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业 篇(中)
引言:俗话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主席领导新中国工业革命之前,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前辈们”——英国,西欧和战后日本工业革命的道路,向他们取取经,吸取他们宝贵的经验对于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一.英国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背景: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2.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英国工业革命概述: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一场影响深远的经济大革命把世界带入了工业时代,这场大变革就是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简单地说,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制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变革。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然后在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扩散开来。英国工业革命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棉纺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冶金革命;炼钢革命;运河革命;轮船革命;公路革命;铁路革命和机床革命!(九大革命)
3.棉纺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的机器发明与使用开始的。纺纱织布在英国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最初,它是一种农村家庭手工业,一般是女人纺线、男人织布,在自己的茅屋里操作,一次纺一根纱。织布的方法也很原始,织布用的梭子要用手从一端掷到另一端,织出的布幅面窄、质量不高。
a.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
b.1764年-1767年,木匠詹姆斯·哈格里夫斯⑴ 发明多轴纺纱机,用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纱机。珍妮机最初可纺8根纱线,后来,经过改进,每次能纺出80根,甚至更多的纱线,大大提高了功效。
c.1769年,木匠海斯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后来,理发师阿克莱特⑵ 仿制了海斯的水力纺纱机并获得为期14年的专利,用水轮机推动,这种机器纺出的纱线坚韧而结实,克服了珍妮机的缺点。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纺厂。
d.1771年,阿克莱特与人合作,在德比郡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国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后来,他又陆续投资开办新厂,到1792年去世之前,共拥有6家工厂。人们从阿克莱特那儿学到了成功办厂的有益经验。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纺纱厂在英格兰西北部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工厂制度的诞生,吹响了工业时代的号角,从此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诞生了,阿克莱特被后人誉为控工厂制度之父。
e.在阿克莱特之后,纺织行业的技术革新不断深化,1779年纺纱工人克隆普顿⑶ 发明了走锭精纺机,结合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mule),后来被改良成自动棉纺纱机。1785年,牧师艾德蒙特·卡特莱特制成了水力织布机,并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动力织布机工厂。同时,棉纺织业中的净棉、梳棉、漂白、染整等一系列工序也采用了新技术,其他纺织机器相继发明,毛、麻、丝等纺织部门逐渐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当时纺织的动力依靠水力,这限制了工业的发展,于是蒸汽机被发明出来。
4.蒸汽机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用蒸汽力作为机械动力的活动很早就开始了。1698年和1705年,英国人萨维利和纽康门先后发明了蒸汽抽水机,不过将蒸汽力变为大工业的机械动力的任务是由詹姆斯·瓦特⑷ 完成的。关于瓦特发明蒸汽机有很多的传说:有人说,瓦特在看到水壶烧开、壶盖被蒸汽掀起后大受启发,从而发明了蒸汽机,其实,事情并非那样简单。瓦特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才取得成功的。瓦特在1769年取得蒸汽机专利后,继续进行试验,于1782年制成了复动式蒸汽机,这种机器通过传动装置可以带动各种机器转动,后来成为广泛使用的机器动力。瓦特的发明开创了蒸汽动力时代机械化大工业的普遍发展和最终胜利,还有赖于冶金业的技术革新。
a.1782年詹姆斯·瓦特根据前人的成果,成功发明了单向蒸汽机。
b.1782年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c.1800年,英国拥有蒸汽机321台、5210匹马力。
d.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马力。
5.冶金革命:长期以来,英国的冶铁业一直以木炭作燃料,发展十分缓慢,不仅如此,还造成了英国森林资源的枯竭。如果把树木都砍光了,以后英国人拿什么来做船舶的桅杆呢?冶铁业如何继续发展呢?因此,寻找新的燃料刻不容缓。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发明了用煤焦冶铁的方法,以后经过达比后代的不断改进,煤焦炼铁技术日益成熟,为冶铁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随着铁产量的增加,在生产和生活中铁的用途不断扩大。1779年,人们在科尔布鲁克戴尔附近的塞文河上修建了一座完全用铸铁构建的桥梁。今天,这座铁桥作为工业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依旧巍然屹立在塞文河上。
6.炼钢革命:与此同时,炼钢技术也取得重大进步。1740年,钟表匠亨茨曼发明了坩埚炼钢法。1856年,贝塞麦⑸ 发明了酸性转炉炼钢法。60年代,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⑹ 发明平炉炼钢法。1878年,英国人托马斯又发明碱性转炉炼钢法。钢铁冶炼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钢铁生产量成十倍、成百倍的增长,钢铁冶炼方法的革新无疑是材料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7.运河革命:工业部门的重大飞跃始终伴随了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为了运送煤炭等笨重物品,英国人首先掀起了开凿运河的热潮。1761年,煤矿主布里奇沃特公爵在两位工程师的帮助下,建成英国第一条运河,把他矿上的煤运到了曼彻斯特,这条运河就叫布里奇沃特运河⑺ 。后来,英国人又修建了许多运河,到十九世纪初叶,英国大大小小的河流被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水运网。1759年 - 1830年英格兰2200英里的运河。
8.轮船革命:十八世纪后期,人们开始将蒸汽动力用于水上运输的试验。1788年出现了船用蒸汽机;1802年,第一艘实用汽船试航成功;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1年英国也开始仿制,在陆路交通方面;1812年,苏格兰人亨利·贝尔建造的“慧星号”汽船建成下水,开始了定期的运输服务。起初,汽船是用明轮推动的,明轮安装在船的两侧,体积较大,激起的浪花波涛汹涌,会损伤运河堤岸,因而遭到运河所有者的反对。1838年以后,明轮逐渐被螺旋桨取代,船体也逐渐改用铁板和钢板制造。
9.公路革命:陆上交通的改善是从改进公路开始的,过去的道路质量非常差,一遇下雨天,道路就成了乱泥坑,马车根本无法通行,只好用驮马运输。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英国工程师梅特卡夫、特尔福德和麦克姆等人发明了用石块和碎石修筑硬路面的新技术,改进了公路的质量。无论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公路都通行无阻,而且使车辆的速度大大加快。过去从爱丁堡到伦敦,路上需要14天,在新公路上乘快速马车只要40个小时就通到达了。
