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论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全面走向了失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等国,是通过所谓的“苏东剧变”,直接放弃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加入了资本主义行列。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等其它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改革开放已经和正在不可逆转的全面放弃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全面失败,曾经让资本主义世界欣喜若狂,仿佛在证明资本主义的永恒。然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失败并没有给资本主义带来预想的繁荣,经济危机依然不断困扰着资本主义,而且每次危机都比上一次来的更猛烈更具破坏性,资本主义世界不断象世人展示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没落;倒向资本主义的苏东各国走的更是艰难,资本主义并没有拯救他们,不少国家至今也还没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比起上个世纪,在新世纪,资本主义离马克思揭示的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不是更远而是更近了。正是在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片黑暗中,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展现出了一丝曙光。
第一章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两种设想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
马克思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系统全面阐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他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他指出:“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随着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工场手工业”代替了“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马恩选集》第一版第一卷252页)在资产阶级产生和其统治地位的确立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大工业的产生,和市场的扩大起了决定性作用。现代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基础。
其次,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指出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中。”“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同上253-256页)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强大压力,它必须发展,而且必须迅速发展,“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再次,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他指出:“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要证明这一点,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循环中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同上256页)“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到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造成的财富了。”(同上257页)在马克思看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已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再适应生产力的继续发展了,它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已经提出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因此就认为资本主义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他接着指出:“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同上257页)这里马克思认为“夺取新的市场”和“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是资本主义得以继续发展的条件。从理论上讲,“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似乎是没有止境的,创新总能在“旧的市场”上发掘出新的需求;但是,“夺取新的市场”却是有极限的,一旦世界统一市场完全形成,就再也没有新的市场可以夺取了。如果再也没有新的市场可以夺取,资本主义还能发展吗?再则,究竟怎样的“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才能彻底摧毁资本主义呢?这里马克思没有论述,因为在他看来,这已经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物质条件,已经表明资本主义成为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他还要揭示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将要直接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人”,因此他接着转而论述,
最后,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作用。他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资产阶级即资本愈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跟着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渐激烈,“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同上257、261页)
上述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全部内容。马克思一生都在坚持《宣言》的基本原理。在1872年他和恩格斯为《宣言》写的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上228页)在马克思后来的著作中,他只是对《宣言》中表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更祥细的论证和补充。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时,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进一步论述:“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一卷831-832页)这里的论述是与《宣言》的基本原理 完全一致的,对“资本集中”和“垄断”的分析,是对《宣言》中“资产阶级愈是发展,愈是增加自己的资本”的更祥细的补充;对资本主义占有与劳动社会化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对周期性经济危机已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更祥细的注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也是马克思以后,所有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一直坚持的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基本表述。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包含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是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但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所有马克思主义者从未发现,这一理论事实上包含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当资本主义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被提上历史日程。这时,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一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获胜夺取了国家政权,就必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显然是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得出的结论。在这里,不管无产阶级革命是首先在“一国胜利”,还是在“多国同时胜利”,不管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胜利,还是在落后国家胜利,都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应有之意。这也是对伯恩斯坦以来各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最有力的斥责,我们绝不能等到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再搞社会主义。这第一种设想的科学性,已经为“十月革命”以来,世界上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所证实,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就在于,即使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也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本主义,走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那么,如果无产阶级没有很快夺取政权又将会怎样呢?就象《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一百六十多年,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在继续发展,并没有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那样。这种情况也没有超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设想。这就是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是表明资本主义已经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桎梏,表明资本主义已经步入了腐朽没落之路,但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已经不能继续发展了。资本主义依然能够通过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来继续自身的发展。然而,这只是资产阶级在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和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道路上的发展,一旦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到了再也没有新的市场可以夺取而旧的市场已经被彻底利用时,当资本主义已经在世界市场上由竞争形成垄断,并且国际市场上的资本垄断巨头不断减少时,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就不可避免了。这显然也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马克思以后资本主义一百多年发展的历史,一直在证实着马克思这一设想的科学性。这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不断经历着愈来愈全面猛烈的危机,危机愈来愈强烈地破坏和消灭大量生产力;资本主义在不断的夺取新的市场,扩大市场范围,削弱国家界限,向着世界统一市场迈进;资本主义在愈来愈大的市场上实现更大规模的资本集中,形成更大的垄断和垄断巨头。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一不在证实着它距马克思设想的必然灭亡更近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与无产阶级什么时候夺取政权无关,无产阶级是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夺取政权,还是在今天以后的某个时期夺取政权,丝毫不影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就在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同样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资本主义直到今天的发展一直在证明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愈来愈全面猛烈,对生产力的破坏作用愈来愈大,资本主义愈来愈接近它的全面灭亡,这一点同样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
为什么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呢?首先,这是建立在两种生产力发展程度完全不同的基础上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马克思的第一种设想是以他那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程度为基础作出的设想,换句话说,即使是在那个生产力发展程度并不高的时代,也已经具备了消灭资本主义的条件,如果无产阶级能够夺取政权,资本主义就必然灭亡。马克思的第二种设想则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作出的设想。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比起马克思时代的生产力,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两者的差别简直可用天差地别来形容,然而,即使这样,在马克思第二种设想看来,如果无产阶级不能夺取政权,资本主义依然有着继续发展的很大空间。两种设想实现时需要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太不相同了,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其次是说,这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是由这种不同造成的马克思两种设想实现时,所处时代是完全不同的。当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时,无产阶级终止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无产阶级不能终止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并不因为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就能跨过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也不会因为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生产力就立即有了飞越性发展,就立即创造出能够在消灭资本主义的同时消灭市场经济的条件。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在生产力创造出消灭市场经济的条件之前它是不会灭亡的。因此,在无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以后,还必须继续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依然是处在市场经济时代。而在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时,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无产阶级能够在消灭资本主义的同时,立即着手消灭市场经济的程度,人类社会已经具备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的条件。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上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的高度发展,不正是表明已经具备了消灭市场经济的条件了吗?不正是表明市场经济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吗?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论述市场经济时将进一步论述。
