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之后
劣币驱逐良币之后
原创:不离常德
劣币驱逐良币是法币被普遍使用之前,金融史上一种常有的现象:面对多种互相通用的货币,民众普遍倾向于首先脱手现有的劣等货币,如劣质银币、法币等;而选择保留、收藏优质贵金属货币,如黄金、珠宝等。这一现象往往造成主权国家的金融混乱,通货膨胀,甚至政权颠覆、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19世纪60年代,美国因投机过度、金融危机而出现股市崩盘、美元泛滥,与之挂勾大量黄金外流欧洲,经济出现动荡,严重威胁到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几乎同一时期的大清帝国,也正处于风雨飘摇的重重危机之中,市面上同时存在着优质的库银和劣等的银两和银票,劣等的银两和银票被大量流通,而优质的官银则被收藏和流出海外,从而造成了优质银(货币)短缺,清政府的货币发行和调控权被欧美诸国所掌控,清朝步入衰亡。
如果说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在于货币的不统一,国家失去了掌控货币能力及手段,那么与之十分类似的是:小人当道而贤能隐没的社会现象,它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所谓的“小”与“贤”并不仅仅是能力划分的标准,而主要是指一种中华文化对于人的道德准则:是以德为先还是唯“能”是举?是天下为公还是私利当头?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设计,无疑是效率第一,强调的是权利和义务,据说确实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会理所当然的通过个人对私利(个体权利)无休止的追求,而实现整个社会利益(个人义务)的最大化,所以说西方的社会是个真正崇尚小人当道的社会,那么它真的实现了全社会整体利益了吗?显然没有,西方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社会危机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最大化的私利追求只能造成最深刻的对立和危机的爆发与升级,受益最大的资本家们往往逃避了现实应该负有的义务!
在这种制度之下,我们所谓的“贤能”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小人”私利最大化和制度化之后,“贤能”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在没有外力支撑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转向或者隐没,但不会消亡殆尽。这一点可以从美国当前“占领华尔街”运动得到启示和证明,也正是由于这种始终不灭的对于“贤德”、公道思想的追求,才使得人们还能够生活在希望之中。
通过上述两种现象的类比,人们不难发现“劣币驱逐良币”和“小人排斥贤能”最根本的原因集中在对国家的信心,货币是对国家信心的体现,人才关系到国家存亡兴衰!
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不容否定,但也同时存在着私欲横流、肖小当道、民怨鼎沸的普遍现象,而上层改革精英却始终将“深入改革”的终极方向,“顶层设计”的战略意图,“深水障碍”的针对目标晦莫如深,就连唯一唱红打黑,走民生路线的重庆模式也不能容许,真正改革发展的被斥为文革重来,致使全盘西化、颜色革命喧嚣不已;当国家经济滞胀、政局飘摇之际,庙堂之上哪有贤能立足之地?何人能觉醒民众、力挽狂澜,实现民族复兴,是私利当头、巧取豪夺小人还是天下为公、惠及民生贤能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却不是治国精英们所乐见的!
与清朝比较,美国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办法不可谓不高明:美元是和黄金脱勾,几乎实现了对良币的“彻底驱逐”。但是良币始终是不能被“彻底驱逐”的,因为良心不灭、公道长存乃是宇宙的法则,是一切人类的法则都必须服从的法则!历史必将也正在证明,作为良币的黄金最终会将美元埋葬。这当然也不是精英们所乐见的吧?!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利永贞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