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创造,改革开放前后虽有重大区别,但相互联系,本质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二者并非割裂,更非对立,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要正确评价,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改革是对前三十年的继承和发展。
一、评价的根本分岐
全面否定“文革”、三七开毛主席,是改革开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不在其中,而且在前后三十年社会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重大的差别,故一般情况下认为,改革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之前历史的否定,是历史转折,也是理论实践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具体形态,往往将二者对立起来,尤其是“文革”。
实际上,前后三十年的对立与否定,根本分岐正是在于对“文革”的认识和判断。虽然历史的实践逻辑是连续的、无法分割的,但理论逻辑却是相互矛盾、对立的,对文革的否定实质就是对毛泽东建国后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基础上形成的新思想----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理论的完全否定,这正是毛泽东所谓“三分错误”,却是毛主席人生自我评价的两件大事之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虽指出前后不能否定,这是个重大政治问题,尤其是以苏联历史为鉴,否定斯大林的苏共二十大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最终酿成历史悲剧,但基础和原则却仍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主导形成《历史决议》(1984年),也就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起点,实际上仍然坚持这一历史基准。邓小平当年曾提出“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现在三十余年改革实践检验出了什么呢?这是否也是一种刻舟求剑呢?
当然,这也深刻反映了对“文革”认识上的困境!可以亮明观点和态度,但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出什么认识的论据太过于单薄,甚至无法改变事实上否定的现状。
二、存在的对立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存在,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是阴阳互动推动了事物进步和发展。
西方有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将其归结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被概括为三大定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并运用到政治经济历史研究中提出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毛泽东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将其中西融合、中国化为矛盾论,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正是对立性形成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统一性或同一性形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且内因根据,外因是条件,矛盾会随着外在条件变化而变化,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之分。
黑格尔有句最著名的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马克思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生方式决定社会存在状态。任何事物阴阳或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动态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相互转化也是现实的,只有承认这一点,才是真正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文革、改革的历史存在,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合理性,其差别只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其内在社会矛盾的不同表现方式而已。
完全否定“文革”,在政治上一直以来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但哲学上却无法立足,无法阐释,即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也不符合传统哲学思想的认知,而神化、圣化改革,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
无论“文革”,还是改革,对于当代来讲,做为曾经的历史存在都是客观的,否定也好、回避也罢、批评也可,其做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不会再改变的,实际变化的只是人的理解和认识差别,其关键是如何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直面,去重新发现:“文革”究竟错在何处,可借鉴之处是什么,而改革失误又在什么地方?
(未完待续)
(不足之处,敬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