最后,更重要的是说,由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两种设想实现时,生产力发展程度存在巨大差距和由此决定的所处时代的不同,在消灭资本主义后,将要建立的“未来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将要建立的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的同时,还必须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而在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后,将要建立的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的同时消灭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与将要消灭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显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在这里只需要指出,在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却一直试图建立只有在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后才能够建立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这种努力已经全面走向失败就足够了。
第三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灭亡后“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是与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一脉相承的,是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这绝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是可有可无,可对可错的设想。承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科学性,就必须同时承认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基本设想的科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多部著作中多次提出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我们这里主要了解一下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依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的基本设想 ,因为其它方面的设想不过是从这一设想得出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基本设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因此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消灭私有制”,建立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的“社会所有制”。
第二,在“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对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计划管理,即实行计划经济。同时消灭商品货币,消灭市场经济,实行产品经济。
第三,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直接的按劳分配,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马恩选集》第一版第三卷89页)
以上三点构成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设想。“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依以建立的资本家所有制基础;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就是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消灭周期性经济危机,消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把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就必然要消灭商品货币,消灭市场经济。在这样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实行的必然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按劳分配。显而易见,上述三点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是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得出的唯一科学的结论。
当然,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还有许多其它的设想,比如“消灭阶级和一切阶级差别”,“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国家将自行消亡”,“实现人类解放”,成为“自由的人”,等等,所有这些设想,全都是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设想中引申出的设想,因于我们将要论述的问题无关,这里不加更多的罗列。
这里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划分为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三个阶段划分理论。不仅因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设想,它描绘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而且是因为这一理论被从列宁以来的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视为进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视为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处于哪个阶段和应该怎样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
如众所周知,马克思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过渡时期或称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在很多场合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称之为“未来社会”,在很多场合马克思不加区别的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
“过渡时期”,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得到明确论述的。在那里马克思、恩格斯谈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且提出了十项过渡性措施。更全面、更明确的论述,是马克思在《1848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提出的,马克思写到:“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种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出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马恩选集》第一版第一卷466页)而一旦完成了上述任务,也就进入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划分,马克思只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进行过论述。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马克思认为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马恩选集》第一版第三卷89页)即还存在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力”。2、那时,“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东西”,“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同上90页)也就是说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消灭了剥削,消灭了阶级,消灭了私有制。3、“原则与实践在这里已不再相互矛盾,而在商品交换时,等价物的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存在于每个各别场合。”(同上90页)即消灭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了计划生产。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上91页)
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设想全都适应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即适应于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同时灭亡的情况。因为这时已经具备了在消灭资本主义的同时消灭市场经济的条件。但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所有设想全都不适应于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因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面对的情况是,在消灭资本主义后还必须保留市场经济、继续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情况。在消灭资本主义后,还必须继续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点是从马克思以来的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曾想到的。以消灭市场经济开始计划经济的发展为任务的社会主义,与还必须以继续发展市场经济为任务的社会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问题正在于,我们是在实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后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却一直在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实现后,才可能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幻想把未来才能建立的社会主义在今天就立即建成。这就是造成所有当代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全都走向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马克思所有的著作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未来社会”还将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论述,找不到丝毫关于“未来社会”还将发展市场经济的论述。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就根本不存在对第一种设想实现后,“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和怎样建设这时的“未来社会”的一丝一毫的设想。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胜利后三个阶段划分的理论,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关于马克思从未对他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做过设想的结论。因为这里也根本没有商品货币存在的余地,根本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余地,根本没有发展市场经济的余地。即使是在过渡时期,我们看到的也全是要消灭商品货币,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的任务,“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消灭和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改变由这种社会关系产生出的一切观念”,也还根本不可能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立即实行。因而,马克思设想的“过渡阶段”,也绝不是他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过渡阶段。马克思从来没有设想过还存在商品货币的“未来社会”,从来没有设想过还将发展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马克思三个阶段划分的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对于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没有发现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实事上包含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他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设想等同看待了,因此他只对资本主义灭亡后的“未来社会”做了一种设想,因此他也根本没有想到,他对“未来社会”的全部设想,根本不适应于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但是,这一点丝毫不影响,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理论的科学性,只是说明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还存在一个空白,一个关于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将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空白。这也是造成我们今天仍在经常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今天只所以仍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因为这一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没有现成答案,这样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一直是一个空白。
马克思之所以没有发现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实事上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是因为他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同看待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随着现代大工业的产生,机器的使用,市场的扩大而产生的,是取代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把一切产品都变成了商品,把商品交换的原则扩大到一切领域。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明确看到,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生过程。因为正是这个过程,实现了资源配置从生产资料所有者依据自身需求进行配置,转变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依据市场需求(他人的需求)进行配置,正是这个过程实现了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正是这个过程开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在历史上和在理论上都是同时产生的,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最初的、自发产生的存在形式。 没有人有权指责马克思为什么会犯下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错误,因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唯一的存在形式,而且是从封建社会自发产生的、必然产生的唯一形式。就是在今天,我们也不能说,马克思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同看待就是一个错误,因为至今,我们也不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很好地证明,市场经济能够存在另一个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形式。如果市场经济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它的社会主义发展形式,如果市场经济就只存在资本主义一种形式,那么资本主义就等同于市场经济。
