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社会制度的发展过程是随着生产资料的集中进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生产资料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谁主要是看生产资料所创造的价值归谁占有和分配。生产力的提升使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这就要求生产越来越有效率,信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这样就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愈加集中,控制生产资料的阶层经济权力越来越大,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原始社会是公有制,这个公有制的特点是生产生活资料仅勉强提供生存,也就是说社会的生产力都是用于生产必需品的,所以所有产品都用来提供给个人的生存之用,没有谁能够为生产资料创造的价值享有明显优先的分配权,这样看来生产资料也就是归个人所有,氏族的每个成员都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剩余产品,在满足氏族成员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有了多余的产品。这时氏族领袖开始蜕变成奴隶制社会的奴隶主阶级,而这个时期的生产资料主要都集中在少量的奴隶主手中,这也是私有制的开端,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人类社会又经历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社会形态大同小异,都是生产资料的逐步集中。所谓生产资料的集中不是意味着统治阶层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少,而是随着历史发展,与下一阶层人相比,占有优先位置的人占有的生产资料比例更大,比方以5%为一个阶层单位,分别计算每个阶层所占有生产资料的比重,然后根据数值进行描点绘图,其中的曲率就是大体的生产资料占有集中化的程度。因为社会发展是伴随剩余产品的增加而进行的,所以这个数值会逐步变大,与此同时,因为占有的集中化,高阶层对低阶层的剥削量化指标也会增大。也就是说随着历史发展,社会的剥削程度是递增的。因目前没有相关的剥削量化模型,所以在此提供一个简化的相关模型(附录)
而到了资本主义中后期时候,社会生产资料的性质就开始有了变化,因为在之前,生产资料主要都是土地,机械等物质产品或资源。而到了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后,通货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从资本中创造价值成为了一个特征,所以生产资料也可以以资本的形式出现。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资本家开始互相吞食,也就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再次被剧烈集中,社会的主要资本都集中在极个别个人或家庭手中,至此,社会的资本集中走向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到此为止都是对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陈述,应该没有问题。
接下来,如果按照之前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继续的集中,那么会是怎样呢?那就是社会上的生产资料都归于一个“单位”所有。而这个单位不会是某个人或是家庭,也不是政府,而是公民所聚合所产生的一个抽象“单位”。暂时也可以称之为“全民”。换言之,也就是社会主义(所指皆为理论,不联系实际)。那么,所谓社会主义和看似相同的原始社会区别在哪里呢。原本以为是历史的轮转,其实不然,在原始社会中,生产资料归所有人所有,是因为要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每个人对自己那一小部分的生产负有责任,而生产成果则是在生存需要的原则下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则是公民根据自身意愿集合成为单位然后对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按照抽象出的这个“单位”所制定的原则对生产资料进行分配,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传承,而不是原始社会的重复。社会主义也并非是“公有制”,而是极端化的一种抽象的私有制。据实际而言,目前国家土地都归国有便是实证。而这种社会制度下是否存在剥削呢?答案是有,而且高于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因为资本的高度集中,计划性经济便得以进行,而剥削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对生产者的掠夺性,一个是生产者的依附性。这种社会制度下,虽然掠夺性可能会有所降低,但是却大大提升了生产资料对生产者的牵绊。因此在这个社会制度下,生产者将失去更多的生产选择自由。
据上述内容得知,社会发展的两个特征一个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化进程,一个就是剥削的逐步加深,其中的根源就是生产关系必须取决于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结果是剩余产品越来越多,为创造出价值,就必须有对市场具有敏锐的感觉和相对统一的市场认知,这样就要求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同时造成的就是生产资料的越来越集中,垄断的程度和剥削程度又正相关,所以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所以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形成,因为这样才更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现在社会处于哪个时段要分地域划分,以美国为例,正处于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从其所开始显露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便可看到。
那么,假如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怎样呢,资本集中的程度已经到了“1”,那么下一步假使有的话就只能是“0”。也就是说没有人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剥削程度相当大。可以理解是社会作为一个假想单位对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低档品,必需品和奢侈品都会转换,可以假想在一定程度后,所有的商品都降为低档品继而为无价值商品,这个时候所有的生产行为都不会创造出价值,也就是劳动者的成果完全被剥削,剥削无穷大。而社会采取按需分配的原则,没有人对商品进行分配,也就是资本集中的程度达到了“0”,也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
