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再说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

探索之光 · 2014-04-26 · 来源:探索之光的博客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本文是《说说文化大革命——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的续篇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再说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

  文化大革命这一页已经翻过去几十年了,对于文革的评价,虽有所谓“历史决议”,仍然是莫衷一是。是者说是,非者说非。这种情况,不能不使我们意识到:“决议”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的断语,并没有被认为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在,没有被认为是揭示出了文化大革命的真实意义,而认为它的指导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所谓“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是因为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而对于文革评价的分歧,可以归结为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有没有个共产主义?要不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如果认定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前途,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那就要搞社会主义,就要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哪怕运动过程中发生了缺点、错误,甚至是非常严重的缺点、非常可怕的错误,只要是为了、达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运动的大方向就是正确的,主流就是健康的,就只能做“三七开”的评价和估计。如果共产主义的前途是或然的,搞不搞社会主义、搞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就都无所谓,那么,文化大革命就可以说成是“一场内乱”、说成是“一场浩劫”,在“文化大革命”前面加上什么副词和定语,诸如“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上第一次的”等等,都没有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会不会是“共产主义”呢?我在《说说文化大革命——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简称“《说》文”)里提供了一种“理解”,看过该文的网友可能会生疑惑: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吗?

  诚然,马克思是说:

  1、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进,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还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走向更高的阶段;

  2、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要求消灭私有制;消灭了私有制,就抽掉了、摧毁了剥削和压迫的经济基础;

  3、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它自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走向灭亡;

  4、极其强大的生产力,会生产出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能够满足整个人类的需要;

  5、与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只能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这种生产方式为经济基础的、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称之为共产主义

  ……

  要说明《说》文的说法不违背马克思的思想,就要说说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在当今的社会理论领域,它如果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可是要说到对于生产力这个概念的理解,那就是各有各的。事实上,很有必要对生产力这个概念进行探究,因为尽管人们常常以为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词汇,可是许多的对社会主义等等问题的认识的分歧,与对于生产力概念理解的不同不无关系。笔者不揣浅陋,说说自己的认识。

  一

  生产力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8世纪。那是自然科学尤其是力学迅速发展的年代,也是“举出某一种什么力——重力、浮力、电触力等等加在所有不能解释的现象上,以为这样就把这些现象都解释了”的年代(《反杜林论》)。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就讲到了“生产力”。是指能够产生出物质财富的现象。比如土地的生产力。一块土地,不事耕种,就能生出草木花果,供给人们的需要;他也说到“社会的”生产力,是说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并且认为“分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沿用了“生产力”这个概念。但不只是“沿用”,他通过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考察,对生产力进行了精细的研究,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生产力的实质,丰富了这个概念的内涵,并且把“生产力”作为基本范畴,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他没有给生产力下定义,因为社会在进化,科学在发展,范畴、概念也会变化着(恩格斯语)。然而,不能由此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是不确定的。实际上,他们对生产力的认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我们今天要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生产力”的,就要看看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论述,看看他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是怎样使用生产力这个概念的。

  二

  学习了马恩的著作,我的领会是:

  1、生产力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指标。即使人们是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物质资料,也得经过自己的生产活动——劳动,比如采掘和渔猎;即使栖身天然洞穴,也要寻找和整理,等等。马克思把耕地、水等等斯密认作生产力的东西,看作是“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样就把生产力概念限定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自然界所具有的能被利用的“力”,当然须要研究,而且要十分重视对于各门科学的研究,但那是自然科学等各个专门学科的事情。

  2、人要从事生产活动,就要有生产工具(狭义的,马克思又称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辅助材料等等,总之是要有物质的东西。马克思把这些物质的东西总合起来,统称为“生产工具”。这个“生产工具”就有了广泛的涵义,它泛指在生产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所有物质材料。马克思把它们分为两类: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和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后者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役畜(牛、马、鹿、狗等)当然属于“生产工具”,而且是“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因为它是饲养、驯化的成果。因此在生产力的概念中,就只包含有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所谓“物的因素”,就是指在生产活动中,除了人(劳动者)以外的所有的物质资料。

  在生产力诸因素中,生产资料尤其是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用什么生产和怎样生产。“怎样生产”,又是社会形态的特征,它是与生产工具紧密联系、受劳动工具制约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总是从生产工具(劳动工具)的完善和创新开始。而社会的形态,则是从“怎样生产”表现出来。

  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唯一的“能动者”。表现在生产力概念中,劳动者就是首要的、主动的、能动的因素。但是没有物的因素,生产也无从进行,所以都是“要素”。

  3、人是生产活动中的能动的、主要的因素,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除了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以外,也都是人类的劳动的成果,是积累的、物化的人类劳动。人们看到生产力的提高总是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创新开始,往往意识不到其实是从人开始。“改进”和“创新”,只能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有了改良生产工具要求,有改造“工具”的方向,又有制造“工具”的经验,有可供使用的材料(积累的物化劳动),才会也才能改进劳动工具、创造新的劳动工具。