因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同看待了,所以他才把资本主义的灭亡与市场经济的灭亡等同看待;所以他才没有设想过还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所以在他看来就根本不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所以在他看来不管资本主义在哪种情况下灭亡都必然建立他设想的“未来社会”,即建立既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消灭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才能得出结论说: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存在一个关于怎样建设还要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空白。
即使存在一个这样的空白,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至今依然闪耀着人类智慧的最灿烂光辉,它的科学性至今依然无可置疑,它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不仅已经被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所证实,而且一直在被资本主义至今的发展所不断证实。
第二章 当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这里说的当代社会主义,指的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至今仍在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这里说的当代社会主义革命,指的是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进行的革命;这里说的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指的是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就是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无产阶级从《宣言》发表到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几十年与资产阶级的艰苦卓绝的阶级斗争,最终取得了世界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导、带动了东欧和亚洲等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形成了世界上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歪理邪说试图阻止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就有蒲鲁东、拉萨尔、杜林等人在试图否定、篡改、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给予了严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各种否定、怀疑、修正也从未消失。这里影响最大的是,一、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能否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争论;二、“一国胜利论”与“多国胜利论”的争论;三、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是否应当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争论;四、无产阶级革命是走暴力革命道路,还是走议会道路的争论。这四个方面的争论,对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至今也不能说这四个方面的争论已经完全终结。所以,这里有必要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和评论。
一、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在认真研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结论。列宁在深入研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新阶段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列宁新理论的最早表述见于1915年8月写成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他写到:‘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这里,列宁只是把一国革命作为一种可能性提出来。在1916年8月写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列宁进一步说明了他的一国革命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1917年4月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列宁更加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91页)
在一国胜利论的指导下,列宁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准备,并最终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领带动了东欧国家、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等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世界上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纪元。只是,我们在高度评价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时,也不要忘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首先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胜利,其实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应有之义,就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本身就包含着,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已经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桎梏,生产力就提出了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的要求,这时如果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夺取了国家政权,就必然要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结论。当代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胜利,都是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在实践中的胜利。列宁也只是把马克思的这一设想运用在具体的实践中。然而,由于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一种设想,马克思从他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后必然走向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得出了多国胜利论的结论,列宁纠正了在资本主义还没有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多国胜利论的错误,用一国胜利论把马克思的第一种设想变成了现实,同时也终结了在落后国家能否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争论,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的科学性。
从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我们能够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 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的胜利,它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变成了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纠正,就是许多人引用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来证明马克思曾经想到过在落后国家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针对俄国在“土地公社所有制”基础上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特殊的设想,与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没有直接联系,不能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在落后国家实现的必然性。
二、 关于“一国胜利论”与“多国胜利论”的争论
“多国胜利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观点,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写到:“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几十年后,列宁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写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的胜利,似乎是用实践终止了“一国胜利论”与“多国胜利论”的争论。然而问题又绝非如此简单。马克思的“多国胜利论”是与他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密切相关的。由于马克思没有认识到他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事实上包含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由于马克思更倾向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导致的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即他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他由此得出“多国胜利论”的结论。这一点从马克思多次论及资本集中和垄断、世界市场形成、生产力高度发展,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条件,以及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可以得到印证。马克思实事上更认可他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或者说在马克思看来这就是他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做出的唯一设想。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各国人民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在世界市场上资本集中和垄断的高度发展,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因此无产阶级的胜利必将是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同时发生,“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见《共产党宣言》)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来看,“多国胜利论”是完全正确的,是资本主义全面走向灭亡的必然。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一直是在印证“多国胜利论”的科学性,而毫无否定其的迹象。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时代。但是,“一国胜利论”其实只是进一步论证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的科学性,即论证了在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并且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变成了现实,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第一种设想的科学性。列宁同马克思一样,他也没有发现这只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他只是从帝国主义的时代的特征出发得出了社会主义只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由于列宁也没有认识到“一国胜利论”其实只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第一种设想的应有之意,他也象马克思那样没有想到,这时将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完全不同与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
“一国胜利论”和“多国胜利论”都是正确的,它们都来源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都是这一理论的应有之意。只是它们分别适用于资本主义灭亡的不同情况,分别适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和第二种设想。
三、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争论
社会民主主义(冷战前更多的称为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思潮和运动之一。社会民主主义是从科学社会主义中分化出来的,伯恩斯坦可以说是社会民主主义的鼻祖。伯恩斯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创立了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他的理论至今依然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
伯恩斯坦曾经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被恩格斯称之为党的“真珠子”。但在十九世纪末,看到资本主义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并没有象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后,产生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怀疑,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创立了一整套影响至今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
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也是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从我们的分析能够看出,伯恩斯坦们提出的所有对马克思主义的非难,全都是由于根本不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提出了两种设想,而只对第二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做出过设想。
第一,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灭亡预计的过于乐观,资本主义还有很长的寿命。在1899年的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核心思想用伯恩斯坦的话说就是:我们必须预计到现存社会制度有比过去所假定的更长的寿命和更强的伸缩性,并且按照这一预计来开展我们的斗争实践。”(郑易平《伯恩斯坦》云南教育出版社第15页)这一论点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已经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生产力已经提出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伯恩斯坦是在想,让资本主义发展到马克思的第二种设想的条件成熟时再消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在为资本主义辩护,否定无产阶级在当时就应该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第二、伯恩斯坦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议会道路进入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所处的欧洲时代和列宁所处的俄国时代,以及中国所处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消灭资本主义是唯一的选择,实践也证明,不然的话,无产阶级革命是会被资产阶级用暴力镇压下去的。面对资产阶级的暴力,无产阶级只能用暴力来反抗。当然,在进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在生产力为实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创造条件时,反对暴力,通过议会道路进入社会主义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但这绝不能成为反对在马克思第一种设想的情况下,用革命的暴力夺取政权的理由。
