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给学生人看做的路
记教育家魏莲一
景 山
2013年6月12日原北京铁二中校长兼语文老师魏莲一,走完了她93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18日上午九时半,与魏莲一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举行。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多为白发苍苍者,年龄段跨度则有30年之距。他们是逝者在不同时期的学生。告别厅前,大家深情缅怀魏莲一从五十年代初期做北京铁路实验小学校长(兼老师)开始,继而担任北京铁二中校长(兼老师),最后任职铁道部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兼老师)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涯,感佩之情,溢于言表。笔者有幸就学于魏校长亲自执教的北京铁二中初中四班,我仍健在的己经95和94岁的父亲母亲,则曾就读于魏校长执教的铁路老年大学20年,魏校长是我们家两代人(也是铁路系统很多人家两代人)的老师。魏校长文学知识之渊博,教学方法之精湛,已得众多学生的赞誉文章。我要讲的是魏校长的为人师表,她老人家的高风亮节,对当今社会风气之净化,必定是一副良药。
我是1963年9月由北京铁五小考入北京铁二中的。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就告诉我们,“魏校长将亲自担任我们四班的语文课老师,并会连续任教三年,直到你们初中毕业。”此后,我逐步了解到,魏莲一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是铁二中1955年建校后的第一任校长。她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只用了七八年时间,就使铁二中从一个新建普通中学进入了北京市重点中学的行列。中学录取分数线和大学升学率均达到较高水平。铁二中是北京铁路局和铁道部直接投资的重点中学,其校舍和教学设备在北京也是一流的。我们上学时,生物、物理、化学实验课都可以达到一人一台设备,学校图书馆也具备相当规模,令周围学校的同学羡慕不已。特别是铁二中的生源主要来自铁路系统职工子弟,比较纯正划一,它形成的“刻苦学习、勤劳朴素、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的校风,以及建校晚、进步快、有特色(设师范班)等特点,使铁二中成为当时北京市众多中学中的一个亮点。而这一切都是与魏校长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魏莲一身为一校之长,为了取得第一手教学经验,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一直兼任语文课教学,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由于教学得法,效果突出,被誉为北京市和铁路系统中学语文教学权威。每堂课都会有校、内外老师听课、观摩。我见到的魏校长个子不高,身材有些发福;圆润而丰满的脸上,一双智慧的眼睛似乎总在思考问题;双唇薄翕,嘴角微翘,自信豁达。魏校长讲课的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比如她介绍作家老舍时只有一句话,“他是一位北京话运用得非常好的作家。”又比如解释臃肿一词时也很简单,“像我这个样子,就有点臃肿。”她对于古典诗词造诣颇深,要求我们课外多背一点唐诗和宋词,说这样可以陶冶人们的文学素养。为此魏校长每周都用毛笔写一首唐诗或宋词挂在墙上,供同学们背诵、欣赏。除语文课代表外,魏校长和班里同学交往并不多,和我则根本没有对过一句话。有时早晨迎面碰到,我问候一句,“魏校长好!”她也只是微微一笑作答,目不旁视地走过去了。我在想,别说她会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就连我是否是她教的学生,也未必清楚。她毕竟是一校之长啊!但事隔不久发生的一件事,真令我汗颜。那是初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初夏,为写一篇观后感类的作文,魏校长亲自带领我们班的同学,步行几站路去参观位于阜城门内的《鲁迅纪念馆》。看着大我们30多岁的老校长,迈着并不轻松的步子走在我们班队伍前面的样子,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做“身体力行”。
参观中,我对鲁迅故居中那棵大枣树发生了兴趣,它虽然占地局促,但着力奋发,枝干似铁骨,铮铮怒指;枝叶似伞屏,庇荫庭院。酷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性格。于是我就以这棵树为切入点,写了一篇《访鲁迅故居》的短文。一周后的作文课上,魏校长指着讲台上的一摞作文本说,“这次作文不理想,只有一篇还不错。”接着她打开一个作文本念了起来。我一听,这不是我的那篇文章吗?久未受表扬的我,实在有些忐忑不安。魏校长读得不紧不徐,语气充沛,给我那篇拙文增色不少。想到我作文本上那潦草的笔迹,真有点对不起校长的感觉。更令我吃惊的是,下课后拿到作文本一看,魏校长竟在作文后面批了长长的一段话,“你的入学成绩不高,但一入学我就感到你的水平不低。我注意了你其他科的成绩,也是时好时坏。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解。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这就是你不用功。希望你能用功学习,争取更好的稳定成绩。此篇作文,主题突出,感情充实,文字通顺,但书法潦草。”这就是那位看起来并不认识我的校长的批语。我猜想,她一定对我们班每一位同学的情况都了若指掌。从她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做敬业。
