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领导小组设置随意,数量庞杂。2012年,湖南省石门县所街乡一次性成立38个工作领导小组。网友发现,2009年,浙江省岱山县一位县委副书记被安排担任近40个领导小组的组长。陕西省某市曾于2006年成立“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现代快报》7月23日)
自中央到地方乡镇,常设立领导小组这样临时机构,本是出于解决一些超部门、跨区域性问题的需要。不可否认,这类机构在解决不少涵盖面比较广的社会问题上确实发挥了一些效用,也集中调动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但现在很多地方把领导小组作为应急的万能钥匙,遇事必成立领导小组,开个会也要设立领导小组。如今作为议事机构的领导小组已成泛滥趋势,值得关注。
近年来领导小组扎堆,早已成为各地公共行政管理上的一大头疼事。由于设立随意性较大,每开展一项工作都要成立一个相应领导小组,日积月累,领导小组只见成立,不见撤消,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据报道,数年前,某省一副省长曾要求辞掉其兼任的200多个“组长”职务,一心一意干好“副省长”一个角色。这也许只是个孤例,但一般而言,领导成员兼任数十个领导小组的组长或副组长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兼任组长或副组长太多,一是分散干部精力;其次,由于领导小组机构往往与职能部门重叠交叉,表面上看似加强了领导力量,无形中却又增加了办事环节和难度。一些地方政府在设立“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等稀奇古怪的领导小组时,凭着一纸通知便敢“号令四方”。从各种新闻报道来看,这种现象已积重难返。
纵观全国,滥设“领导小组”,根源在于跟风和盲从,当成一把应急的万能钥匙。作为最高行政部门的国务院,10年前的“领导小组”数目曾达85个,经过大的调整后,目前仅有30多个。地方事务再怎么复杂,复杂得过国务院么?一个小乡镇,一次性便成立38个工作领导小组,数量远超出国务院,让人不免怀疑地方主政者执政的理念与诚意。其实地方政府随意设置“领导小组”,自有他们的考虑。一者为了体现地方主政者对某某工作的“高度重视”,上面有下面也要有,这是一种“与时俱进”;二者体现了地方主政者工作的“创新”,人无我有,这是一种“开拓进取”。于是众多“领导小组”成为“摆设”,一无是处,看似对工作很重视,,但实际上徒有其表。
笔至文末,根治“领导小组泛滥”的乱像已势在必行,因为领导小组不是万能钥匙。若长此以往,不可避免的对政府形象带来不必要负面影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