第三、伯恩斯坦用社会民主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其实,在伯恩斯坦提出这一问题前,社会民主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代名词。他用强调民主,反对暴力来理解社会民主主义。他忘记了,以马克思那里,民主一直是社会主义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那里,还必须通过一个对反革命的严厉镇压的阶段才能实现民主;而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那里,民主已经是当然之意。
伯恩斯坦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否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即在资本主义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后,在生产力已经提出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只承认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后的必然灭亡,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因此他们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继续发展生产力,主张无产阶级只去争取眼前利益,主张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尽管为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做出了很大贡献,尽管为最终实现马克思第二种设想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也帮助了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维持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了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下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的可能性。社会民主主义并没有因为它反对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壮大,同样受到资产阶级的严厉打击,面对资产阶级的打击,他们中的很多人彻底放弃了对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信奉,转而走上了更加没有出路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在历史上的一些“进步作用”,是顺应资产阶级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更加发挥无产阶级作用,等等,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对于建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而言,社会民主主义起着帮助资产阶级巩固统治的作用,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四、 暴力革命与议会道路的争论
其实我们在回答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争论时,已经回答了这一问题。只是因为,这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才再次单独提出来。是通过暴力革命,还是通过议会道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暴力革命是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实现时,唯一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途径,在这里要想不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暴力斗争,资产阶级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的;而议会道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时的最佳途径,在这里资本主义代表的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如果再搞暴力革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和平进入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条件已经成熟起来。
在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上的各种争论,全都源于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两种设想的不理解,源于把马克思的两种设想混为一谈,源于把马克思对只有第二种设想实现后才能实行的“未来社会”,等同于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也能实行的“未来社会”。
第二节 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和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就将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这本来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但是,由于马克思只对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做出过设想,而根本没有对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做过任何设想;由于当代社会主义全都是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是一个未曾涉及的空白;更是由于从列宁以来的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们,一直误认为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将建立的社会主义也是只有在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后才能建立的“未来社会”。因此一直是在以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来指导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这种以未来社会主义的原则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造成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混乱,造成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出现挫折、失误以至于当代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全面失败。
一 、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直到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总体上说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和胜利后的短时期内,一直认为将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即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极其困难的时候就立即着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方面在当时确有其必要性,“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的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有力的领导,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投机活动,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生产和生活制度。”(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95页);但另一方面,立即实行“把一切生产资料转归全体人民所有”、着手消灭“商品经济”、对生产实行“计算和监督”、对生活资料实行“配给制”等等,都表明列宁是试图立即开始向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过渡。只是,很快列宁就在建设的实践中发现,要想立即向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他指出:“实行粮食征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是犯了错误,干了蠢事,是企图在一个小农国家直接过渡,脱离了农民经济的常规。”还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的多,重大的多,危险的多。’”(转引自高放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第95页)由此列宁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他提出:“我们在剥夺了地主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列宁选集》第二版第四卷142页)还不能采取“直接”的方法,而只能采取“迂回”的方法,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说:“由租让制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种大生产形式向另一种大生产形式的过渡。由小业主合作社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由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列宁选集》第二版第四卷523页)同时还实行了多种保留商品经济原则的政策,如征收粮食税、在国营企业实行“商业化原则”,允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等等。“新经济政策”表明从列宁就开始了,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始了填补马克思未曾设想过的在资本主义没有经过高度发展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怎样建设“未来社会”的空白。“新经济政策”展示了列宁的天才思想,最重要的是他提出的保留商品贸易和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把当代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消灭商品货币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由于列宁去世过早,他关于初级形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没有能够完全展开,他希望做为长期政策坚持的“新经济政策”也没有长期坚持下来。
斯大林没有继承列宁“初级形式社会主义”和只能“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而是重新回到了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上。“斯大林战胜党内三个反对派后,随即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的模式,形成了后人所称的稳定性的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105页)到了1936年,在《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斯大林列举了如下理由:1、社会主义的生产形式现在是我国工业中独立统治的体系,资本主义已经从我国工业范围中完全驱逐出去了;2、在农业方面,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械化的、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即无所不包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体系;3、现在全部商业流转,都掌握在国家、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手中,没有投机者和资本家参加的商业,已经产生了而且发展了;4、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已经确立而成为我们苏联社会不可动摇的基础。最后他得出结论:“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斯大林选集》下卷392-393、399页)显然,斯大林在当代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把他的成功等同于基本建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显然是一个错误,还存在阶级差别,存在城乡差别,存在商品货币,怎么能说基本建成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呢?斯大林完全是在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进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只是把马克思的设想与当时的实际有所结合,既歪曲了马克思的设想,又走上了一条最终导致失败的路。这就象是要爬到山顶,本来只有一条盘山路,却非要直接向上爬,一时也能爬的很快很高,但最终在绝壁面前还是无路可走一样。
毛泽东基本上和斯大林走着一样的路,建立了国有和集体两大公有制体系,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了几乎无所不包的计划管理,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一“资产阶级法权”,在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斯大林不同,毛泽东并不认为取得这样的成就就等于建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但是他又解释不了如果这样还不能说进入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那么这时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于是,他把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理解为“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时期”,即把社会主义也包含在了过渡时期,认为还处在这样的“过渡时期”,并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固然解释了这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但又歪曲了马克思对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的认识。毛泽东的这一矛盾也反映了他并不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实事上做出过两种设想,和马克思并没有对他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做出过设想,在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建设社会主义是根本走不通的。
其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南斯拉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全都是在按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所谓苏联模式,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模式,就是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却在按马克思对只有第二种设想实现后才能实现的“未来社会”的设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形成的模式。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进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就必然要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立即把全部或大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立即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立即着手消灭或限制商品生产和交换,这就造成在本应发展市场经济时却在阻碍和消灭市场经济,这种做法尽管在小农经济向大生产经济过渡时可以取得重大成就,但对大生产经济的继续发展却造成严重阻碍,造成对市场经济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的严重破坏。这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走向全面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最初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起始于列宁。列宁提出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还不能“直接”而只能“迂回”的向社会主义过渡、还要利用商品贸易和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等观点,表明列宁已经意识到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还不能直接建设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还要经历一个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过渡时期”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阶段,才能去完成马克思设想的“过渡时期”的任务。但是,列宁还没有认识到“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南斯拉夫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比列宁又前进了一大步。