10.铁路革命:19世纪初,人们又开始了用蒸汽机牵引车辆的试验。1804年,特里维西克⑻ 发明了火车头。10年后,斯蒂芬逊⑼ 也发明了机车。在1825年,斯蒂芬逊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客运机车,并负责建成了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的铁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而开创了铁路运输时代。火车这一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对火车这一新生事物,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有些反对者说:火车冒出的黑烟会影响庄稼的生长,毒害家禽和牲畜,火车的隆隆声吓得母鸡都不下蛋了。但是,新生势力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出现了修建铁路的热潮,到1850年,已建成通车的铁路线接近1万公里,英国铁路网的主干结构已初步形成。
a.1765年英国开始使用铁轨。
b.1788年开始架设铁桥。
c.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d.1825年于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
e.1844年,英国铁路已经长达2235英里。
11.机床革命:工业革命过程中,各工业生产部门的机械化有赖于机器制造本身的机械化。最先投入使用的一批纺织机器基本上都是手工制造的,制造机器的材料主要是木头,只有最关键的部件才是铁制的。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简单的工作母机。1825年,克莱门特发明了刨床和镞床。1839年英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师詹姆斯·纳斯密斯发明蒸汽锤。1848年罗伯茨⑽ 发明了镗床,制造机器所需要的主要工作母机都先后发明出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机器制造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发展起来,到这时,英国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
12.工业革命对英国的深远影响:
a.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b.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
c.经济中心转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还有赖于独特的历史机遇,1801年以后,英国与拿破仑的法国军队进行了长达14年的战争。英国皇家海军控制了制海权,英国工业品出口成倍增长。战争的最终胜利扩大了英国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成为英国工业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历时将近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英国的面貌,工业领域首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器大工厂逐渐取代了昔日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布局,经济重心向工业地区转移,英格兰西北部变成了英国的经济中心。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工业化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工业向城市的集中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工业地区和工商业城市流动,曼彻斯特、伯明翰、舍菲尔德、格拉斯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就超过了农村人口,英国成了初步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城市文明取代了乡村文明。这一巨大变革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工厂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各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都几倍几十倍地增长,工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1835年,一个工厂系统的赞美者得意地说道:现在一个棉纺工所干的活在60年前需要两三百人才能完成。与此同时,工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英国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1850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60.2%、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①.1851年5月1日开幕的伦敦万国博览会是英国工业革命成就的一次大检阅,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一座建筑物内举行,这座建筑物全部用透明玻璃和钢管搭建而成,金光 闪闪,被誉为水晶宫。就在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什么都能做。女王的思想概括了当时英国人自豪的心情。
e.工业革命引发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壮大起来,工业资产阶级在人数、财富和社会力量上都压倒了土地贵族,被誉为英国社会的脊梁骨。然而,英国当时的政治舞台却受到贵族寡头把持,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工业资产阶级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激进运动,促使政府在十九世纪进行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首先改革了议会,扩大了资产阶级民主;此外,还对司法制度、文官制度、教育制度和军队进行了改革,以致十九世纪被英国人称为改革的年代。经过改革,英国成了典范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国家,成为其他国家效法的榜样。
d.工人阶级也作为一支崭新的力量登上了英国社会的大舞台,这些新时代的劳工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1812年,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震撼了全国。1838年,工人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工人代表向议会提交请愿书,向贵族老爷们发出争取政治权利的呼声。工人们组织成强大的工会,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处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13.工业革命对英国的消极危害:
a.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点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让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机械化摧毁了不能投入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工人们在可怕的条件下劳动与生活。工人受到残酷的剥削,城市贫民的生活条件肮脏不堪,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当时一个英国工程师在形容英格兰西部地区冶铁业的情形时说:整个地球好像从里往外翻,它的内脏全部都被挖出来扔得到处都是,整个大地上到处都堆满了煤渣。大家还知道,伦敦有雾都之称,这个名字的起源也与工业污染有关,工厂的烟囱冒出滚滚的黑烟,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了浓雾,使伦敦变成了雾都。后来,由于得到了治理,伦敦才摆脱了雾都的恶名。”
b.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财富分配不公,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诸多负面影响中,环境污染也是一个危害久远的问题,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没能得到根本解决。
c.其实,对于欧美老牌列强而言,说他们“走上了工业化道路"颇有些牵强,到不如说是自发产生工业革命的,因为这种是一个无意识的选择,没有任何人对此进行过设计或规划,身处其中的人们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即便他们认识到了,在那个时代,个人和思想也无法改变历史的大势。所以说对于欧美老牌列强而言,他们的工业化是自发产生的,容易产生先天性的缺陷和不足(例如阶级矛盾和环境污染等等),这样的工业化势必会走些弯路,甚至给国家未来留下后遗症!
