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一九三二
——吹毛求疵评《寻路》 (之六)
《寻路》一九三二,竟然只有一集,1932年初打赣州(一月至三月)、打漳州、然后直接到了宁都会议结束。为什么这样急切草草收场,如果以凤头、猪腹、豹尾的结构来看,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在此作为大结局。这样的结局无疑是个兔子尾巴。窃以为中国共产党“寻路‘的历程来看,至少应该在遵义会议之后,完成了四渡赤水之战,才算真正找到了正确的路。因此从《寻路》这个标题来看,红军到宁都会议结束时,显然还只是一个断头路。
《寻路》为什么选择宁都会议这个时段结束不得而知,窃以为这不是一个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结局,因为红军还在“寻路”当中。或者说这个电视剧的名称它不该叫《寻路》。从《红色摇蓝》编剧的角度看来,其实红军还处在“摇蓝”之中。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之后都还在“寻路”。用一集来交待一九三二年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我认为在结尾部分存在如下下一些问题:
一、一九三二年的宁都会议之前和之后都有一些重大事件值得重点交待。在一九三二年中的大战役有:商潢战役(32年1月13日,红四方面军)、赣州战役、漳州战役、苏家埠战役(1932年3月下旬,红军第四方面军)、潢光战役(1932年6月,红军第四方面军)、南雄水口战役、乐安宜黄战役(1932年8月28日)、金溪资溪战役(1932年11月16日)是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被撤职后的第一战。红军拟集中主力寻战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企图“先发制人”,根本打破敌人的“围剿”,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而消耗和疲惫了自己,失去了反“围剿”准备的宝贵时间。《寻路》在这一年中,只用一集选择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两场战役及宁都会议进行演绎。由于时长关系显然捉襟见肘。 但是基本上说明了两个观点:
一是左倾路线硬打赣州并没有取得胜利。《寻路》在1932年初,以王明为首的“左倾路线”占据统治地位,发布“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批判“游击主义”。多次命令红军进攻赣州城,再夺取吉安、南昌、九江等城。赣州是当时赣南的经济中心,人口约4万人。然而红军内部存有不同意见,其中毛泽东认为红军装备差,不宜进攻赣州,朱德也不赞同发动此次战役。周恩来抵达苏区后,听了毛泽东等的意见后,也认为时机不成熟,向中共临时中央提出不打的建议。但远在上海的博古既不懂军事,也不了解实际情况,仍坚持红一方面军进攻赣州。实践证明毛泽东的看法是正确的。3月8日,中革军委意识到了攻克赣州已成为不可能,下令撤围赣州。至此,历时33天的赣州战役以红军惨败结束。
二是毛泽东提出红军东路军应“直下漳(州)泉(州)”的建议是对的。毛泽东攻克漳州的事实粉碎了事前人们说毛泽东“只会关门打狗,不会攻城。”的说法。大长了红军的志气。这两次战役有许多经验和教训,但这两次战役放在一集中表现,显然不可能叙述清楚。
不过最近重新调出《红色摇蓝》来看,从《红》剧22集起到29集对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叙述得比较详细,确实比《寻路》写得好多了,《寻路》要想超过或不太容易,不似1928至1930年有一些新内容。其实就一般而言,《寻路》到此为止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下面部分王朝柱先生以前的《长征》完全可以接上了。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长征》写得太粗。
二、游行反对内战是反谁?剧中没有交待清楚,会使观众感到不解。1932年1月28日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复出,剧中出现"蒋宋秀恩爱"庆祝二次复出的时候,背景中有游行并呼口号“反对内战,一致抗日!”。有人提出,这时,第三次反“围剿”在“九一八”事变前已经结束,1932年初正是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陈昌浩发起商潢战役,中央红军打赣州的时候,游行反对内战是反谁呢?这几秒钟的画面是什么意思?是表示蒋介石反对王明?还是全国人民反蒋?编者要传达的是什么意思?许多观众感到不解认为不对,这里主要是背景没有交待清楚。一九三二年蒋介石没有“围剿”红军吗?在《寻路》以及与其他剧目一样,由于没有涉及红四方面军,所以给人的映象是“九一八“以后蒋介石便没有围剿红军了。甚至有观众认为,“九一八”后共产党不但不抗日还打内战。窃以为,所谓“史诗性的剧作”,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给观众一个交待,以正视听。
