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个费劲了的奢侈事,读懂一本好书着实的不容易,快乐的心情、自由的精神、宽松的氛围似乎都是不可或缺的,读书不易,明了所想表达的意愿,并能有所意境更为不易,真正的读书者,总是有领悟并有不同见解。很不幸的是,我不太看书,读书尤少,虽自绝于文人之列,但总有些自不量力,与人称呼,喜欢脸上贴金,自诩“读书人”。
很多时候,都能明白看书不等于读书,看书只不过是将书从头翻到脚,知道了,知道了大概的内容,也大概还有些心情伴随叙事情节的起伏,读书则不然,读书有可能是读到那里忘到那里,但却有些文字游荡于脑海之中,与思想同伴,形成新的文章,所以真的读书者,总是内心孤独的存在,也只有耐得住寂寞的内心孤独的读书人,才会有所成就,明白了读书的真谛。
中国文化传统自来有 “位卑未敢忘忧国”品质,读书的本意无外乎知晓做人的道理,培养些做为读书人该有的情怀,敢于直面社会不公,有些正直,有些侠义,还要有些些“很傻很天真的”精神。这个精神涵盖了对学问探讨的深入,为人处世的正直,更需要的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与热爱,“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或许读书人的侠义情怀,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品质内涵所在。
百年时光,似乎很长,但又如近在眼前,过去的烟云总能被文字所记录,用心感受文字的凸点,历史瞬刻的凝聚在字里行间,过去的一幕幕现时重现。网络纷争时兴相互攻讦,“西奴”不是一个好词,尤其是用作骂人的时刻,但却也能戳痛某些所谓的文人,奇怪的是,今天也还是有这么些人,身上流淌的是中国的血脉,生长在中国,但以身为中国人为耻,丧失国家意识、民族立场,以出卖国家利益,辱骂中国文化传承、社会结构、制度为一件时髦事,一如1896梁启超先生在《时务报》所痛骂的那群人一样。
我与时髦总是背道而驰的,也不屑于那些舍本求末。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人生长者也只有百年时光,可供读书的时刻极为稀少,有限的时间,无限的学问,必须有些取舍。我不知道近代中国为何盛产“西奴”或是当然意义上的“汉奸”,但毫无疑问的是,那些人属于悲观者,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于西方,使得他们总是相信西方的无比强大,他们是理所当然了的“先进西方文明的膜拜者”。读些传统,使我相信“但凡读书明理者,必不顾自身人轻言微,直言社会之不公”,这是我的真实想法。
西方的先进和昔日的强大无疑值得后进国家学习,这是共识,不存在疑问的空间,有的也只是方式选用的差异。学习西方,语言是当然需要的交流工具,有的人为了事业,有的人为了身后发展,还有的或是为了兴趣,自然会努力学外语,只争朝夕。但在中国,学习外语(英语)似乎是个事关政治正确了的大事,学习外语的环境条件与重视程度似乎是精英(城市)和普通(农村)的区别所在,更是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个中利益错杂交错,剪不断、理还乱。当有一点,应该清醒,至少在国民性塑造面,全民学习外语采取的是对西方文明膜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当然,无法用证据链来证明学习外语与“西奴”或是“汉奸”有任何的关联,逻辑只是逻辑,没有丝毫的证据力。
就如我前言所讲,真的读书人,有国家意识、民族认同自豪感,有些正直、有些侠义情怀,还有些“很傻很天真”的精神,能锲而不舍直言社会不公,勇于质疑不公根源,直面孤独,有些但当精神。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