  人在生产活动(生产力)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容置疑的。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除了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生产活动的重要性,有点积极的意义以外,就再没有什么道理。所以,那点儿“积极”意义,在表述的时候要加以限制,或者可以用别样的方法来表述。只有在生产力的诸要素已经具备(劳动者已经有了增加生产、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技术水平,生产资料已经能够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的情况下,科学技术才具有决定(第一)的作用。有些“知识分子”一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就提出“知识分子是新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虽然是无稽之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搞乱思想的作用也可见一斑。只有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才把科学技术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单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能提高生产力,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永保存续。

  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他的能力是体力和脑力的结合。在生产活动中,不仅是其体力的支出,也是其脑力活动的体现,表现为劳动的经验、技术、技巧以及生产目的的深化,这就是原始的“科学技术”。待到科学发展成为一个个的部门,它们的研究成果也还必须经过人脑,经过劳动者,才能成为生产力。再说,没有发展了的、已经实现了的生产力作基础,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成果也不能产生。

  4、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指标。它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总之,是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和怎样生产。马克思虽然考察了“个人的生产”,但仍然是说:“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着重号是笔者加的)。并且说,“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这是因为,“个人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个人只有在独自占有生产资料并且独自进行生产活动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自己“个人的生产力”。但是,“在过去任何一个时期生产力都没有采取过这种对于作为个人的个人的交往漠不关心的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说,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生产方式,以后也不会有。在漫长的原始时代,人们的劳动是共同的、集体的;进入阶级社会,劳动者往往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者;偶尔有人有一块土地,他的生产也不是“独自进行”的,这种“个人的生产力”,表现出来的其实是私有制的力量。所以生产力所指示的,只能是社会的生产力,是在社会交往等生产关系中活动的生产力。

  5、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说到底是受人的肉体组织制约的。由于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所以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至于在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交换),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有的研究者看到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人们的交往和交换,就认为生产力反映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认识不恰当,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指事模糊,不能确切地认识它们。况且,依照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说“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生产”关系,就必定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样事情就乱了。

  6、生产力具有物的形式。不仅生产资料是物,一般来说,生产活动的结果——产品,也是物。它们统合在一起,就是物质财富。但生产力的内容却是人的创造能力的实现。生产力的任何发展,任何进步,任何新的生产力的出现(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创新、改良),不仅是人类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支出的结果,重要的还在于它们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了磁石(磁铁)能够吸铁的现象,就用磁石吸附铁屑和细小的铁器,用于探矿和冶炼;发现了磁石的极性,就制造指南针;发现了线圈在磁场中运动能产生电流,在电场中钢能够磁化,就把磁铁(磁钢)用来制造电机,就用工业的方法生产磁铁(钢)等等。无论什么科学技术,都源于、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和实验的实践。《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里的“生产力总量”,不仅指“物的因素”——物质财富的丰富,更是指“人的因素”——劳动技能、科学知识等等才能的提高和精神、体魄的充分发展。而“精神”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文化、科学和政治觉悟”。

  7、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全都是“自在”的,唯有人是能动的、自为的。人的行动,归根到底受其自己思想的支配。而人的思想,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既来自他的生产活动,也来自他的社会活动。于是就有了他对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有了他对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的认识,有了群、阶级、阶级斗争的观念。从而产生出对于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而通过交往、思想交流,人的思想、认识就更快地发展起来。

  8、在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人的生产实践,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归属,据有生产资料的人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的关系(支配、统治、压迫、剥削)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竞争、协作、分工、交换)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具有决定的意义。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生产力就被统治阶级垄断了。他们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进而支配了人(劳动者),支配了生产活动,垄断了劳动产品,垄断了分配的权力。

  9、在通常的情况下,生产关系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否则,生产就不能进行,生产力就不能实现。一个生产过程终了(生产活动结束)了,有了结果、成果,生产力就实现了。所以,我们所说的“生产力”,就都是指既往的、实现了的生产力。没有实现,就不成、说不上“生产力”。

  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如果给劳动者提供的生产资料不能适合于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水平,或者对劳动者的压迫、剥削过甚,超过了劳动者的承受程度,或者由于劳动者有了新的觉悟,不愿再忍受遭到的压迫和剥削,不愿从事生产劳动,或者劳动的积极性降低,生产就无法继续,生产力就实现不了,或者就会降低生产率。这时候,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了。而人,总是要生活、要生产、要发展的。于是就有了劳动者的反抗和斗争。通过劳动者的反抗、斗争,使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意识到威胁,从而有所改变,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劳动者的要求,生产力才会继续发展,生产才能继续进行。所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实际就是满足劳动者的要求;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标志,就是调动起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有人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如果不是从最终的意义上说的,而是认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承认阶级与阶级的斗争,那就是瞎说,是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曲解。没有劳动者的反抗和斗争,生产关系就不能改进,就不会与“发展了的生产力”相适应;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坚决、坚持的斗争,资本主义就不会灭亡,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建立不起来。