“南斯拉夫也一度照搬苏联模式,对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国家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关系到国际民生的工业、银行、交通运输和商业都实行了国有化,建立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129页)
“南斯拉夫是最早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改革的国家。”“从50年代初开始,南斯拉夫经过十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了工人自治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特征是:第一,宪法保证企业计划、决策和行动的权利;第二,通过市场协调家户和企业的计划,市场价格原则上要服从供求规律;第三,以社会所有制保证对生产资料支配权的分散;第四,企业实行工人自治,劳动组织的从业人员集体掌握企业的最高决策权;第五,‘社会计划’规定国家短期和长期的经济政策目标、发展战略和金融、货币、投资与价格政策的工具,‘社会计划’对各级‘地区实体’(各级政府)有约束力。”(陈弘《从经典公有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42页)这一体制的缔造者铁托认为:“工人自治制度的最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是南斯拉夫所有制、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关系的全部纲领。”(同上)这一体制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卡德尔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生产者自我管理。为了实现社会所有制下的自治,卡德尔主张借助于市场的作用。卡德尔认为市场是适应现代生产力别无选择的形式,市场可以为企业自治提供广阔的空间,自治必须与市场和商品生产相并存。但这种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经济不同,它是工人在联合劳动组织体系内部借助于货币、市场直接进行劳动交换的形式,它不存在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没有剥削和雇佣劳动。”(同上43-44页)南斯拉夫模式在铁托去世后很快也走向失败。
对于铁托模式的失败,高放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认为是:在政治上,“仍然固守斯大林的政治体制,搞个人集权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后来“采取六个自治国第一把手轮流坐庄的办法,每人任期只有一年,这样,任期过短,消弱了中央集权,助长了各个共和国的分权。在经济方面,用社会所有制代替国有制也不成功,因为按规定,社会所有制的生产资料不属于任何个人、任何集团或国家,而属于整个社会,属于全体劳动者。这根本就是一种空泛虚幻的所有制,结果生产资料的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国家机关官员手中。南斯拉夫一直强调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实际上企业还是按照计划搞自治,而不是按照市场搞自治”。(130-131页)陈弘在《从经典公有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一书中认为是:“这种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自治经济制度”,主要弊病在于,“出现了企业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投资的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现象”,“忽视扩大再生产”,“消费增长超过社会生产增长”,“自治企业中的工人委员会等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充分体现工人的作用”。
南斯拉夫模式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尝试,它提出的在“社会所有制”基础上,“保证企业计划、决策和行动的权利”,保证了企业是市场上生产经营的独立的主体;“通过市场协调家户和企业的计划,市场价格原则上要服从供求规律”,保证了企业是在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承认价值规律对生产经营的调节作用;“以社会所有制保证对生产资料支配权的分散”,是保证市场上能够存在众多的独立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的需要,是保证这些企业开展竞争的需要;“企业实行工人自治,劳动组织的从业人员集体掌握企业的最高决策权”,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核,是保证社会主义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要求之一。南斯拉夫模式描绘的是这样一种场景:众多的劳动者集体掌握决策权的社会主义企业,在市场上展开竞争,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它是要展示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但是,就象上面高放和陈弘指出的,由于“社会所有制”是一种“空泛虚幻”的所有制,它不可能成为“企业自治”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还不是企业劳动者集体的,扩大再生产也不能与劳动者的长远利益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就更容易产生企业“短视”,盲目扩大个人收入,损害企业发展。当然,工人自治企业如何面向市场生产经营,国家如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节,劳动者集体如何更好的管理经营企业,是需要在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没有给南斯拉夫这样一个机会。南斯拉夫式的社会主义也以走向失败告终。
通过以上对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由于不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实事上包含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设想;不了解马克思只对第二种设想实现后的社会主义做出过设想,而在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将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那里还是一个空白;由于当代社会主义全都是在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建立的社会主义,但又全都在按照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后才有可能建立的社会主义原则,来指导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由此就造成,在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上,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违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流派和学说,它们或者是要否定当代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或者是要把当代社会主义引入岐途;而在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上,形成了与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必须建设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完全背道而驰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并最终导致了当代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全面失败。
第三章 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经历、正在经历和必将经历三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已经经历、正在经历和必将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历史,证明了这两种划分的正确性。只是,这里有一点需要进一步明确,马克思是把商品经济划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机器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由于,简单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内部产生,又附属于自然经济的,为了更明确的划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界限,把简单商品经济划在自然经济内,把三种经济形态的划分定为:自然经济,机器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更为合适。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机器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因此,三种经济形态的划分就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
由于很少有人把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经济形态的划分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结合起来,因此就几乎没有人看出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下面,我们用图式来表明三种经济形态与五种社会形态的关系:
自然经济 |
市场经济 |
产品经济 |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共产主义社会 |
在马克思那里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象人们通常把市场经济理解为生产资源的配置由市场决定的经济形式或经济形态那样,在马克思那里这样的经济形态就是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就是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生产,它不象自然经济是根据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需求配置资源进行的生产(这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全都如此),而是根据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配置资源进行的生产,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是同义语。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分析,我们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分析了从资产阶级产生到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的过程。“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美洲的发出、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资产阶级)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马恩选集》第一版第一卷252-253页)从马克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确立是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同步的,即是与机器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同步的,在这之前,资产阶级在简单商品经济下的发展还是附属于封建主的。
在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对自然经济生产的否定,把自然经济下,生产是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需求为目的的生产,转变为生产是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只有满足了市场需求才能维持和继续进行,才能完成“资本的总公式”:G(投入生产的资本)—W(资本生产出的商品)—G’(在市场上出售商品后收回的已经增加了一个剩余价值的资本)。资本家为了把自己的商品在市场上卖出去,就必须根据他自己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即按照市场需求按排生产,配置各种生产资源。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生产,就是市场经济的生产;可见,资本主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自发产生的市场经济形式。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同看待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分析。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极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市场经济论。象马克思那样把资本主义做为人类社会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分析,象马克思那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生、发展和趋势的必然性,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基本矛盾,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完整变动的体系来研究,是至今绝无仅有的,是马克思以后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家只能望其项背的。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我们同样可以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规律,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矛盾,了解市场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和运行规律
把市场经济定义为由市场需求决定各种生产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抓住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但是,第一,必须把市场经济看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看做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必须看到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市场经济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二,必须搞清楚,是什么在决定着市场经济必须按照市场需求决定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是怎样按照市场需求决定资源配置的。不把握好这两点,就很容易从市场经济的定义中得出错误结论。
如果我们把市场经济和它的资本主义形式剥离开来看,即把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撇开,仅仅把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一般来看,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我们就能看到市场经济一般的真实面目。