14.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a.十八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影响非常大,它首先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在十九世纪的一百年当中,英国的人口增长了3倍,但是按照人口平均计算的人均收入却增长了4倍,这也就是说,社会越向前发展,生产力越提高,人们要解决的一个温饱问题就是吃饱肚子穿暖衣已经有希望了。
b.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把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英国和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由此,拉开了他们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对比,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c.在西欧国家和美国轰轰烈烈革命时,中国清王朝正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英国等国是不会放过这块能掠取财富的土地,这也是诱发鸦片战争的一个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对印度、东南亚的侵略加剧,印度、埃及、缅甸相继落为英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d.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人际之间的交往、国际之间的交往日渐密切、日渐频繁。在中世纪的时候,人类因为交通运输工具的不发达,信息传递不方便,人们之间的交往非常困难,国际之间的交往更加困难,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一直到现在,交通运输工具不断地发展,信息传递日渐地迅速。
15.英国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a.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出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16.英国工业革命的意义:
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
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前几个世纪的总和(马克思语)。
二.欧洲和北美工业革命:
1.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很快席卷欧洲和北美大地,这是新兴工业文明的胜利扩张,在它所到之处,资本主义从手工工场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和蒸汽时代,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继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十九世纪,在西欧和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比利时、德国、俄国和美国等国先后掀起了技术革命的浪潮,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及家庭作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变革,这就是工业革命。
2.英国工业革命是从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开始的,而欧洲北美的工业革命则是从引进英国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开始的。英国为了维持自己的工业垄断地位,曾专门颁布法令:禁止向外国出口机器,也禁止熟练技术工人向国外移民。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传播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其他国家通过走私把英国先进的机器运出国外,或者派遣经济间谍到英国工厂偷学技术,英国的技术工人也偷偷地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带出境外。最先传到国外的是英国的纺纱和织布技术,英国纺纱机发明后不到20年的时间,美国、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等国家都先后从英国引进珍妮纺纱机,开办了自己的机械纺纱厂。
3.1787年,美国从英国进口了首批纺纱机,1790年,美国自己制造的纺纱机开始运转,这在美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要从英国移民塞缪尔·斯莱特⑾ 制造纺纱机说起。斯莱特是英国德比郡人,年轻时在英国斯特拉特的纺纱厂当学徒,出师后参加过管理,非常熟悉水力纺纱机的构造。1789年,他乔装在农民混迹于移民之中,在伦敦上船到了美国,他与一家公司合作研制纺纱机,于1790年仿制水力纺纱机成功。同年12月,他制造的纺纱机在罗德艾兰新建的帕特基工厂里开始运转,由此奠定了美国纺织工业的基础,斯莱特因此获得了美国制造业之父的称号。
4.英国的蒸汽机也很快传到了欧洲大陆和北美。大约在1801年,美国纽约的一家锯木厂和费城的一家燃料厂开始使用蒸汽机。1804年,美国费城的奥利弗·埃文斯研制成功美国式的蒸汽机,此后蒸汽机的传播速度加快。法国仅在1840至1870年的30年间,蒸汽机的马力数就增加了近10倍。普鲁士蒸汽机的拥有量从1826年的58台增加到1857年的984台,增加近16倍。
5.新型陆上交通工具火车像它所开创的速度一样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第一条铁路建成后不到10年的时间,美国、法国和德国都开始修筑自己的铁路。美国的铁路建设在世界交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美国地域辽阔,十九世纪不断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迅速向西扩张,形成所谓西进运动。开拓西部必须有快速的交通工具与之配合,于是美国开始修建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1869年,连接东西部海岸的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车,在以后十余年的时间,美国又建成了4条贯穿东西的铁路干线,到1880年,美国已有铁路9万多公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的铁路总长度超过20万公里,相当于世界铁路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十九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法国和德国也完成了铁路网的建设。
6.十九世纪是人类智慧创造力喷发的时代,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生产力迅猛发展。该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钢铁冶炼、电力、内燃机、合成化工为中心内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欧洲北美国家借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强劲东风,把工业革命引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60年代,德国工程师奥托试制成功四冲程内燃机,后来,内燃机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一种轻便、高效、容易控制的新型动力机,在许多方面取代了蒸汽机。
7.内燃机被用来推动车辆,从而开创了汽车时代,德国是世界汽车工业的开路先锋。德国工程师威廉海姆·戴姆勒还在1820年就开始进行内燃机的研究。1883年,他把自己研制成功的汽油发动机装到车上,制成四轮载货汽车。几乎与此同时,德国的本茨、英国的巴特勒、意大利的贝尔纳、俄国的普奇洛夫和伏洛波夫也发明了内燃机推动的汽车。
8.十九世纪晚期,内燃机被广泛用作农业机械的发动机,安装在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农业机械化迅速推进,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气氛。美国人在发明和运用农业机械方面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美国人发明的联合收割机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后来推广到世界各国。
9.二十世纪初,内燃机被用作飞机发动机。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⑿ 制造和驾驶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飞行者1号飞上天空,实现了人类翱翔蓝天的伟大梦想。
10.在电磁学发展的基础上,德国人西门子于1882年发明直流发电机,后经过不断改进,技术趋于完善,为发电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紧接着电动机应运而生。1882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⒀ 在美国建立了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廉价的电力通过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源源不断送往工厂和千家万户。发电站在欧美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电开始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电动机不仅被用来推动车辆,出现了电车,而且广泛用于带动各种机床、电梯、电锯。利用弱电的电话和其它电器也相继发明出来,电灯给黑夜的世界带来了无限的光明。
11.1861年至1865年,法国人皮·马丁和德国人威廉·西门子发明了平炉炼钢法。1857年,英国人贝赛麦发明了酸性转炉炼钢法,1878年,他的同胞托马斯又发明碱性转炉炼钢法,这些发明解决了规模化炼钢的技术难题。欧美国家采用新的炼钢技术使钢的生产量突飞猛进,世界钢产量从1870至1879年平均年产172万吨,增加到1910至1914年的6503万吨,40年间增长约37倍。