社会的经济问题无非是生产问题和分配问题。一个好的社会制度要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落后的生产制度会因为生产资料的集中程度不够而导致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生产规模有限也会让经济发展滞缓,限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后来的先进阶级凭借先进的生产制度会很快赶超和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过于先进的社会制度也同样不适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为生产资料的过分集中,而其他管理和生产能力则没有达到相应水准,生产资料拥有者的经济权力过分膨胀,使得生产机构在过程中难以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分配,也就是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就是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因此,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但是,社会制度也是生产关系的表现,适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才是好制度,否则,只会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
剥削模型
历史背景: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等等,那么在这些历史更替中,有没有固定的变化趋势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历史的发展应该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和资料拥有者间不可避免的就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能否将其量化出来并研究历史发展是否是具有统一的发展方向,即剥削的量化问题,同时将建立一套衡量剥削的指标体系,将剥削这种很模糊的概念量化。
问题分析:
本问题即是研究资料拥有者对于无资料的劳动者所形成的剥削问题,也就是等级制度中的阶级间的不合理关系。为简化模型,现将剥削关系概括为资料拥有者通过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的掠夺性,以及劳动者对生产工具的依附性。另外本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情况,一种是以个人为单位针对个体的个例研究,以此来判定经济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另一种是以社会为单位分析一个小的时间段的社会制度是否科学进步,同时将长期的某一行业数据结合研究发展变化趋势。
问题假设:
为简化过程,先讲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同时考虑记作劳动有效时间,只考虑单位劳动有效时间内所产生的效果。默认工具只对劳动成果产生影响,不影响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其他反应。另外合理的分配制度参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因为模型主要考虑是不平等关系,所以先假设 为定值。
基本符号说明:
经济效益Q: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总利润Q=r+w
工具产生效益r:单位时间内产生价值中由生产资料创造的价值r=
劳动者产生效益w:单位时间内产生价值中由劳动者创造的价值w=(1- )Q
平均社会收入水平 :社会平均每单位工作有效时间的收入
最低生存保障 :在标准工作有效时间内需要的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最低单位时间收入
劳动者报酬即单位时间实际收入R:单位时间劳动者实际获得的收入
生产必要成本 :维持生产所需要的除劳动者报酬外的必要支出(包含风险投资)
模型建立p:(以社会为基本单位)
问题简化为两个小模型,即资料拥有者通过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的掠夺性K,以及劳动者对生产工具的依附性 。
首先分析资料拥有者通过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的掠夺性,简称掠夺(K)。通过资料拥有者获得的实际利润与应得利润之间的差值来描述剥削。
首先考虑各变量对剥削的影响关系
参考变量:Q,R,
易得知当其他变量不变时,Q与K成正比,与R和 成反比,掠夺的绝对量可以假设表示为K=(Q-R- —r,根据经济的一半规律,可以合理假设K一定大于0,即为正。
相对掠夺量即为 。
劳动者对生产工具的依附性 ,首先考虑各变量对于依赖性的影响。
参考变量: ,R,
易得知当其他变量不变时, , 与 成正比,R成反比。而且依赖性与 呈线性关系,而对 有正比指数关系,而且当趋于0的时候依赖性将会达到最大值。因为指数主要是用于进行假设,所以依赖性可假设表示为 = 。为表述运算方便,将依赖性进行归一化处理。 。经验证符合一般经验。
根据K和 综合得出剥削的量化模型。
由经验可知,模型特征有
1、 的影响明显大于K
2、 的影响在大于一定值后一阶导会急剧增大,必要条件即二阶导大于0 。
3、考虑在一定限度条件下,K与p呈线性关系,而 与p呈非线性关系。
另外根据生产资料的分配情况可以取得资本集中的指数l,因为资本集中程度越高,相对无生产资料者就越多,社会剥削就越严重,假设社会财富基本满足正态分布,l即正态分布方差。
根据以上约束和经验可初步确定模型为p=lK 。
回归原始数据即可得
P= =
结论分析:
所有的运算均无误,对于合理性在推导过程中已经给出,所以不再有另外说明。
模型所含问题:
1、当K趋于0,即剥削为0时是否还会有剥削,根据模型会得出没有,但是根据经验还是会有,这是由于模型对数据的局限性造成的。
2、剥削程度是否应具有上限,这点在模型中没有体现,另外在何种程度下社会即为不稳定状态亦无法表示。
3、由于社会原因会使剥削程度与劳动有效时间产生复杂的关联关系,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建立模型进行解释。
4、本模型对社会的剥削模型建立只能局限于阶层而无法扩大到整个社会,这是由于模型的局限性。
模型推广:(以个人为单位)
对于个体进行分析,根据社会平均水平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个社会平均压迫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个体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另外一个指标,类似于幸福度的指标。把个人的指标记为o,则 记为相对不公平度。
根据两个数值的比较得出个人被压迫的指标。
另外,也可以根据进一步考虑跟中变量而将模型深入完善,比如进一步考虑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的确切影响以及教育,福利等社会待遇等。这样能够将剥削量化的更加细致。另外消费能力主要是根据生存保障确定的,也可以综合考虑社会消费能力,这样分析更加全面。
模型检验与应用:
因为模型的建立没有其他相关理论作为基础,另外有一些主观想法,所以难以对其实用性和真实性做过多验证。只能根据经验通过比较对模型进行修正。应用领域可以是研究历史发展中的剥削的不断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阶段的社会进行分析。可以参考评估社会的稳定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