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队伍的内部历来缺少不得批评。然而批评又分为不同的心态,恶意心态的批评多数会以极左的面目出现。判断批评的善恶以及是否极左,窃以为主要应该看其以下特征:
○批评的反应速度:善意的批评者,对内部出现的错误会深感痛心,会先做善意的沟通,摸清错误者的真实意愿,并同时开展一些劝导性质的对话。这一切不奏效时,可能会开展批评。最初的批评可能不点名,可能不公开。再不奏效才可能形成公开的点名的批评。而恶意的批评者因为心下另有盘算,一旦发现合适的“靶子”,反应迅速,会有一种“如获至宝”的亢奋反应和害怕“良好战机稍纵即逝”的警觉。
○批评的力度掌握:在反应力度上,善意批评者会体现出良好的“挽救”愿望,不希望一下子搞得太僵,会委婉在先,严厉在后。而恶意的批评者会上纲上线,无限拔高,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且拒绝一切好意的规劝。他们需要拼命地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正确”、“敏锐”和“革命化”程度高。
○批评的目标选择:善意的批评者针对来自任何层面的错误言行、苗头、倾向,都会给予关注,不希望看到错误思想漫延。而另有所图的批评者对于一般层面的内部批评不会给予很大的关注,他的目标选择唯一的标准就是影响力,只盯住那些有影响力的大人物(或组织、集团)。这就难以掩盖他取而代之的真意了。他把“革命”看做爬梯子,不希望比自己更早出现的革命者成为拦路虎,而是希望他们都变成梯子上的横梁,供自己“踩”用。
此外,极左的批评者还喜爱提出一些虚无缥缈的革命目标,而完全不顾及其在当时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有几何。因为他们觉得目标越“宏大”越有利于吸引拥趸,有利于尽快扩张自己的“势力”。
鉴别批评者意图的善恶,毛主席早有精辟的论断。他老人家将此凝练成了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即抱着团结的愿望,经过批评(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这里,团结的愿望很重要,恶意的批评者首先是缺乏了团结的愿望,他们举手投足总是迷信心术,一种打压别人、抬高自己的心术。
革命队伍的各级领导者、先行者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由于他们的功绩、能力,当然也由于他们在斗争中形成的人格魅力。魅力这东西远不是可以通过美容手术去获取的。他人的魅力也不是可以用了刀子、硫酸给予剥夺的。如果一味迷信手术,最终一定会成为孤家寡人,因为群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也因为你首先失去了人格。(20121121)
佗佗伯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