  10、一个社会,生产活动在进行,生产关系就与生产力相适应,或有相适应的部分(或叫做基本适应),这种生产活动进行的方式,就是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融而为一不能分割的,只能在“意识”上把它们区别开来。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不仅生产出产品,还会生产出维护、发展既有生产关系的意识,也会产生出反对、破坏既有生产关系的意识,能够形成两种不同的力量。在私有制的情况下,前者是由于生产资料的据有者要维护他们的利益;后者是由于劳动者要争取自己的解放。在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的时候,前者是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陈腐的私有观念的人民群众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表现;后者是还没有摆脱私有观念的束缚而对新制度不习惯的消极现象,和留恋、向往剥削制度而企图恢复私有制的复辟斗争。这就是谁也否认不了的阶级斗争。

  11、生产力发展到了现代,已经具有了无限发展、扩大的可能和趋势。但是它不能造福全人类。因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生产方式)需要雇佣劳动者,它必须剥夺他们的生产资料、使他们处于贫困的境地,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被雇佣;而不能取得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就没有兴趣。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逻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就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成了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为了免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资产者用强化压迫、欺骗、引诱等手段,采用不少改良措施来适用于被他们欺骗、愚弄而尚未觉悟的劳动者,使生产得以继续。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不消灭,它的固有矛盾是解决不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例如经济危机)总会爆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总会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作为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共产主义就会变为现实。当然,如果没有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工人政党(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自为”的阶级,不能成为改变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但是,阶级斗争的事实,一定会要产生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斗争的无产阶级政党,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如此。

  ……

  虽然就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人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但生产力毕竟不能与人画等号。生产力是人的能力的实现。只有人的能力实现了,才能成为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力量。共产主义不仅是人类发展的要求,它事实上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实现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来为它的实现创造条件:物质条件和人的条件——摧毁旧世界建设新制度的阶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尽管生产力的发展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马克思用生产力的发展来论述共产主义的必然前途的缘由。

  三

  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们,只看到生产力的物的形式,没有看作是人的活动,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不是看作阶级斗争和人与自然斗争的过程和结果,而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形而上学地解释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否认消灭私有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否认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只看到人类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看不到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社会之所以罪恶,只是因为生产力的水平太低。说什么“最终目的是没有的,运动就是一切”,只在运动的“形式”上打主意,认为只要通过议会活动,通过办合作社的步骤,就能够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认为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什么阶级斗争,什么无产阶级专政,全都没有必要。

  列宁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杠杆、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具有改造社会的根本意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改变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物质力量等等的思想,批判了第二国际的唯生产力论,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夺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推进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意志,但在生产力这个问题上,比列宁稍有退步。他给生产力下了定义,认为生产力是“生产物质资料时所使用的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使用生产工具来生产物质资料的人”(罗森塔尔 尤金编《简明哲学辞典》)。虽然在释义中说了“……人们,即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的话,但总的倾向是,偏重于生产力的物的因素,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二位了。可能是为了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忘记了“人”也是“物质”,人的力量就是物质力量,陷入了形而上学。这个生产力定义,便于人们认识生产力;但是它的缺陷,是使人们容易形而上学地理解生产力的概念,忽视“人的因素第一”。

  四

  毛泽东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生产力的实质。他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向人民宣传真理,领导、组织人民群众为实现真理而斗争;培育了党的群众路线,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三大作风之一;把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作为判断一个政党是否进步、是否革命、是否先进的标准。他在革命斗争进行中从不忽视人民群众的生产,夺取政权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使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

  可是邓小平说:毛主席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注意发展生产力。也不是不发展生产力,就是那个办法不很对。(这个话在后来编选集的时候删掉了)

  且不说这个话逻辑上有矛盾,它也反映出邓小平对生产力的认识的片面性。他不认为思想革命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是发展生产力,不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认为改变生产条件是发展生产力,只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即令如此,毛主席也没有不重视科学技术,谁能说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突飞猛进的?人民群众不是意气风发的?物质财富的积累不是极为迅速的?他无视社会主义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说什么“建国二十多年山河依旧”!把这些话用他所说的“实事求是”的尺子靠一靠,就说明:一是他并不真懂生产力,二是他的尺子有问题。

  毛主席怎么不注意发展生产力?方法怎么不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是不是发展生产力?推动合作化,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不是发展生产力?根治水患、大搞水利化、植树改沙、开垦荒地、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是不是发展生产力?大寨的开山造田、兰考的治沙改碱、林县的红旗渠,是不是发展生产力?工业上的技术革命是不是发展生产力?两弹一星是不是发展生产力?……小岗倒是他们的一根标杆,生产力是怎么发展的?

  综上所述(包括《说》文曾述说过的),马克思主义是从人出发的学说,是“人学”,研究的是人的历史现象。人是“物质”,精神是人的头脑这种物质的特殊的机能,人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其他生物当然也有“精神现象”,但它们全都在“精神世界”之外。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人的社会。人的能力是改变世界和社会使适合于自己目的的唯一力量。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是分属不同的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表现为阶级的斗争,这种斗争(在当代的表现主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致约·魏德迈 1852.3》)。

  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就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就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要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革命,这一切都是当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只有坚定地忠实于无产阶级的事业,组织带领无产阶级不懈地彻底地进行斗争的共产党,才是真正的名至实归的共产党。

  对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还有疑问吗?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3.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4.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7.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8.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9.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10.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