12.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浪潮中,美国和德国在采用最新技术成果方面走在前面、后来居上,很快赶上和超过工业上的霸主英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和德国等后起的国家采用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实现了钢铁冶炼的规模化生产,使钢的生产量迅猛增长,美国钢的平均年产量从1870至1879年的38万吨增加到1910年至1914年之间的2657万吨,增加68.9倍;同期,德国年产量从31万吨增加到1479万吨增加46.7倍;而英国仅从66万吨增加到703万吨,只增加了9.65倍,比美德两国慢很多。美国和德国在发展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制造业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13.十九世纪下半叶,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合成化工工业诞生了,化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染料、人造丝、塑料、化肥、药品及基础化工原料。美国人民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而且善于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并不断发明新技术。1792年,F·惠特尼发明扎棉机,实现了棉花脱籽技术的机械化,这项技术很快传到了英国和其他国家。1803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⒁ 发明汽船,从此,汽船航行于在江大河之上,穿越于大洋两岸之间。
14.在现代通信技术方面,美国发明家有独特地贡献。1838年,莫尔斯⒂ 发明电磁式电报机,并发明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1875年,亚历山大·贝尔⒃ 研制成功能够传递声音的机器——磁石电话机。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⒄ 发明无线电报装置。这些发明,实现了意义深远的通讯技术革命,它们使地处遥远的人们,能够在瞬间传递信息,这等于拉近了地球地空间距离,为加强全球经济的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工具。
15.缝纫机的发明是美国对世界服装工业的一大贡献。1832年至1834年间,沃尔特·亨特⒅ 研制成功世界最早的缝纫机,以后各种型号的缝纫机相继发明出来,并在1845年建立了最早缝纫机制造厂,开始成批地生产。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缝纫机的广泛运用,使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缝纫业蓬勃地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美国还发明了制鞋机,使制鞋业逐步实现了机械化。
16.美国在对工厂实行科学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创新,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和机器组装的流水线作业方式,是生产流程上的最大革新。泰勒⒆ 发明的管理方法,对每道工序所需的劳动时间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17.欧洲北美工业革命对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a.我们从欧洲北美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几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工业化的进程是非常不平衡的。英国是第一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十九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在世界工业品市场上都处于霸主地位,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后起的美国和德国及时地采用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先进技术,在生产力发展速度方面超过了英国,在十九世纪最后30年,这两个国家在工业生产总量方面都先后赶上并超过了英国,而英国由于背上了陈旧设备的包袱,没有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因此相对的落后了,这一历史教训是值得吸取。
b.19世纪初,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工业化进程加速,他们对老牌工业化强国英国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英国朝野开始思考经济转型的问题。聪明的英国人认为,经济转型的着眼点应该是科学技术进步。事实上,英国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科学进步潜力。然而,历史跟英国人开了一个玩笑。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有一个叫大清帝国的肥大国家,竟然接受了英国人鸦片换白银的游戏。不仅如此,这个国家愿意提供堪比大英帝国年度预算的战争赔款。聪明的英国人再聪明也搞不明白,世界竟然还有如此美妙的“商业模式”。于是,英国人开始放弃在工业领域的激烈竞争。他们收取天量的白银,向全世界放高利贷,将工业帝国变成了金融帝国。
很遗憾,这种“商业模式”有历史的局限性,无法复制,不可持续。等到英国丧失了工业强国的地位后,英国人迎来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人必须输出金融资本向美国购买工业能力。金融资本流向美国。大英帝国迎来了自己的黄昏。
世事皆有因果,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的关系就是这种因果关系。大英帝国征服了大清帝国,但是大清帝国的白银弄残了大英帝国。大清帝国也埋葬了它自己。总之大英和大清两大帝国同归于尽!
18.欧洲北美的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a.经济方面:欧洲北美的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工业革命打破了经济缓慢发展的状况,使物质财富的生产成十倍、成百倍地增长。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b.政治方面:
①.先进的工业文明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了过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摧毁了德国的农奴制,促进了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工业革命也是废除美国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根本原因。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把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社会改造为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城市工业、商业和其它服务业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结果造成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化促成了城市化。
②.工业资本主义的胜利,把工业资产阶级推到了前台,它为了争取政治权利开展了争取社会改革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大陆普遍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最终使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执掌了国家政权。在十九世纪,许多欧美国家及亚洲的日本都进行了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工业化促进了国家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
c.世界格局方面: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的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巩固了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它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改变了各国力量的平衡,使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从古老的东方转移到欧洲和北美,强大起来的欧美国家,对外实行殖民扩张,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发展比较晚的国家沦为受奴役、受剥削的境地,工业化代表了世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三.日本战后工业革命:
1.1945年日本战败,它的优势产业是军舰和航空机,结果给禁止了。民用产品基本空白,因为都转向军工生产了。这个条件比1978年的中国恶劣多了。按照原来的计划,美国要拆除日本的基干产业,要它做纯粹的农业国。当时吉田茂首相巧妙与麦克阿瑟周旋,国民也奋力抗争,再加上国际形式变化,美苏冷战,日本的基干产业被保存了下来。吉田茂首相也作为一代名相被载入史册,他有句名言,该屈服时屈服,该妥协时妥协。当时日本基干产业的规模是可笑的,历史上最高年产才700余万吨钢,由于战争破坏,和很多门类被禁止,基干产业支离破碎。怎么办,就倾斜生产,煤钢先行,国民的生活被尽量压缩,皇族、华族、三菱,三井,住友等以身作则,享受一样的配给。基干产业就是生产钢铁和机器的部门,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用,但却是民族的根,换作中国人,分解卖了挣钱好了。
2.所有的钢铁几乎都用于基干产业的重建,1948年时,80%的东京市民没有自己的住宅。国家也拿不出钢铁修建被战火摧毁的学校,那就天当房,地当床,学校照常上课,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虽然自己艰苦奋斗,但自己的基干产业是落后的,需要导入技术,日本也没有资源,也要买,都需要外汇,怎么办?