可惜的是,不久以后,魏校长已无暇再为我们上语文课了。此时魏校长的一篇关于“教学改革”的报告,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和批示。毛泽东的批示是,“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这是毛泽东解放后对全国中学教育问题的唯一批示,在社会上自然引起巨大反响。魏校长无力再顾及我们班的语文课,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安排下,她一门心思扑在了贯彻毛主席批示精神,推进中学教育体制改革上面去了。
1966年6月初文革开始时,魏校长正参加四清,并不在校,但仍被列为批判的重点对象。我们是魏校长直接教过的学生,本来对魏校长是很敬重的,但一看大字报(主要来自教员和高中学生)的揭发,顿时感到魏校长问题严重:其中最主要是走“白专”道路和写“黑诗”的问题,再加上魏校长的丈夫是北京市政府的副秘书长,魏校长的姐夫杨述曾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长,说明魏校长同北京“黑”市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其黑帮身份就这样被铁定无疑了。6月下旬的一天,有人通知魏莲一今日返校,让学生们做好大批判的准备。我和一些同班同学怀着一颗复杂不安的心,到学校广场等着看过去威信很高的魏校长,如何面对一夜骤变的学校形势。当魏校长进入学校时,一些学生已经从校门口到主楼间围成一条通道,“打倒”和“老实交代”的口号声乱哄哄喊成一片,魏校长则显得很坦然,她快步顺通道走向主楼。这时恶作剧发生了,一个学生将一顶用旧报纸糊的高帽子硬扣在魏校长的头上,另一个学生则将一盆凉水泼在了魏校长的身上,当时还未满16岁的我,尽管也认为魏莲一有问题,但对这种侮辱人格的做法本能地非常反感,只有默默离去。事后听工作组某成员介绍情况说,魏莲一虽然受到冲击,但拒不承认自己是黑帮,并称自己虽没有去过延安,但熟知延安整风情况,对群众运动的过激行为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只是对工作组未能保护像她这样的毛主席批示过的校长,感到很不理解。听了这些话后,我突然感到,魏校长不管问题有多么严重,但就凭在被带了高帽子和被泼了凉水后,仍能坦然面对、冷静分析这一点,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是低了,而是高了。她在用行动教育学生,如何面对逆境。
魏莲一在文革后的1988年著文写道,“文革中由于我是重点中学的校长,理所当然地挨斗。只闹得家破人亡(丈夫和独女均在文革期间去世)。在厄运面前,我不颓丧消极,更不怨天尤人,我还在生存,这就是最美好的现实。”
魏校长1984年接手创办铁道部老年大学。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老年大学第一期的学员,因此也成了魏校长的学生。我父亲是红军时期(1936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第一天上老年大学,我提前一个小时到校,正赶上魏莲一和另外两位同志在搬桌子、擦板凳布置教室,一问才知道,教室是临时借用的。这使我一下子想起了1940年在太行山抗大时,学员们席地而坐、膝盖当桌、自力更生、奋发学习的场景,对魏莲一顿生敬意。于是我这个“老抗大”二话没说,就同魏校长他们一起干起来,直到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魏校长回忆说,“在老年大学讲课,逼着我重新学习。老干部可不是中学生,他们知道的历史掌故很丰富。要使他们听得满意,就得多使劲。我上午在老年大学办公,回家就钻在书堆里,典籍浩如烟海,我在其中游泳。现在谁要考考我《史记》,哈!不是吹牛,反正差不离!”
我父亲就是在以魏莲一为首的老师们的辅导下,在老年大学一学就是20年,成为我们家族中学历最长的人。期间与魏校长结下了深厚情谊。老年大学也由最初的20几位学员发展到450多人。并开有文学、历史、书法、诗词、绘画、易经、园艺、保健等十几门课程,成为北京众多老年大学中的佼佼者和国际老年事业交流活动的参观点之一,其中魏校长的贡献,得到学员们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2004年老年大学成立20周年,在魏校长的策划下,不少老年大学的学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汇集成册,刊印交流。我父亲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成果,出了一本小册子。其中选登了他在老年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学海本无涯,何虑近黄昏》。该文详细叙述了他通过在老年大学学习,提高了写作水平和文化、思想修养,完成的几件事:一是与老战友一起完成了80多万字的《山西新军(决死队)三纵队军史、党史》;二是撰写了个人《回忆录》;三是学写一些诗词和书法,畅舒革命情怀;四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实现了捐赠家乡教育事业的夙愿;五是学习保健知识,登上健康快车。父亲总结说,“老年大学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这一切多亏了魏校长的鼓励和帮助!”魏莲一则为我父亲的小册子做了序,她写道,“贾老是我校荣誉学员,入党最早,学习勤奋,风雨无阻,不耻下问,深得师友们的敬重。革命的道路本来就不平坦,而贾老遇到的坎坷更多,但他泰然处之,显示了一个老党员的宽阔胸襟。他过着朴素的生活,却把节省下来的钱捐助家乡希望小学。我相信看到他质朴无华的叙述,人们会受到很大启发、得到很多教益的。谨写诗一首,歌颂贾老的作品。
