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取代
资本主义的两种设想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 中, 第一次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做出完整系统的论述。他的这一理论概括地说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已经提出了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这时,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只能采用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的利用旧的市场,这种使危机更全面更猛烈,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无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在马克思后来的著作中, 他更详细地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必然性, 进一步论证了上述结论的科学性。
我们过去一直按照马克思的原意来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各种教科书至今依然坚持这样的理解。 从马克思开始就从来没有人发现, 这一理论实际上包含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设想。
第一种设想,当资本主义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被提上历史日程。这时,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一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获胜夺取了国家政权,就必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需要强调的是,这时, 并不等于说资本主义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资本主义依然能够通过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来继续自身的发展。
第二种设想,当资产阶级用来克服危机的办法只是在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和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时, 当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到了再也没有新的市场可以夺取而旧的市场已经被彻底利用时,当资本主义已经在世界市场上由竞争形成垄断, 并且国际市场上的资本垄断巨头不断减少时, 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这时, 资本主义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已经走到尽头了,它将无条件地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毫无疑问,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情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指的是,在资本主义还有继续发展的余地时,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已经提出了用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在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第二种情况指的是,当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扩张形成了世界统一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资本主义竞争形成了高度垄断,资本主义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尽头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当代社会主义的产生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第一种设想的科学性,证明了资本主义能够在走到其发展尽头前就被社会主义取代。而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历史,一直在证明着马克思第二种设想的科学性,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世界市场上资本垄断的发展,只是在证明资本主义不断地接近其发展的尽头,接近其不可避免的灭亡。
在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中,事实上包含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设想,这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共产主义者从未发现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从马克思以来,人们就一直把这两种设想等同看待,即一直是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远未结束时的有条件(以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为条件) 的必然灭亡与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的无条件的必然灭亡等同看待的。
马克思之所以会把这完全不同的两种设想等同看待, 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这是两种在时间上和发展程度上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灭亡的情况,并不是因为他不了解发展中的资本主义与走到尽头的资本主义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别, 而是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差别并不重要。之所以不重要又是因为,马克思一直认为资本主义不管在哪种情况下灭亡,都将建立起他设想的“未来社会”。既然结果都是他设想的“未来社会”,那么资本主义是在走到尽头前还是走到尽头后灭亡,就没有重要的差别。如果不是当代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证明了,在马克思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还根本不可能直接建立起“未来社会”,我们就没有必要提到这种差别, 也没有理由说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作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设想。
在第一种设想实现后还不可能直接建立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 即使通过一个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 甚至通过一个列宁,斯大林或毛泽东所说的“过渡时期”, 也不可能直接建立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这是马克思没有料到的。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恩一直是把商品货币关系的灭亡与资本主义的灭亡等同看待的。马克思是从商品的一般性质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他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看作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 的唯一形式。正是因为他把资本主义的灭亡与商品经济的灭亡等同看待,才使得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成为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他还不可能把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别看待,因此他没有看到商品经济是能够独立于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不可愈越的发展阶段。他科学的设想了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同样是商品经济走到尽头前),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有条件的必然性,但是却没有看到,这时,在资本主义灭亡后,商品经济还将继续走完其必经的发展道路。因此,马克思才会误认为不管在哪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的灭亡都将同时是商品经济的灭亡,都是要建立起他所设想的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的“未来社会”。马克思没有想到他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两种设想之所以完全不同,就在于将建立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前者将建立的是还必须继续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而后者将建立的是消灭了商品经济,发展产品经济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科学地做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两种设想,但由于他没有把商品经济看作独立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而错误地以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就等于商品经济的灭亡, 因而把两种完全不同的设想等同看待了,认为不管资本主义在哪种情况灭亡都将是商品经济的同时灭亡,所以他只对商品经济走到尽头,也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后的“未来社会”做出了基本设想,包括消灭商品货币关系,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所有制(首先是国家所有制),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计划生产和按劳分配,等等,都毫无例外地适应于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因而能够消灭商品经济的“未来社会”,即适应于他的第二种设想实现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但是,他的这些设想,却又同样毫无例外,都不适应于他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原因很简单,消灭了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完全不同于还必须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用消灭了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原则来指导还必须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不能不失败的。这已经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实。