3.发掘自己的技术专长,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扶植基干产业战略!军舰被禁止了,瞄准镜不需要了,但日本光学(后来的理光)做的镜头很好,那就生产照相机。照相机光镜头不行,还要其他材料加工工艺和设备,那就调集各门类人员,人海战术,不计报酬不计成本攻关。然后把相机卖给美军,获得宝贵外汇,用这外汇再去买日本所需要的原料和技术,再扩大相机生产,挣更多外汇。获得的利润和外汇与日本光学也没有关系,由国家统一安排。在造相机的过程中,日本的技术人员得到锻炼,钢铁装备等基干技术得到提升。
4.然后,转向计划造船。军舰是日本的优势产业,但与民船还是有很大区别,用的钢材不一样,焊接工艺也不一样。还是人海战术去攻关,外引内联,通过计划造船,又使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准迈上新台阶,日本的船舶也被推向海外。在计划造船的过程中,日本的技术力量资金投入产业安排都集中在船舶上。
5.汽车工业顾不上了,要日产丰田自谋出路。日产合资了,丰田濒临破产,面临被福特收购。丰田聚积一帮航空机专业人员自力研制小型乘用车,也就是后来闻名的“皇冠”⒇ 。一家银行也愿意和丰田共同承担风险,给丰田贷款。丰田起航了,日本大企业的章程里,第一条往往是“产业报国”,而不是中国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6.计划造船结束后,日本的基干产业又全力扑向汽车,为汽车研制优质钢板,加工工艺,各种装备,由于有计划造船时的技术根底,技术飞跃是极快的,日本的汽车也冲向世界。
7.类似的方法,日本家电等也冲向世界。基干产业是川上产业,提供基本的素材,加工工艺和装备,具体产品,如照相机、船舶、汽车、家电是川下产业。在这种川上川下联动过程中,基干产业的技术越飞越高,川下产品越来越好。
8.最后,日本的基干产业达到了世界水准,一家中小公司,只要有点子,把材料和设备买来,就可以生产出世界水准的东西,涌向国际市场。日本真正来钱来资源的产业不是那些大宗物品,而是这些中小企业的高技术出口。
9.日本的基干产业成为世界水准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不是有世界先进水平才能参加国际竞争。把世界上的国家归类,对哪些国家是后进型贸易,是刷盘子的,出口资源。对哪些国家是先进型贸易,获得资源,针对性进行商品生产和贸易,以提升自己的技术力为中心。这两类贸易进行统一协调,实现资源净流入。整个日本是一家公司,称为“日本株式会社”,集团滚进。1945日本再出发,一无所有,但有知识和技术,20年后由蛹化蝶,一飞冲天。
四.工业革命的道路:
1.重工业体系的特性和自由资本主义规律相结合阻止了落后国家建立自己的重工业体系。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有效的阻断其他重工业体系的干涉,在一个足够大的国家内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还是有可能的。同时,由于有西方崛起的历史可借鉴,后发国家还有机会抓住经济进步的关键--工业革命,以更快的步伐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
2.虽然重工业体系是无限财富的来源,但是一个不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无法做到用技术来生产技术,用设备来生产设备,用教育和实际操作来培养人才。这种无法自行升级的工业体系对效率的改善甚为有限。那么,从开始工业化到重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期间需要对重工业体系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而只能取得相对较少的回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工业化的关键问题。根据取得和利用工业化资源的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归纳出三条工业化道路:
a.第一条道路当然是西欧——美国的工业化道路。
公元18世纪欧洲宗教冲突带来的人均裕资源富、私人资本的商业经营、海军的野蛮扩张、新大陆的开辟共同触发了工业革命。然后,商人们充分开动起原始的重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向传统的农业文明和新开辟的殖民地倾销商品。在19世纪,新兴工业国家的生产能力与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富庶面前不值一提,即使是长期的单向自由贸易也不会引起购买力的衰减,商人们很快就赚到了可观的利润,这构成了重工业体系扩张和升级的物质基础。在最先爆发工业革命的英国,工业革命之初就采用的采煤技术一直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出现其他大工业的竞争,英、法等老牌工业强国才由政府或主要财团出面对重工业体系的升级进行计划。在这种情况下,重工业体系之所以还能不断的升级,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利润基数和相对而言无限的市场空间。
其实,对于欧美老牌列强而言,说他们"走上了工业化道路"颇有些牵强,到不如说是自发产生工业革命的,因为这种是一个无意识的选择,没有任何人对此进行过设计或规划,身处其中的人们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即便他们认识到了,在这个时代,个人和思想也无法改变历史的大势。
由于建立重工业体系所需要的资源来自外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走起来最轻松,但对于21世纪的落后国家而言,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借鉴作用。在21世纪,试图工业化的国家既无法在工业化以前掌握全球海权,也无法在工业化的初期就向外倾销的产品。另外,既然人们已经可以认识到重工业体系的作用,所有后发国家都会把宝贵的资源用于重工业体系的构筑和升级,不会走西方早期放任主义的老路。
另外,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资源采集业和金属(确切说是可精密加工的材料,后来增加了高分子材料等)加工业在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后互相促进,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加工精度和个人生产效率,将其他部门卷入自升级的循环,最终建立重工业体系的过程。受地球资源种类的限制,在工业革命以后,少数关键技术和资源构成了重工业体系的核心,发展经济的根本--建立、维护和发展重工业体系的手段与方式被基本确定,且没有复杂到超出个人或组织的认识能力,因此在重工业体系内部实行计划经济往往是有效率的。这就是后面两条道路存在的基础。