市场经济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来看,都是以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相互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为前提的。就象马克思所说的,市场的扩大,需求的增加,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产生了“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这一大批资产者各自独立地占有生产资料,各自独立地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抛开他们的资本主义性质,他们就只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些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的生产目的,即以把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后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为唯一的生产目的。资本生产的总公式在这里仍然成立,追求G’仍然是生产的唯一目的。资本在市场经济一般的情况下就存在,只是在这里还看不到它的剥削性质。在市场经济一般的情况下,利润依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依然是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但这里还没有资本家,它也不能归资本家占有。众多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各自的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的,必然要在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免遭淘汰,商品生产者必将尽力采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新产品、促进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等等一切能够采取的措施,发展生产。在这里,适应市场需求,面向市场需求配置生产资源,对商品生者来说,事关他的商品能否在市场上出售,他追求的利润最大化能否实现,事关他的生死存亡。商品生产者的竞争迅速促进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必将促成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世界一体化;另一方面必将在世界市场上形成资本集中和垄断。这又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必然灭亡和产品经济或计划经济的必然诞生。
面向市场需求配置生产资源,对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来说,都表现为个人按对市场的预期安排生产,这种预期既对现实的社会需求有很大的盲目性,又给现实的社会需求带来新的重大影响,这必将造成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社会生产在某些商品过剩和某些商品不足中波动,造成社会生产总是在不断出现的对过剩商品的消毁和对生产力的破坏中艰难的进行。由于还存在着商品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竞争必然带来的,压制消费扩大生产的冲动和压力,就还存在着爆发全面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论》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三卷548页)市场经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破坏的作用同样是巨大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一般中就已经存在。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生产者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竞争的压力下,由市场需求决定资源配置,极力扩大商品生产,极力开发市场,因此能够迅速促进生产力发展,迅速促进社会进步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的作用,是在对生产力的不断破坏中进行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将导致计划经济的产生。
以上就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为依据,把资本主义看成市场经济的一种存在形式,抛开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把市场经济当成市场经济一般来分析,必然得出的结论。这就象,当我们只知道有黑马的存在时,只能把黑马当做马一般来分析,而当我们发现还有白马存在时,就必须抛开马的颜色来分析马一般,我们对黑马已经进行的分析,除了它的颜色,黑马的其它性质都具有马一般的性质,是一样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是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基本依据。一切试图放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另起炉灶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做法,都将导致错误的结论。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最初自发产生的形态就是资本主义。马克思已经对资本主义做出了深刻系统的分析,在马克思那里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分析,因此,这里就没有必要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进行重新论述。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首先就是“社会主义能搞市场经济吗?”这一存在了几十年的老问题。在这里,我们把社会主义能搞市场经济吗?这一问题,进一步归结为: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能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吗?这就撇开了所有认为离开公有制也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当代西方所谓“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就存在这种论调,我们国内一些经济学家也有这种论调。这不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离开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谈社会主义只能是虚无飘渺。社会主义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也必须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搞市场经济。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是在市场经济阶段建立的社会主义,是必须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己任的社会主义,是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这也就是说,我们依以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形式,必须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有制形式,而绝不能反过来说,是市场经济适应公有制形式。这在今天很多人的认识上还是极其模糊的。比如,不是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而是死抱着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观念,盲目的说,必须坚持国有制的主体或主导地位,就是这样的认识。在这些人眼里,只有坚持国有制的主体或主导地位才是社会主义,至于在国有制的主体或主导地位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是不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是无关紧要的。
因此,是否存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有制形式,就成了解决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的关键问题。只有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我们依然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出发来解决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所有制是资本主义依以建立的基础,正是在资本家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众多的各自独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的竞争,促进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家私有制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它能够保证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相互对立的商品生产者,保证众多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保证竞争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站在市场经济一般的角度看,资本家私有制就是一种商品生产者所有制。资本家正是因为占有了生产资料,才能够支配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才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整个资本主义。而从事商品生产劳动的劳动者只是资本家购买的一种生产资料,他们和处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机器、原料、土地、厂房一样绝不是商品生产者,只是商品生产过程的参与者。这里把商品生产者定义为:因为占有从事某种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因而能够支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人或集团。
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向资本主义一样建立在商品生产者所有制的基础上。只是与资本主义不同,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商品生产者私有制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基础上。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实质是: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即是,在一个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这是唯一一种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因为,只有商品生产者公有制才能保证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相互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保证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保证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除此,我们想象不出任何其它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商品生产者所有制是唯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资本家私有制和企业劳动者集体公有制,是商品生产者所有制的两种存在形式。我们过去为建立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而建立的国有制或全民所有制,就其在全部所有制中占主体或主导地位而言,是排斥市场经济发展的,因为市场经济除了它濒临灭亡时,是绝不允许在市场存在一个独占垄断地位的商品生产者的,这将破坏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相互对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破坏竞争,破坏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去提出的用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来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只能或者造成经营权对所有权的侵害,或者造成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继续干预。经营权在任何时候都是所有权的附属,是所有权的体现。国有制只有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调节和干预时,做为对商品生产者所有制的一种补充的所有制形式,其存在才是必要的,在资本主义是这样,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必将是这样。过去,我们在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下建立的集体所有制,是从属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是向国有制过渡的集体所有制,是服从于国家计划的集体所有制,也不是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
至此,我们回答了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问题:只有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市场经济。接下来,我们还必须回答另一个问题: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发展市场经济吗?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优越吗?不回答这个问题,即使社会主义能搞市场经济,如果没有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资本主义已经能够很好很快地发展市场经济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只需把能够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与资本主义做一对比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第一、资本家私有制必然存在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造成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利益的对立,造成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奴役,造成物对人的统治,损害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家企业已经采取多种措施极力消除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对立,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天劳动者的各种福利与马克思那个年代相比,已经有了极大改善。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在资产阶级学者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他通过大量数据证明,今天贫富差距依然在拉大,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依然严重。
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由于实现了在同一个商品生产企业内,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完全统一,所有者与劳动者利益的完全一致,劳动者是在为自己生产,是劳动在支配、利用资本,因此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更快发展。当然,这一点在现实中绝不会表现的如此简单,南斯拉夫“企业自治”的失败,是必须记取的教训,除了没有把社会主义企业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之外,如何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如何发挥劳动者集体对企业管理的优越性,如何充分发挥每一个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等,都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自觉建立的,它必须充分发挥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资本主义注定要造成生产与消费的对抗性矛盾,注定要造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注定要造成周期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注定要造成社会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的对抗性的基本矛盾,注定要造成资本主义在不断发生的对生产力和产品越来越大的破坏中艰难发展。这一点马克思早已给出了答案,我们在上面也有所分析。至今也还没有结束的,遍及全部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危机,非常清楚地表明危机带来越来越大的灾难,资本主义越来越难以从危机中摆脱出来。而且,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一方面受到由资产阶级内部分赃不均引起的反对,另一方面受到无产阶级利益被损害引发的坚决抵抗,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极为微弱。这次美国为救助金融资产阶级引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非常明确的证明了这一点。