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两种设想都是科学的。第一种设想的科学性已经被当代社会主义的建立所证实。第二种设想的科学性也一直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证实。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至今充满活力。同样,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也是无懈可击的,当资本主义必将伴随着商品经济走向最后的灭亡时,取代资本主义的必定是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还存在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由于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灭亡与商品经济的灭亡等同看待了,也就把他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设想等同看待了,并由此只对资本主义伴随商品经济同时走向灭亡后的“未来社会”做出了科学设想,而根本没有想到商品经济是独立于资本主义的不可愈越的发展阶段,在商品经济走到尽头前,资本主义虽然能够被社会主义取代,但这时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还必须继续发展商品经济,还根本不可能是他设想的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主义,由此就造成了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存在着一个什么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还必须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的空白。由于当代社会主义恰恰是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理论的这一空白就成为必须填补的空白。
认识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事实上包含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设想,是当代社会主义经历了长期发展,在总结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得出的结论。当代社会主义的缔造者和建设者都曾为最终做出这一结论有过必不可少的贡献。回顾一下这一过程,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马克思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在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空白,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尤其是邓小平,为填补这一空白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而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什么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还必须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曾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进行了一场大论战,论战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在较为落后的国家能不能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列宁以他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用事实证明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意。尽管马克思一直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将同时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或将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尽管马克思从未设想社会主义革命会首先在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爆发,但是,马克思的第一个设想,即当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经充分暴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后,只要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就能够建立社会主义的设想,就已经包含了在较为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第一个设想的意义就在于,当具备了上述条件时,社会主义革命是同时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还是首先在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爆发,都是这一设想的应有之意。但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和胜利后的一个时期内,象马克思一样,误以为在当时条件下,即在商品经济尚未走到尽头的条件下,能够在消灭资本主义后,立即建立起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列宁很快认识到还不可能直接建立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的“未来社会”,还必须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还只能通过“迂徊”的方法建设社会主义,并且用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革命后的现实促使列宁为填补马克思留下的空白迈出了第一步。 斯大林进一步承认了社会主义的消费资料还是商品,价值规律还起着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进一步认为部分生产资料仍然是商品。这都是为填补马克思留下的空白做出的突出贡献。但是,不管是斯大林,还是毛泽东,都是在承认商品货币关系起一定作用的前提下,坚持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都建立起了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把商品经济限制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他们还没有脱离当代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认识,都是以通过一个过渡时期就直接建立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为目标。
邓小平同志是第一个从总体上认识到当代社会主义还根本不可能是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人。他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地填补着马克思留下的空白,是第一个以完整的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还必须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的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显然不是指马克思设想的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已经讲清楚了的问题,是还需要我们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指我们过去搞的“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这是已经被证明不能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他所说的社会主义就是还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在科学地做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第一种设想后,没有回答的,建立在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在邓小平同志以及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已经在理论上,通过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新认识,明确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 设想的诸如,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的按劳分配,过于庞大的国有制,等等,都不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当代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不可愈越的发展阶段,当代社会主义还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当代社会主义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代社会主义的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等等。 这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表明我们已经从总体上构画出什么是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还必须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在实践上,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努力, 我们已经较为彻底地改革了以往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 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也已经基本上成长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市场对各类资源的调节作用已经取代计划调节成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主导力量,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初具规模。我们可以毫无愧言的说,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填补了马克思留下的150多年未曾有人发现和填补的空白,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并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在直接建立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 的努力失败后,一个即使对发展市场经济而言也远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社会主义已经诞生,她将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更早地实现向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过渡。
2002 年 8 月 28 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