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财新网总编。由于该学院没有博士点,胡舒立的博导资格挂靠在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属“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传播管理”方向,胡在几位博导里排名第一 (见中山大学2012年博士生招生简章)。
但是,胡舒立根本没有资格做博导,理由如下:
1. 现在对博导的基本要求,绝大多数要求有博士学位。胡舒立没有学术研究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背景,只有一个本科和一个应用类的EMBA(具体为人大新闻本科、在职就读美国福坦莫大学与北京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合作EMBA)。EMBA与MBA类似,强调案例教学,其理论深度与管理学博士完全不能相比。另外一项是胡的自我介绍“1994年,获得了斯坦福大学新闻学院奈特奖学金,攻读发展经济学”(学习一年)。
2. “公共传播管理”的博导,顾名思义,应该既有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有管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很可惜,胡舒立在两个学科均没有任何学术研究成果。 CNKI虽然显示了胡舒立的94篇文章,但都是非学术性的采访报道类或时政评论类文章。CNKI收录的并不一定就是学术论文。不信,以方舟子作为在这个数据库也可以检索出87篇文章,尽管方舟子说自己在中文学术期刊没有发表什么学术论文。下面学习胡所发的具体文章。
3. 核心期刊检索显示胡的13篇文章,发表时间均在1992年至1998年之间。其中4篇发在«改革»,1篇发在«中国税务»,5篇发在«国际新闻界»,3篇发在«中国记者»。发在«改革»上的比如有“1994:改革没有浪漫曲──关于中国新一轮改革风险预期的采访札记,”“燕京啤酒”老板更换记-----一起红筹股公司收购和A股上市重合案例透视”,发在«中国税务»上的是“中国电信(香港)上市始末”,这些采访报道类文章均不属于学术论文。
4. 发在«国际新闻界»(该刊由她所毕业的人大新闻学院主办)的5篇文章,都是在1994年第2、3、4、5期和1995年第1期发的,是她在美国学习一年期间所写的。暂且不说某个在同一家刊物连续五期发文很不正常(估计有她的老师在编辑部),这些文章没有列出任何文献来源,正文中也没有任何注释(1992年至1994年发在«中国记者»上的3篇文章也没有文献和注释),这违反了学术论文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胡不懂学术论文写作的最基本规范。
5. 非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其1988年至1991年间在«新闻与写作»上发表的8篇系列文章,“大众传播媒介简介一、报纸”、大众传播媒介简介二、通讯社”、“大众传播媒介简介三、杂志”等,是编译的一个非常浅显的系列介绍,但连编译自何处都没有注明。 鉴于其当时在工人日报工作,估计是为了报社的职称评定充数的。
6. 自1995年以来,胡除了2009年在«青年记者»上发过“危机之前,财经媒体去哪儿了”和在«西部广播电视»上的“货币政策当真正适度”2篇时政评论外,没有再在任何新闻传播学刊上发表过论文。 评博导资格,主要考评过去五年的学术成果 。但胡在过去的16年间(1996年至今),在新闻传播学方面没有发表过任何学术论文。因此,她获得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博导资格,是不适当的。
7. 胡舒立也没有在管理学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任何学术论文,只是在时政评论刊物如《金融博览》、《中国企业家》、《电脑爱好者》以及她自己任执行主编的《中国改革》等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时事财经评论文章(例如“从龙象比较到龙象共舞”,“谢国忠:冷的头脑热的心”,“马云为什么错了”,“会诊中日经济病灶”,“再危机中看欧洲”,“现在必须为将来付出代价”),这些都不属于学术论文。
8. 只有EMBA学位,不专职做管理学学术研究就要指导管理学方向的博士,是不可能的(例外的情况是,在1980年代中国缺乏管理学教授时,有个别海龟拿到MBA后回国内大学任教,经过多年的专职学术研究并发表一些学术论文后,才当上博导)。
9. 既然胡舒立在新闻传播学方面不具备博导的资历,在管理学方面也不具备博导的资历,那么,中山大学凭什么授予她“公共传播管理”的博导职位?胡舒立竟然还公开声称所谓“全球招聘博士生”,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1/050317249093s.shtml难道真是无知者不畏? 不要说全球,哪怕就近在香港找个硕士毕业生,这指导关系谁能指导谁都要颠倒呢。
10. 胡舒立成为博导,学术界清楚,这不是因为她的学术成果,而是因为她是知名的记者和总编。如果这样类推,是不是也要邀请那些知名报社的社长、总编、资深记者和宣传部的官员们,来充当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导”?是不是也要让公司的老总们来充当工商管理学院的“博导”,让官员们来充当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导”?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人如果全职进入高校任教也可以,但在给他们冠以“博导”之前,他们必须先在学术界踏踏实实地做出一些学术成果。
11. 从胡舒立平时的主张来看,强调规则、程序正义 。作为知名的公众人物、财新网总编和中山大学的院长,胡舒立应该以身作则,放弃与其学术背景不符的“博导”头衔。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新闻业务但没有学术研究经历的记者,更适合讲授本科生新闻实务课程,而不是指导博士生进行学术研究。
12. 有人一定会说,胡舒立在新闻业界做了不少贡献,有没有学术论文不重要。我要说,如果她不做博导,没有学术论文也可以;但如果要做博导,则必须有扎实的学术能力并发表学术论文。至今我们没有看到胡舒立的任何学术能力和学术论文。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