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所有的道理我们都听到过,但我们需要的却是那个结果。而我们却又必须认可之前的道理,更多的感悟只能依靠自己的实践去填充和注解。
似乎所有所谓新的疑问都可以归结为曾经的老问题,而所有的解答也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比如说艺术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你就可以看到里面的精彩。但这层窗户纸却是虚拟的,在有些人眼里或许你已经是高手,甚至已经有些神秘了,窗户纸已经被你捅破,但你自己知道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着你。所不同的只是你学会了要在在某些人哪里藏拙,而在真正的高手面前却是真的拙笨。
从开始文学需要回答的就是这样的老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其实即使是你小学时候的作文也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但随着时间你知道这个问题绝不是如此简单。比如说你知道要想写得更好就需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段时间里曾经把作家比喻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高度不知道有多少人达到过。而这显然是虚拟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要求作家有普世的悲悯精神,要深入生活,了解这个时代里的人们最需要什么,而你的任务就是表现出这种需要,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被他们接受认可。或许你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但你遇到的更多问题却可能是:是什么阻碍了他们获得那样的需要?比如在一部外国电影中,一个喜欢弹钢琴的小女孩,但她的钢琴被家里人突然卖掉了,她非常的悲愤,她的生活和思想也就从此改变了。这就需要表现她为什么悲愤。而更深层次问题是:是什么导致了她喜欢的钢琴被爱她的父母卖掉?
的确,有些作家的成功是靠了新颖的题材或另类的叙述完成的。他们可以远离热闹,比如进到还没有被所谓现代文明侵蚀的荒野村庄,静静的聆听哪里的鸡鸣狗吠,寻找一份现代人已经失忆的本真的纯粹纯净。而要具备这样的功底显然不是你走到哪里就会获得的,如果你没有在这之前就有一份强大的自我净化的能力,洗掉自己内心深处的浮躁和污浊。否则,你写出的东西很可能是人云亦云。
而更多的作家却不得不在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寻找爆发点。这就又回到那句著名的老话:“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里的美也是虚拟的,关键是你是否能够意识到你发现的这种美是否够分量,是否能够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但任何事都有相对。一句经常被励志者引用的话说: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的确,文学的窗户是永远给人开启的,但也一直会有你想打开却又打不开的窗户。你永远不可能做到最好,能够做到比以前更好就不错了;你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寻找所谓更加深刻的思想,但岁月无情,你也需要把握好时间和精力的维度,你没有多少资本与生命本身叫板。
最可悲的或许是——我们在愚直的寻找和等待所谓的深刻,但我们身后却积聚起荒废的岁月之塔……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