策,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二、推进土地配套改革。建立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机制,着力完善林权、承包地经营权、房屋产权“三权”抵押贷款机制,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加大“地票”交易实施力度,让农民分享更多土地增值收益。三、加快推进脱贫进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建立动态扶贫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推进整村脱贫和连片开发,基本解决农村人口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返贫率控制在3%以内。
打好“文化牌”:着力建设文化强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打造中国书法之乡和花灯歌舞之乡。一、加强群众精神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诚信开放、实干创新”的秀山人文精神,巩固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秀山报》、秀山电视台、秀山网等媒体建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快推进乡镇、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形成城镇“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维护管理,实施免费开放。积极举办各种文化节日和赛事,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层次。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以花灯歌舞、边城旅游、民族饰品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引导发展以印刷包装、广告会展、艺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扶持壮大民营文化企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鼓励群众文艺创作,引导农村文化消费,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传播体系建设工程。四、切实保护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名人故(旧)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制定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命名一批“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高度重视优秀文化人才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不难看出,秀山打出的十二张牌,张张牌都与构筑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密切相关,每一张牌都是一个坚实的基础,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固基础之上的大厦。可以说,每一张牌都具有特别的作用。
打好“增收牌”,打好“资源牌”,打好“物流牌”,打好“边城牌”,打好“宜居牌”,打好“畅通牌”,打好“生态牌”,打好“平安牌”,打好“健身牌”,打好“民生牌”,打好“共富牌”,打好“文化牌”。打好了这十二张
牌对于秀山的发展非常关键。而且打好每一张牌,都需要秀山60多万人同心协力,共同谋划与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