b.第二条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比较接近,同样要依赖外部市场,通过向落后地区销售工业品换取利润,再用利润换取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进一步扩大生产。只是工业利润的使用完全由政府(财团操纵的政府或政府操纵的财团)所主导,投资方向明确指向重工业体系,从历史上看,只有日本在这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
这条道路与西方工业化过程相似,都是利用外部购买力解决本国工业化资金问题,同时又有西方历史可借鉴,走起来自然要简单一些,发展也更迅速。但是,由于取得市场,排斥其他重工业体系的行动本身与西方利益相冲突,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才可能走这条道路。在日本工业化的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已经称霸全球,但还有一些角落没有完全占领,彼此间的矛盾也没有妥善解决,日本趁机冒险发动两次赌博式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获得了东亚霸权,初步建立了工业体系。但日本企图把中国和东南亚作为独占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这种进一步的扩张终于惹的西方国家出手干涉,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二战的结果是日本战败;但幸运的日本在战败以前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人才和社会体制转型已经完毕,战后稍有机会(美苏冷战)就能弥补在战争中损失的硬件,重新走上富裕的道路。德国的发展历程与日本有相似之处,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德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在20世纪初,政府主导性也没有日本这么强,所以还是倾向与把德国归为第一类工业化方式(德国的工业体系要高于日本,与美英不相上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最后一种选择是中国和苏联等后进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建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建国时二战已经平息数年,这时地球上已经不再有可做市场的空白富庶地域,西方强国之间的矛盾也不如20世纪初激烈,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方的重工业体系以美国为中心,已经基本上结合成一体(包括日本),没有根本上的利益分歧。两国不可能再走靠出口获取利润求发展的路线。只能严厉的控制本国农村(这两个国家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从中提取剩余的人力和粮食,利用这些农业社会的物资和本国的自然资源,从无到有进行工业革命(农业反哺工业)。
同时,为了提高工业化的速度,在工业革命进程中,把所有的工业资源都用来投入下一代工业的生产,在开始建设的最初的岁月,基本没有什么工业物资从重工业的循环里面漏出来,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继续保持在前工业时代,人民的消费水平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善,仍然缺衣少食,生活贫穷。经过大概一代人的时间,苏、中两国分别在30年代和70年代完成了重工业体系的建设(当然在水平上和西方还有很大差距)。
至于其他国家,要么一直安于做西方经济殖民地的地位,要么在工业化道路上误入歧途,试图在西方重工业体系已经占绝对上风的情况下靠贸易和国内企业自行发展获得工业化资源,落入了低水平发展的陷阱。
d.后发的工业化国家而言,虽然可能通过明确的发展路线和集中资源的方式迅速建立重工业体系,但由于先天不足,建立重工业体系并不等于解决了所有问题,即便重工业体系已经开始正常运转,能够为轻工业和农业提供资源,由于它因新生而不稳固的地位和相对较差的水平,它不得不应对来自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来之不易的希望。影响它运转和升级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
首先是来自西方重工业体系的压力。
在这场工业化的竞赛中,先行出发的西方重工业体系已经领先了数百年,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精度、灵活程度都远远超过后发国家。西方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和人力成本制造出比后发国家更先进、质量更好的产品,更何况西方国家早就通过投资、军事占领、政治扶持等手段控制了许多资源富矿,资源采集成本要低的多。如果这时候解除贸易保护,商业和轻工业自然会选择向更发达的重工业体系获得物资。鉴于重工业体系最终还是要通过向传统产业部分输出工业物资来换取资源、人力,检验自身的发展方向,一旦传统产业部分有机会用同样的人力和资源交换到更多更好的物资,本国的重工业体系也就死期不远了。这种压力在国际上体现在西方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在国内体现为那些要求与西方重工业体系相结合,进行看起来更“合算”的贸易的轻工业-商业集团(买办集团)为实现自由贸易而做的努力,具体到个人,则体现为西方重工业体系可以用更高的薪水和发展前景挖走第三世界国家的全部工业化人才。
落后的重工业体系无法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与先进的对手进行竞争,除非前者努力发展,缩小与后者的差距,才有可能改变不利的局面,或者只有贸易保护和在政府下有意识的建立重工业体系的努力才能改变这种命运。但在落后国家的重工业体系不断升级追赶的过程中,在经济上遇到的阻力往往越来越大,事实上,西方和买办集团要求开放市场的理由往往正是由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努力所制造并加强的。
第二种阻力来自思想文化领域。
根据前面的分析,既然自由贸易将使落后国家永久性的居于依附性地位,既然只有贸易保护和在政府下有意识的建立重工业体系的努力才能改变这种命运;那么,极力提倡自由贸易和政府不干预经济运行的西方经济学和与之配套的社会、文化结构自然会对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制造障碍。事实上,即便把包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考虑在内,历史上也没有在自由贸易下进行工业化的先例,诸多试图通过自由贸易改变命运的落后国家更是无一成功。