一是国民党从来没有停止剿共。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下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共三万人,徐向前任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而此时蒋介石开始组织针对鄂豫皖苏区红军的第三次“围剿”战争,并派十五个师围攻鄂豫皖苏区红军。徐向前首先组织黄安战役,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围困第69师驻扎的黄安,并成功围攻第33师全部及31师一部,之后攻下黄安,歼灭俘获一万五千余人,活捉69师师长赵冠英。1932年初,徐组织商城潢川战役,重创汤恩伯的国军第2师,并攻占商城。3月指挥苏家埠战役,继续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全歼国民党第7、46、55师,歼灭3万余人,活捉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6月,第四方面军发动潢川光山战役,击溃张钫的第二十路军,歼灭近万余人,红四方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完全可以证明“九一八”以后蒋介石虽然下野,但围剿红军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没有主动组织围剿在江西的中央红军罢了。因此,停止内战的口号“可以有”。
二是共产党最早表态坚决反对日本侵略中国。1931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北三省事件宣告》、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州事变的决议》、1932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布《对日战争宣言》。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华北的侵略,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7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皖、赣边出动,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以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同时制作《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中国能不能抗日?》及《拥护红军北上抗日运动口号》等宣传材料。共160万份,供红7军团北上沿途宣传和散发。
三、 作为“史诗性”的电视剧,重要的战役“水口圩之战”不应忽略。这个战役一向被认为是毛泽东一生指挥失误之战,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曾经作为教训提到过,这次战斗与1931年的应该是一个重大事件:
1932年6月,中央军委命令红一、五军团回师赣粤边,准备痛击粤军。由朱德任总司令,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随一军团行动。1932年7月8至10日3天2夜,双方伤亡惨重,作战双方出动兵力共3万多人。其中红军方面有五军团的十三军、三军,一军团的十五军、十二军及江西独立师第三师、第六师及三军团的第七军,共1.8万红军与敌军1.5万多人,形成这场恶战,双方损失很大。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到:“1932年7月广东南雄县水口圩地区打陈济棠的作战吃了兵力不集中的亏。如像水口圩一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算作大胜仗(击溃陈济棠10个团),然而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水口圩战役”与一九三一年“高兴圩战役”被当今学者归为毛泽东一生指挥(150多次战役、战斗)失误的“四次败仗”之中(另两次是指遵议会议后的土城之战和鲁班场之战。)两场战役。我们认真分析可以看出,所谓毛泽东一生指挥“失误”的这些战斗,其实在一般意义上讲不能算失败。如果我们能证明那两场战役也不是指挥失误的败仗的话,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毛泽东思想是真正意义上“战无不胜”的(请看《续〈寻路〉一九三五》。
四、宁都会议为什么解除毛泽东军权原因没有讲清。《寻路》跳开水口圩战役,直接写到了宁都会议,在一集中交待这么多内容,不管怎么讲都会认为收尾 太急了。而且宁都会议的时间已经是1932年10月3日了,并且宁都会议为什么要解除毛泽东的军权也没有说清楚。其实有些情况改用文字说明就很容易说 清楚。
五、需要叙述的一九三二年的重大事件。1月2日,日军攻占锦州,中国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1月12日,日军在青岛登陆。
1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
1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
3月3日,第十九路军撤退,淞沪战事结束。
3月,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来华。
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表直接对日作战宣言。
5月 5日 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21日 蒋介石就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6月9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为基本国策。
6月16日,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须安内”的发动方针,亲任“剿共总司令”,纠集63万兵力,开始对各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军事“围剿”。 湘鄂赣苏区是他们重点剿区之一。
结尾的话
