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观点,你可能不会赞同,但我还是恳请你认真思考,看看我说的到底有无道理。
早在1936年,被斯大林驱逐的托洛茨基就曾写书预言,资本主义将在苏联复辟。他写道:“如果资产阶级推翻了苏维埃政党的统治,他们就会在目前的官僚、技术人员、经理、党的书记以及整个享受特权的上层中找到不少奴仆......新政权的主要任务,将是恢复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首先要把集体农庄变成资产阶级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在国有部门,私有化将从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开始......”
1936年——距离苏联解体还有半个世纪。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完成长征,距离建设社会主义,似乎还很遥远。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建国后,政治体制基本参照苏联,政党控制着各级行政部门,政党内部,领袖拥有很高的权威。1953年,开始第一个5年计划,所采用的建设方法,与苏联如出一辙。主要特点是:在公有化前提下,制定了重工业的高速发展目标,强行调配农业和轻工业资源投入重工业。
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仅仅过了三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就已经危机四伏。1956年,毛主席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听取各产业部门的汇报。轻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的负责人对主席诉苦道:“这些年,我们给国家积累了很多资金,可是国家给我们的投资却很少。我们设备陈旧,产品的质量、数量和花色,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我们需要的农产品原料,农业部门也不能按量供给......”毛主席好言安慰。
当时的重工业和轻工业投资比例,高达7:1。社会主义为什么穷?真正原因就在这里。
毛主席深思熟虑之后,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第一条就是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提出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才能支持重工业的理论。
然而此时的中国,大病已经酿成。1956年底,出现了小规模的工人罢工、农民退社、学生罢课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就业难、工人缺少粮食和日用品、农民入社后收入降低。党政干部中的官僚主义作风,也受到群众的批评。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率领全党调整路线,反对工业冒进,展开整风运动,提倡百花齐放。
到了1957年,这场大病有了好转的迹象。
二、反右运动和大跃进
1957年,国内和国外的两件事,导致中国再次走向斯大林模式。
在国内,百花齐放逐渐变成了对共产党的唱衰运动,很多批评和建议已经饱含恶意。毛主席面临着取舍,他要在保护社会主义和完善社会主义之间做出选择。最终,主席选择了前者。
在国外,赫鲁晓夫上台后,中共与苏共开始展开竞争。对军工落后的中国来说,要摆脱苏联的钳制,只能优先发展重工业。
于是,反右和大跃进运动先后开始。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运动,使中国先后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重新走回了斯大林模式。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中苏的经济竞赛中,赫鲁晓夫是占了上风的。他在50年代末优先发展农业,放弃征收制,改用高价采购制,这给随后的重工业发展打好了基础。而中国的大跃进,则加速对农业资源的征收,甚至把农业劳动力投放到大炼钢铁之中,最后导致工业和农业比例彻底失衡。其结果就是三年困难时期。
毛主席在经济决策上有失误,这个必须承认(主席曾就此做过自我批评)。但主席对政治的敏锐判断力,则是非常卓越的。他在1956年,曾认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到了1957年,他开始认为阶级斗争才是主要矛盾。我认为,主席那时已经发现了那个与斯大林模式如影随形的幽灵——修正主义。
三、60年代初的市场化改革
大跃进显然不是主席一个人的责任。当主席下去视察时,得到的当面汇报总是亩产千斤万斤,所以主席才会错误地认为,形势一片大好。
我想到的比喻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们,为了让母亲高兴,就把试卷涂改成100分拿给母亲看。最后的结果是,学习成绩越来越糟。
我认为,对上级负责的官僚体制,是大跃进失败的重要原因。
无论如何,大跃进的失败,使主席的威信大大降低,并使许多人的公有制信念开始动摇。
刘少奇等人主张包产到户,发展私营工商业;主席坚决反对,认为应在公有制前提下进行改革。
其实懂经济的人都知道,包产到户并不是提高生产力的唯一途径,实际上,只要让公社实现劳动产品的自有,国家再进行高价采购,即可解决问题。
所以毛主席批评秘书田家英:“你调查完回北京后,不马上去修改《农业六十条》,却主张什么包产到户、分田单干!”
然而包产到户的浪潮,当时已抵挡不住。刘少奇还主张引入私营企业。邓小平则主持平反活动,让那些因反对大跃进而下台的干部官复原职。
按照这样的方式搞下去,中国将会在60年代就迎来改革开放。
四、对斯大林模式的最终改革尝试。
为了挽救社会主义,防止中国走回资本主义,主席在1966年发动了文革。
在这场斗争中,地方官僚被一扫而光,中央那些反对毛路线的干部,也全被清扫出门。
文革大力发展了民主,用这种方式解决了斯大林体制中的官僚主义问题。
文革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不再搞盲目的大规模基建。
于是一时间,斯大林模式两个最大的顽症——官僚特权和工农业失衡——似乎已烟消云散。
然而,公社仍未真正实现产品自有,国家仍在利用“剪刀差”来优先发展重工业。
同时,金字塔型的官僚机构并未改变,旧的官僚赶下去,新的官僚又走上来。
另外,领袖的权威被无限放大。
所以,文革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官僚特权、工农业失衡、领袖集权依旧存在。
到了文革末期,工农业发展再次陷入失衡,1800万青年被迫下乡。
五、总结
我个人是热爱主席的,最喜欢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但分析过去那种社会主义的不足,是出于一个马列主义者的真诚。
我曾跟一个国企老工人交谈,他说:“毛时代的体制是完美无缺的。”这样的话语,本身就不客观。世界上,哪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社会主义走向失败,走向私有化,是有其必然性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仅仅因为敌人太顽固、人民不觉醒。
轻工业和农业的瘸腿,会导致消费品的短缺,而人是物质的动物,消费品的短缺会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当东德的民众因为经济落后而逃向西德的时候,赫鲁晓夫只能筑起柏林墙。
我认为,仅仅通过觉悟和热情,是很难保障社会主义的。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吃不上饭就会罢工,过得不好就会放弃公有。
对于信仰不坚定的官僚来说,姓资姓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特权能不能长久。
对于马列主义领袖来说,他本身所具有的超民主的权威,就是一个潜在的问题——如果接班人不信马列,那么国家就会变色。戈尔巴乔夫上大学时就立下志向:“改变苏联的体制,只能从它的内部高层开始。”最终,他利用权力改变了苏联。
我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固有弊端,注定了社会主义走向失败。
这就是1936年,托洛茨基能够预言苏联解体的原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