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FT中文网上,茅于轼先生发表了题为《剥削理论再质疑》的文章。文章以茅老先生的逻辑方式不仅推翻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还完全超出“质疑”地断言,资本剥削是不存在的,贫富分化的产生是竞争的结果。他在告诉穷人们:你们的贫穷,是因为你们在竞争中的无能所致,是怨不得别人(剥削)的。搞阶级斗争,清算富人吗?那不是好办法。
如果,把茅老先生的这篇文章看作是对潜在革命(“搞阶级斗争,清算富人”)力量穷人们的喊话,显然,茅老先生正是为有产者代言并试图教训对应阶级——无产者阶级们的。
一个月挣两千元的打工者,看到这篇文章时的第一感觉是一种惊讶:不同利益不仅能够导致观点的迥异和对立,甚至可以制造出谎言和忽悠。
出于捍卫自己利益的本能,哪怕是对着研究经济的学者茅老先生,也要亮出自己的嗓子批驳一番,好在,打工者也握有现成的理论,并且相信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是茅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所无法企及的。下面的内容,原本是写在FT中文网茅老先生文章后的评论栏里的(评论未能发出),所以每段都是先引用茅老先生文章观点,然后予以批驳——
1. “工资高于劳动贡献,资方将遭遇亏损”,“按照这个理论,资方永远是赚钱的,永远不会亏损”
企业亏损、资方赚钱与否,并不单是劳动力价格是否高于劳动贡献来决定。这是因为:一是劳动力只是生产要素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技术、资金等无疑作为要素参与生产,技术不能适时更新,资金供应短缺都会导致经营出问题;二是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能力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优劣变化都会影响企业成败。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工资高于劳动贡献时,企业利润一定会降低,高出的部分将会挤占其他生产要素对生产效益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劳动力之外的其他生产力要素,其价值都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构成的,亦即是劳动的积累。换句话说,当一台先进设备完成折旧更新残值归于零和资金偿付利息(不探讨利息中有无剥削)后的企业盈余,只能是劳动力的贡献。一个经营正常的企业,如果产生了利润,那不是别的,只能是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工资)之间的差——即:剩余价值=剥削。
茅老先生根据剩余价值理论,推导出存在剥削情况下资方永远赚钱,只要有亏损就不存在剥削的逻辑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恶意歪曲。
2.“现在既然工资不是任何一方可以控制的。谁剥削谁的提法就不能成立。…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资方。资方对购买的劳动力的估价必须高于出售方的估价,否则他不可能请到合适的工人。…最后的价格只能是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的比较,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剥削的形成和工资由谁来控制没有关联。按照茅老先生的理论,当供需双方达成价格共识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对方所出的价格低于自己的估价,这就说明他们各自遵循的标准不是同一的。
诚然,需求方考虑的是劳动者是否能够并且给他创造多少工资以外的利润;劳动者考虑的是自己的贡献所得能够换来怎样的生活质量,同时,必需要对自己的技能、处境以及对周边环境做出判断。换句话说,资方的价格底线是剩余价值的多寡,劳动者的价格底线是生存之必需。所以同等技能的劳动在不同的境遇和不同人身上体现的价格可能千差万别(这一点无须举例)。
基于各自不同的价格底线形成的价格共识,注定不可能是公平的,更不可能是等价交换。无论劳动力供需和价格波动如何,其前提必须是劳动者提供剩余价值,否则,劳动者享有的福利之外形成的财富的生成和积累,变成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说句不大尊重的话,茅老先生们摇唇鼓舌、舞文弄笔换来的优越生活,难道不是劳动者提供的剩余价值?劳动者可以也应该为给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者支付相应报酬,但我相信,为出于一部分人利益考量写出这等文章的茅老先生的养尊处优买单,绝无可能是出自劳动意愿的社会再分配方式!
3. “为了使劳动者获得一个平等的讨价还价的地位,大多数国家都允许工人们组织工会,形成集体力量。曾经一度发生过工会力量十分强大,使资方处于被动地位。结果工资水平高于均衡状态,既伤害了资方,也不利于劳方。”
看来茅老先生在这里至少承认了一点:大多数国家在没有工会的情况下劳动者是没有平等讨价还价地位的。这里所说的平等地位,可是茅老先生的“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的比较啊”!如果,“最后的价格只能是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的比较”,不是劳资任何一方控制并拥有更多话语权,何必“允许工人们组织工会”的多此一举?又怎会出现“工资水平高于均衡状态”的情况?所谓的“均衡状态”,茅老先生想必心知肚明,指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动摇的资本盈利法则,是劳动者为资本提供剩余价值为前提的。
4. “最近欧盟的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政治家为了争选票承诺了太高的社会福利,造成政府巨额赤字。…虽然他们的问题和剥削理论关系不大,但是本质上都是百姓对福利过高的要求,超出了他们自己生产财富的能力。如果工资和福利能够按市场供需平衡的原则来决定,这些问题都不会发生。”
这里茅老先生有意忽略和混淆了国家机器运转和资本运营的区别,假设一国存在国家剥削,那么这种剥削和资本剥削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果说,资本剥削的是劳动者,则国家剥削的是所有的纳税者,即包括了企业和资本家。诚如茅老先生所说,欧盟国家的经济危机是太高的福利制度导致,但也不能就此得出劳动者享有的福利超出了他们自己生产财富的能力,因为劳动者享福利和国家财政捉襟见肘之间,还有各公司财团富豪们手里握有的大量财富,这些财富平摊到劳动者之前,怎能说劳动者享有超出创造财富能力的福利呢?