掩卷难禁泪珠随,
毁家纾难是吾师。
间关浴血青纱帐,
鸳谱空填思妇悲。
三度沉冤三下放,
几番平反几濒危。
深知战果来不易,
坦荡无私更有谁。”
父亲的老年大学同学韩力,是抗战后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离休前曾任中央港澳工委文体部长,是参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回归谈判和北京亚运会组办及申奥事务的知名人士。慕名进入铁路老年大学后,深得魏莲一传教,成为诗词、书法俱佳的模范学员。2004年,韩力出版了《桑榆吟草》两本诗集,其中一首七律《尊师魏莲一》,对魏校长在老年大学的孜孜耕耘,做了真情颂扬。
“行美奇才冠群英,
育人治校献生平。
杏坛妙语连连叙,
作业精批字字情。
岁月翱翔伤文革,
暮年奋力锦田耕。
银丝缕缕心神健,
更有宏图新里程。”
韩力不仅佩服魏莲一的博学多才和诲人不倦,更赞赏她的人品。韩力把魏校长的新诗《五乐堂新名十乐家》附录入他的诗集:
“魏夫子曰:人家清爽安静,我家杂乱无章。不以为苦,乐此不疲。新春试笔,定名《十乐家》。
一乐,小招待所。国内外亲友来京,车站迎送,扫榻接待。
二乐,小饭店。饭菜粗糙,欢迎来此聚会。
三乐,小仓库。代买东西,代保管新旧物件,房屋狭窄,满满当当。
四乐,小银行,美金、欧元、人民币,暂存待取,一一记账,进银行。
五乐,小邮电局。为国内外亲友同学,传递信息,寄书报、药品、衣物,联系八方。
六乐,动植物旅馆。小兔、小猫、小鸡、小狗以至幼苗、盆花,都代为寄存,照管。
七乐,补习学校。能教生物、语文,义务补课,供应午饭。
八乐,小照相馆。免费拍照,代垫胶卷、寄费。
九乐,小出版社。包办打字、编辑、发行、财务,自己跑邮局。
十乐,爱心活动。希望工程、环保绿化、社区赞助、陪护病人。年老力微,集腋成裘。
十乐的回报是:全家和睦,笑口常开。心情舒畅,少生疾病,更不会老年痴呆。”
韩力读了魏校长的《十乐家》后写道,“一位饱经风霜、年逾八旬、体弱力微的耄耋长者,在完成繁重老年大学教学任务的同时,默默实践《十乐之家》,我对如此精神境界敬佩不已,特赋诗一首:《喜读“十乐家”致感》
开笔新春十乐家,
家家怒放爱心家。
诸亲友好欣聚会,
桃李门墙遍海涯。
昔日寒霜风烈尽,
今朝美誉夕阳霞。
乐哀相传非天命,
不坠青云众口嘉。”
2010年是魏校长90华诞,我们这些魏校长教过的同班同学,也都到了60岁的退休年龄,大家商定要为魏校长举办一次生日宴会。5月3日中午,我们30多位同学与魏校长、方校长齐聚礼士路烤肉宛饭庄,共同庆贺魏校长90华诞,以及她的学生们步入耳顺之年。席间不少同学拿出自己的书、画作品向老师汇报,魏校长也讲了话。还是像当年给我们上课一样,她思路清晰,言辞简练,充满了几十年离别后历尽沧桑的真情实感:魏校长首先感谢同学们为她祝寿,同时希望大家步入晚年后注意锻炼身体,力所能及地做一点公益事业;魏校长语重心长地表示,每个同学走过的道路和成就是不同的,但都是经过努力奋斗得来的。因此,在她眼里都是成功的;最后,魏校长兴奋地举例说明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希望同学们把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脉搏,体验现代化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新生活,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同学们以热烈掌声回应。我在想,这可能是老校长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聚会后,我受全班同学的委托,请老年大学的韩力老先生,共同为魏校长送上一副祝寿条幅。上款是:贺当代教育家魏校长莲一老师九十华诞。正款是“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九个大字。落款是:北京铁二中1966届初三、四班全体同学敬颂;中国铁路老年大学诗词班学员韩力敬书。
当我们带着条幅看望魏校长时,魏校长显得格外高兴。她让家人把条幅挂在吴邦国及夫人送给他的条幅旁边。在闲聊中,魏校长谈到她的家乡湖北省建始县为其姐姐韦君宜(魏蓁一)建立纪念馆的事,我插了一句话说,“您一生的成就和贡献,不逊于您的姐姐。”而魏校长的回答竟让我不知所措,她很平静地说,“我就是个碎催”。“碎催”是北京土话“打杂”的意思,这就是魏莲一的自我评价,真让我们这些当学生的无地自容。联想到魏校长多次写信,称小她一代的铁二中学生为“学弟”,她是在给我们做一个榜样,如何谦虚做人。
魏校长走了,她用一生走给她的学生们看了做人的路。今天,在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奋斗进程中,我们是多么需要魏莲一精神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