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一方面,能够在每一个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内部消除生产与消费的对抗性矛盾,实现积累与消费的协同发展,因此能够在社会层面消除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存在从根本上避免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代表全体劳动者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更益于协调所有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令、规章、规则,规范每一个商品生产者的行为,保证从企业到社会积累与消费的协调发展,消除恶性竞争造成的危害,通过发布指导性计划引导企业面向市场更合理地配置资源,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代表着全体劳动者的利益,更有能力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调节管控,能够更快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只要市场经济存在,就必然存在着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必然存在着经济运行中某些商品过剩、某些商品不足的波动,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弊病,又是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动力,离开了由经济波动引发的商品生产者对超额利润的追逐,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大大减缓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还存在着爆发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依然有可能爆发。因此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对生产力和商品的不断破坏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减缓而不能根除市场经济的弊病。然而,即使存在这些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然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优越。
我们还可以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调控市场经济的手段、能力、方法,国家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办法,国家和个人在实现创新的动力、鼓励、环境,等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结论也只能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更优越,而丝毫不会看到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不仅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能够搞市场经济,而且能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市场经济。只是一定要记住,只有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即是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已经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已经提出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但是市场经济还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唯一能建立的,唯一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唯一能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的,只能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经济形态。
当代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由于从俄国“十月革命”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试图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终导致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失败。直至今日我们也没有能够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我们还只能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当代社会主义是首先在一国,进而在十几个国家分别取得胜利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存的关系。由于,当代社会主义又是首先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这些国家市场经济或说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初,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就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来,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是应当建立起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便于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全都走上了在立即终止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立即终止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计划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道路。然而奇怪的是,走计划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路,竟然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前十几年至前几十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以至于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敢怀疑当代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但是,如果不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那么为什么当代社会主义走计划经济的路全都以失败而告终呢?为什么它们全都又重新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路呢?这里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在从小农经济向大生产经济过渡时,计划经济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而一旦完成了这一过渡,就必须继续走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小农经济向大生产经济的过渡,其实就是封建残余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是完成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也就是说,计划经济帮助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很快地建立了大工业体系,为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扫清了障碍。我们今天再来探讨,如果革命胜利之初不实行计划经济,而是直接走市场经济继续发展的道路,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但对未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意义深远,而且,如果当初就直接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毫无疑问,发展的只会更快更好,绝不会象今天这样导致当代社会主义全面失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存发展的两种市场经济的形式,是在人类社会必经的市场经济道路上竞争发展的两部跑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赛中赢得胜利,才能证明她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否则她将被资本主义淘汰。一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现实中充分发挥出优越性,就必然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上赶上、超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在市场经济走到尽头之前,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在市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上时就把资本主义送进历史的垃圾堆,就会在世界范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唯一形式走完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就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唯一形式向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就会提前进入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当然,这还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建立、巩固到全面发展起来,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它们已经积累了几百年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要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也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是多病缠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但资本主义还在继续发展;我们也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了,但在现实中还见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身影。如果我们还将被这样的资本主义打倒在地,那可就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绝大悲哀了!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建立的经济基础。只要夯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基础,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回顾
列宁提出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可以看做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初的探索,如果延着这条路前进,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有一定的必然性。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是直接的一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它的理论和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中,邓小平理论和他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最大宝库。
邓小平在看到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各种弊病后,果断的终止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建设。他不是象前苏联、东欧各国那样转向了资本主义,而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并且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把中国引上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等,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既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也规划了改革的途径,已经表明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企业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地位,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显然已经是一幅祥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图画。但是,这里唯一缺少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缺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以建立的公有制基础。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6年的历程。36年来,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说就是,经济飞越发展,国力迅猛增长,民生大大改善。这36年的成就,与我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比都有过之无不及。对此已有多人论及,不再赘述。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延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道路顺利前进。正是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快速成长和迅猛发展,带来了36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辉煌成就。今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已经基本完成,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继续发展和完善已经不可逆转。