中国汉朝以后的社会,尤其是宋朝、清朝社会也基本上具备了自由市场的特征。显然,提倡自由市场、私有产权,指望竞争提供经济动力的经济学思想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才会出现,这与史实是一致的。而大部分成熟农业社会也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相类似的观念,并乐于在低关税条件下与整个世界进行贸易。
在工业革命爆发以后,幸运的西方国家率先建立了重工业体系,得以在一个接近自由贸易的世界体系中占据了优势,而且还能通过自由贸易来巩固这种地位,对于他们而言,西方经济学当然是一种非常合适的理论。而西方以外的落后国家除了日本以外,均未能建立独立的重工业体系,因此在这些国家,最强大的经济集团是组织本国原材料和简单劳动力出口,进口先进工业产品的买办经济集团,从短期效果来看,向自由贸易体系中出售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进口更多的先进产品也确实提高了利润。
第三种阻力缘于重工业体系的自身特性。
后发的工业化国家要贫穷的农业社会白手起家,无法剥削经济殖民地,自然不能象发达国家一样向外释放矛盾。要想完成工业化,它们必须对工业化收益的分配进行严厉管制,防止控制工业化进程的社会集团将大部分本国收益据为己有。否则承受了大部分工业化成本的下层阶级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最终拒绝配合整个工业化政策,甚至引发革命和起义。不过,由于指挥工业化进程的官僚集团和对整个社会负责的政府往往是重合的,指望官僚集团自我节制欲望显然不太容易。因此社会内部冲突严重影响了初步建成重工业体系的后发国家的稳定。毛泽东曾经尝试解决对官僚集团的监督问题,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他自己都做不到)。
最后是后发国家的追赶战略本身制造的结构性矛盾。
一个理想的工业体系应该是由基本实行计划经济的重工业体系和需要自由贸易、强调企业独立性和自由贸易的装配工业、轻工业共同组成的。前者对有限关键技术和资源进行投资开发,提供基本的工业物资和机械,后者则基本保持前工业时代的体制,利用这些物资和机械完成最终的产品制造(包括非实物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对核心产业部分国有化和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基本建立了这种经济体制,只是装配工业和轻工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而对于一般落后国家而言,后者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无法通过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建立的重工业体系。因此,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要建立重工业体系。在建立重工业体系的过程中,资源和社会力量被集中控制,有计划的投入关键工业部门,其他传统工业部门和轻工业则被尽量压制。
对于穷国而言,这当然是正确的战略,但问题在于任何政策都存在运行惯性,在重工业体系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对的,但在重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完善的前提下,必须有相应的轻工业和装配工业来配合重工业体系,才能把潜在的财富生产能力转化为真实的财富。而集中控制一切资源,通过严格计划进行工业投资的体制要么压制了轻工业的发展,要么不区分工业门类试图把根本不适合进行集中控制的企业纳入计划体系。所以,在中国和苏联,都因为缺乏下游轻工业企业而无法完全利用工业化的成果,苏联尤其严重(头重脚轻)。
日本也存在这种问题,但由于日本的先发优势,可以通过对外贸易,由落后国家承担简单劳动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通管一切经济活动的政策往往与官僚集团谋取特殊利益的举动相结合(滋生腐败),并渗透到文化、教育、地方社区管理等方面,过度的集权和计划毁灭了计划本身。苏联的重工业体系是通过计划突然消灭的,中国的重工业体系是通过计划逐步消灭的。
e.总之,后进国家想要在西方工业体系已经完全建立和成熟的情况下,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独立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可谓无比艰辛,困难重重,除非西方列强自生的工业体系发生衰落,或者国家出现内乱,或者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资金,技术和人才被迫另寻出路,或者爆发世界大战,打得元气大伤,无力顾及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下(这就是《周易》上说的国运的彼消此长也!),后进国家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利用后发的优势,直接使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少走弯路,顺利完成工业革命,实现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文章转载于#FormatStrongID_348#
注释:
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 (1721年(辛丑年)——1778年(戊戌年)4月22日),既是一个纺织工,又是一个木工,珍妮机(Spinning Jenny)发明者。
⑵. 阿克莱特(1732—1792)(全名理查德·阿克莱特)英国第一家棉纺厂创办者,原是理发师,出身贫穷。阿克莱特最早成功地开办了机器纺纱厂,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⑶.克隆普顿(1753—1827) 英国(骡机)缪尔纺纱机的发明者。生于兰开夏的博尔顿。原是使用珍妮纺纱机的纺纱工,在珍妮机绽子牵伸的基础上吸收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罗拉牵伸的优点,加以改进。于1779年发明新式纺机,所纺纱支兼具珍妮纺纱机的纱细和水力纺纱机的纱坚实两种优点,似骡兼具马与驴的优点一样,故定名为骡机(或按英语mule[骡]译为“缪尔机”)。后不断改进,到1800年,骡机能同时纺四百个纱锭。
⑷.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年1月19日 — 1819年8月19日)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的重要人物。1776年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他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
