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解决我国的穿衣问题经过了艰苦的历程。
穿衣难
“衣食住行”,穿衣排在了第一位。从195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布票制度,根据各地气候情况,每人每年发布票16—20尺,(仅能维持基本的穿衣问题)穿衣问题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我国的棉花产量一直维持在4000万担左右(据说一担是50公斤),纺织原料紧张,棉布自然要少,增加棉花产量,又要和粮食争地,而吃饭又是更大的问题。当时,解决几亿人的穿衣问题,谈何容易。
毛主席的感慨
1971年,毛主席到南方视察,一天,派身边工作人员上街,这是他常用的一种社会调查的方式。这位工作人员在一家服装店排长队,买了一条“的确良”的裤子,回来汇报说,为买一条“的确良”裤子,千辛万苦排了半天队,对此,毛主席颇为感慨:买件的确良裤子,不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行不行?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1971年,联大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对他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这是典型的毛式幽默,谈笑间,以调侃的方式,就找到了钥匙,中美之间正常化,其他问题迎刃而解了——当然包括人民“衣被甚少”的问题。中国随即和所有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就为开放国门,引进设备奠定了基础。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先进国家只能通过民间和我们做生意,他们有顾虑。
抓住了机会
具备了可能性只是外部条件,要变为现实,还需要内部条件,解决穿衣问题的出路在于“化纤”,当时西方国家化纤比重都在40%以上,我国当时只有5.5%,内部条件就是当时的石油工业大发展,大庆、大港,胜利相继开发,到1972年时,石油产量从1959年的313万吨提高到4500万吨,不但自给,还能出口创汇。这样,解决“千辛万苦”买的确良的问题已经成为可能性。
引进设备,建立了四大化纤基地
1972年,在周总理、李先念的具体领导下,国家计委会同轻工业部,起草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设备的报告》,进口总值4亿美元,从法国、日本进口四套装置,建设三大化纤基地,年产合成纤维24万吨,后来由于天津发现了大港油田,又增加一个,建成后,年产量相当于近千万担棉花,可织布40——50亿尺(按7亿人,平均每人增加近7尺布)。毛主席大笔一挥“同意”。
取消了布票
从1972年到1973年9月,全部合同签约,到1982年,天津、上海、辽阳、四川四大化纤基地建成投产,新的面料出现,不仅解决了穿衣的数量问题,而且结束了“蓝白绿”时代,华夏大地处处呈现出“五彩缤纷”。1984年,中国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制度,我国的穿衣问题彻底解决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