当然,如果在茅老先生看来,这些财富不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积累,是天上掉下来的,或者如下文所说的竞争所致(竞争的的产物),实在无话可说了。
5. “贫富分化不是因为剥削而产生,是因为竞争而产生。”
不错,无论资本家或者企业,因为他们置身在市场中,竞争是一种生存方式。竞争带来的管理优化和技术更新使优胜者可以获取更多财富。现实中,大家知道竞争的内容不仅是管理和技术,任何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里,竞争都少不了凭藉人脉资源和公关的巧取豪夺。在此,管理优化也好,技术更新也好,巧取豪夺也好,实际上,无关乎竞争的定义和内涵,竞争的本质只能是剥削的优化。
尽管茅老先生并未详细论证竞争如何产生贫富分化,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否认,贫富分化是一部分人的财富转移到另一部分人且通常又是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转移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权贵手中的结果(相信茅老先生不会愚蠢到认为竞争优胜者手里的财富,不是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而是用竞争者用竞争直接生产或制造的吧?)。那么,对于这种财富输送过程说成是竞争还是剥削,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度条件下,这一切都是合法的。所谓的竞争,不过是掩饰剥削本质以后借用的一个名词而已。
如果茅老先生所说的竞争,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的优胜略汰、适者生存的法则,资本剥削自然是肌肉和刀枪剑戟格斗之外文明社会最好的掠夺方式。人类早期部族战争中,俘虏们沦为奴隶,为奴隶主生产财富以换取生命的苟延,理所当然也是竞争的结果,只是方式较为野蛮而已。
6.“比较理性的方法是政府征收累进所得税,民间兴办扶贫事业。这条路比起靠剥削理论,搞阶级斗争,清算富人,要和平得多。”
理性方法固然是好的。当茅老先生为资本无剥削,只是竞争产生贫富差距的太平世界作了最充分论证之后,先请不要提及那些站不住脚的阶级斗争、清算富人等等扎眼的词儿,最好先问问当今的几十几百亿的富豪们,他们愿意理性吗?况且,阶级斗争和清算富人并不是说来就来的。革命从来不是不管什么时候,几个极端分子振臂一呼,天下群氓们不知死活地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奋勇向前来个天翻地覆慨尔康的。
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作为利益争端的解决方式是极端的,但同时又是最后的斗争,就像国际歌所唱的那样。革命——阶级斗争和清算富人的原罪,永远是被压迫被剥削者保留的的神圣权力,一旦选择,那将只能是被迫的。核武器在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威慑力量存在,革命也是,但无产者们是不会放弃这一权利的。
正因为革命的这种威慑力量,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像茅老先生说的那样,“允许工人组织工会,形成集体力量”,并且有时不得不“承诺了太高的社会福利”。如果说,西方老牌资本主义没有走向列宁语言的灭亡之路,二战后迄今反而繁荣鼎盛起来,那正是革命的威慑力两制衡的结果。
当茅老先生试图颠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试图宣扬资本无剥削论的时候,是否先看一看在国家剥削(高税赋、货币通胀、特权阶级、三公消费、世上最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贪污腐化等等)和资本剥削双重剥削之下的当今劳动者们一下?三十多年了,期间我们亲眼目睹我们创造的财富是如何被茅老先生所说的“竞争”划归到极少数人名下的,我们忍受每天加班加点的十多个小时辛酸劳动,忍受永远跟不上GDP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永远跟不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收入的低工资;我们忍受棚户区,忍受环境脏乱差;我们忍受最廉价食物,忍受最廉价交通工具;我们忍受亲人分离,忍受没有休闲生活……同时,我们和其他阶层一样也忍受着宪政被拒绝、民主被拒绝,实际上我们正在忍受着早已突破基尼基数警戒线的贫富差距!试问,我们的忍耐和温顺还不够吗?
当茅老先生规劝别人理性的时候是否自己先理性的思考一下,当今天下如果真的有穷人搞阶级斗争和清算富人的危机存在,是应该先告诉穷人们:你们的贫穷是因为你们在竞争中的无能而不是阶级剥削造成,还是应该警告资本利益集团不要过于贪得无厌?是用无剥削论安抚麻痹劳动者,还是给剥削者施加应有的压力重新分割奶酪蛋糕,为公平添加筹码?
茅于轼先生《剥削理论再质疑》的链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