⑸. 贝塞麦(公元1813-1898年),英国冶金学家。20岁发明邮票印刷的新方法。后来全力进行炼钢法的研究,发现将融化的生铁放进转炉内,吹入高压空气,便可燃烧掉生铁所含的硅、锰、磷、碳,而炼成钢。这是首创大量产钢的方法。此后,欧洲、美洲都引进了这一先进方法,世界进入了钢铁时代。
⑹. 维尔纳·冯·西门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世界著名的德国发明家、企业家、物理学家,铺设、改进海底、地底电缆、电线,修建电气化铁路,提出平炉炼钢法,革新炼钢工艺,创办西门子公司。
⑺. 从沃斯利至利物浦的水道。它是18世纪工程上的杰作,由卓越的自学成名的机械师和工程师布林德利主持开凿。布里奇沃特公爵需要一条运河,从他的沃斯利矿区到16公里(10哩)外的曼彻斯特。原设想是一条有许多道船闸的常规运河。布林德利勘察路线後,说服公爵同意他修一条用拱形高架桥穿越欧韦尔(Irwell)山谷的重力自流运河。这条十分成功的运河於1761年建成,深入煤田,使曼彻斯特的煤价降低一半。1776年运河又从曼彻斯特延长48公里(30哩)到利物浦。
⑻.Trevithick,Richard1771~1833英国机械工程师,发明家 。1771年4月13日生于康沃尔,1833年4月22日卒于肯特郡 。特里维西克19岁时已在制造蒸汽机方面崭露头角。
⑼.斯蒂芬逊(1781-1848),英国铁路机车的主要发明家。1781年6月9日诞生于诺森伯兰城一煤矿工人家庭。早年当工人,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19岁时操作纽科门蒸汽机,业余参加夜校学习并坚持自学。
⑽.罗伯茨,英国人,发明家,龙门刨床的发明者,1817年他发明了龙门刨床。
⑾.塞缪尔·斯莱特(Samuel Slater,1768年6月9日-1835年4月21日),美国早期的一名工业家,人们称他作“美国工业革命的奠基者”。 在英国学会棉纺织工艺。在熟记机器详图后秘密移居美国,复制了纺纱机。1793年在罗得岛建立美国第一座棉纺织厂。1817年开始毛纺生产。
⑿. 莱特兄弟指的是奥维尔·莱特(1871.8.19—1948.1.30 )和威尔伯·莱特(1867.4.16—1912.5.12)这两位美国人,发明家,飞机的发明者。世人一般认为他们于1903年12月17日首次完成完全受控制、附机载外部动力、机体比空气重、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行,并因此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成就归功给他们。
⒀.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英文名: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1931年),世界著名的美国发明家、物理学家、企业家,拥有众多知名重要的发明专利超过2000多项,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
⒁.美国工程师、发明家、画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富尔顿县,曾在英国学画,师从本杰明·韦斯特。后兴趣转向科技和工程。1800年他在巴黎设计“鹦鹉螺”号潜艇下水,1807年设计制造的“克莱蒙特”号汽船在纽约港下水,沿赫德森河航行至奥尔巴尼,系美国第一艘经营成功的商业轮船,所设计的一艘蒸汽驱动军舰在1812年战争中保卫了纽约港。虽有人先于他造出汽船,但一般都认为他是汽船的发明者。
⒂.莫尔斯(Morse, Samrel Finley, Breese)美国艺术家兼发明家。1840年,他取得专利权,然后他想方设法说服和劝诱抱非常勉强态度的国会批准于1843年度拨款三万美元架设一条从尔的摩到华盛顿的超过四十英里的电报线(仅多六票)。1844年,该电报线开始修建,同年投入了运营。莫尔斯的第一份电报电文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电文是用莫尔斯发明的迄今仍被任称为“莫尔斯电码”的点、划电报符号发出的。
⒃. 亚历山大·贝尔是一位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他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的专利权(发明者为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AT&T公司的前身)。其被世界誉为“电话之父”。
⒄.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企业家,实用无线电报通信的创始人。1897年,在伦敦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1909年他与布劳恩一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世人称为“无线电之父”。
⒅.沃尔特·亨特是19世纪30年代美国几位缝纫机的发明人之一。在这些发明人中,他被后来的发明家们称为真正的发明者。亨特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发明癖,他的发明包括纺麻机、磨刀机、制钉机、儿童三轮车、书写台灯等,但由于他对赚钱不感兴趣,以致会经常欠债。
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丙辰年)—1915(乙卯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
⒇.丰田皇冠于1955年1月1日在日本下线,到现在已经是第13代车型,国产皇冠发动机为2.5L、3.0L和4.3L三种,前二者均为V6缸24气门设计,4.3L发动机则为V型八缸。配置Dual VVT-i进出气门双向智能正时可变系统,使发动机的进气效率、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能都有很大提高,马力更加强劲。底盘方面,采用了四轮全独立悬架,舒适性很好。
--------------------------------------------------------------------------------------------------------------------------
该篇文章是《拯救中国,缔造新华,复兴华夏,润泽东方——当我跃迁成毛泽东!》系列论文的重中之重!衷心希望我们的习主席,李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领导同志们,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工业和信息化部长苗圩同志,中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们和现在各大央企和国企的老总们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余,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浏览一下这篇文章,希望此篇文章对共和国工业现代化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