中国共产党《寻路》一九三三年的情况,在《红色摇蓝》的22集到29集表现比较充分,或许是《寻路》不想重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寻路》一九三四正是《长征》开始的时间。故这两年的“寻路”或许“可以没有”。
但是窃以为《红色摇蓝》拍得较深刻,但不知为什么只到长征开始便结束了,而《长征》虽然从第五次反“围剿”的1934年开始,但由于《长征》描写的内容过多,线条比较粗,主要存在如下下问题:
一是红军在贵州写得过简。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最重要的是1935年,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时间是4个半月左右,是长征的重要部分,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了如此众多的重要会议,作出了许多重要决议如 “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 扎西会议” 还有“四渡赤水”、“土城战役”、“鲁班场战役”、“娄山关战役”《长征》则写得比较简略。至今红军在贵州的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似乎还是党史中的研究空白。在影视作品上,虽然过去拍过“四渡赤水”、“强渡乌江”但囿于当时对资料的掌握及拍摄手法,都拍得比较粗糙。
二是二局在贵州的重大作用没有体现。由于过去指挥作战都是用电话,但到了贵州后,指挥不方便,主要是用电台,而蒋的中央军和地方军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因此,电台联系成了唯一手段。毛泽东曾说过,二局是黑夜走路的灯笼,我们是打着这个灯笼长征的,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如果没有二局,长征是否能顺利到达陕北都很难说。其实最关键的是在贵州时情况比较严峻。而在《长征》中对二局的评价,只有朱德说了一段话。
既然《寻路》解密描写了钱壮飞的历史作用之后,没有理由不描写曾希圣、钱壮飞在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及遵义会议前后的重大作用。没有理由不描写在中国共产党“寻路”过程中“黑夜走路的灯笼”。同时对红军有重大贡献的钱壮飞同志遇飞机轰炸,牺牲于南渡乌江后的贵州息烽九庄,也应该作历史交待。窃以为这种实事求是的描述并不会有损以毛泽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象。
四是忽略了贵州地下党在四渡赤水中的作用。当时由于土城战役在破获敌电台密码上出现问题和困难(将4个旅错译为四个团),潘汉年到贵阳找到贵州地下党领导人,希望想法获取黔军秘码。贵州地下党领导人林青、秦天真、缪正元等人,即时通过在国民党军103师少将参谋长黄大陆智取国民党、黔军密电码(秘密 通讯代码)、作战地图、航空标识等,及时送交党中央。当时没有这些密码及时破译敌电,要冲破敌人的40万正规军的围追阻截是很难办到的。
五是对土城战役和鲁班场之战缺乏深入研究。长期以来,对于土城战役的研究大多迷信专家的结论(如元江之流),没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许多研究者甚至没有见过二局破获的国民党军队围追红军,在贵州期间的电报(302封)或许也没有看过红军当时内部电令和电报,许多结论都出于猜测,或是不是很真实的回忆录,甚至是文学作品。“土城战役”是“投石问路”的一招。主动打击尾随之敌,使川军知道红军的战斗力,使蒋介石“口袋”提前暴光,避免了重蹈石达开“四渡赤水”的覆辙。
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上说,我们往往没有注意研究过石达开的“四渡赤水”。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可能不知道那一个“四渡赤水”的历史故事(蒋介石想重现历史,舍不得放弃他的“卧槽马” 40万大军全部放在黔北,毛泽东则是运用历史教训进行“声北图南”,这就是为什么红军在‘三渡赤水’时要大张旗鼓地宣扬打过长江去的原因)。如果知道这些历史我们完全明白 “鲁班场之战”是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六是对遵义会议内容缺乏研究。遵义会议开了三个晚上,讲了些什么?一般而论,说是由于会议记录的缺失,内容不详,只有陈云在苏联的汇报提纲,和张闻天的报告和会议大概程序。其实这么重要的会议,这么重要的历史文献怎么能够缺失???只是我们在研究有时候没有留心罢了。我认为会议内容应该如此,第一天晚上主要是围绕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提出批评,第二天晚上主要是对过去反“围剿”的经验进行总结,第三晚上的内容主要对中国革命战争前景和战略方针提出设想(具体请参见陈云有关论述)。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会上有一段三百多字的发言,这一段充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论段,正是英国将军苦苦寻求的“打开世界战争宝库的金钥匙”,也是他指挥中国革命战争从未失败过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获得中央领导集体的认可不是,什么“担架上的阴谋”,而是在会议上他手里拿的那份发言提纲。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寻路”过程,应该说在1935年的“寻路”贵州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此我认为这一段历史《寻路》应该有。
东方春晓
2013年7月29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