然而在看到改革开放36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这36年我们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失误。这就是,在我们基本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我们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看看这36年的发展历程就能一目了然。36年来,尤其是实行“抓大放小”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一直是在公有制经济不断削弱,私有制经济迅猛膨胀的基础上发展的。大量的国有企业资产和几乎全部的集体企业资产转为了私有资产,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基础被严重削弱。由国有企业资产和集体企业资产转为的私有资产,大量发展起来的个体户资产、私有企业资产和大量引进的外企资产,这三个方面的私有资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我国经济滑向资本主义的推力越来越强大了。我国现在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包括贫富差距过大,腐败严重,经济发展开始放缓,思想滑坡、道德沦丧等等,根源都在于公有制的削弱,私有制的膨胀。改革开放从“抓大放小”时起就开始背离邓小平同志的初衷,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造成改革开放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基础的建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根本没想到将会触动原有的公有制体制,尤其没想到,也根本不敢想,改革必将会触动国有制的主体或主导地位。从国有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再到国有企业实行股分制,所有这些改革,全都是力图在不触动国有制的主体或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实行的改革。然而,改革发展的现实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当我们确定让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时,就已经不可避免地要触动国有制了,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就不可能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只是由于,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早已把国有制的主体或主导地位与社会主义划上了等号,才千方百计变着法子想在不改变国有制的主体或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不切实际的让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扩大企业自主权,承包责任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全都不能让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现在看,实行股分制,只要控股权还掌握在国家手中,国有企业就成不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控股权不决定经营权是不可能的,否则经营者必定侵犯控股者的权益;而要放弃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控股权,就必将放弃国有制的主体或主导地位。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是实行多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带来的至今让我们不敢放弃的观念造成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下,社会主义必须是国有制占主体或主导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下,绝不允许国有制占主体或主导地位。一个占有全社会大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的存在,不管是个人、集团或国家,与市场经济是根本不可能相容的,这一点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不可能是国有制占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在国有制占主体或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基础的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唯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是商品生产者所有制,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基础上。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表现形式是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即独立的商品生产企业内部的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由此在市场上形成众多的相互独立的公有制的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商品生产者不仅相互之间展开竞争,而且与私有制的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发展商品生产者公有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共产党人在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重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基础,发展壮大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并在这一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36年来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已经不可逆转,当前各项深化改革的举措必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深入发展。这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的建设创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环境,比起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进行市场经济公有制的建设,就会简单的多,容易的多。但是,另一方面,36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经造成大批计划经济时的国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变成了私有制企业,这就使我们丧失了直接把这些企业改造为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的大好时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的建设造成了很大困难。
重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首先就是要把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企业,通过改革建设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
对现有的国有企业来说,除了为保障国计民生、保障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等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的企业外,大部分的国有企业要转变为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股分制改革,首先把控股权掌握在企业手中,然后把企业掌握的控股权,通过一定的方式,以保证企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原则,分配给全体劳动者,最终实现从国有制企业向劳动者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转变。当然也还可以通过直接实行股分合作制,实行国家租赁或让渡,企业向国家分期还款,或直接实行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等等,方式进行。这里的困难是怎样实现国有资产向企业集体资产的转变。只要我们认定了这是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的必须,认定了这是国有制改革的方向,这里的困难是完全能够克服的。
对现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变为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就容易的多。这些企业的资产本来就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只是原来一直在按计划经济的要求管理,并未实现劳动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决定权,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没有体现在每一个劳动者身上。这里只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比如,通过股分合作制,把全体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体现在每一个劳动者身上,保证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参与企业决策,都能发挥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现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就能完成向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的转变。
重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其次就是还要重新培育、扶持和直接重新组建一大批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要鼓励、引导社会出资和个人合资以股分合作制、合作社等方式组建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这一点,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后,就不是困难和问题,那时,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优越性自然会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和人员投入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创建和扩展。但在今天,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还处在孕育中,即使在诞生后,也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充分发挥出优越性,这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培育、引导、甚至直接扶持和直接组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功能。就象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扶持、助力、甚至直接帮助资本家企业的发展完全一样。
只有当一大批足以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相抗衡的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建立起来,并开始发挥优越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了牢固的公有制基础,才能在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发挥优越性,才能逐渐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领头羊”。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的建设
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具有克服资本主义企业的弊病,发展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是,这种优越性,如果不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做保证,就难以发挥。南斯拉夫“工人自治制度”的失败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与资本主义的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有本质区别,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制度。但是,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式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又必然与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制度”有许多共同之处。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股分制是发达资本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同时又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资本高度集中时期的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资本主义企业通过股分制,第一,保证了资本家对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进而保证了资本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第二,保证了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规模,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的,进而保证了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最大限度的剥削;第三,股分制通过董事会,集中集体的智慧最确切的表达资本家的利益;通过“代理人制度”选聘专业人才管理企业,实现企业的最佳发展;通过监事会监督企业管理人员贯彻资本家意志;通过实行各种奖励制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咨询和预测机构尽可能面向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等等。总之,股分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几百年发展经验的结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最佳企业形式。
对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来说,学习借鉴以股分制为主要形式的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的基本途径和最便利的选择。只要抛弃了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私有制、剥削的内核,股分制就全部能拿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所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的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制,是企业劳动者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股分制,由于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消灭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对立,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完全统一,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按劳分配原则,必然能够更大限度的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全体劳动者的集体智慧;必然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股分制中各项具体制度的作用;因此,也必然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是经过几百年的探索、磨合形成的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也必将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创新、发展、完善,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这一过程也将是劳动者学习当家作主,学习集体管理企业,学习为企业发展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学习面向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等等,的过程。只是,我们决不会用几百年,只需十几年或几十年,就一定会创造出远比资本主义更优越、更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
建立在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的源头。它与在机器大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共同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管理体制的建设
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国家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的国家管理体制,完全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也从对计划经济的管理向对市场经济的管理转变。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比起有几百年经历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形成的管理经验而言,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产阶级信奉“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认为无需国家干预。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周期性经济危机对生产的破坏作用越来越大,资产阶级已经普遍认识到必须由国家出面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调节和管理。这一方面,在理论上形成了众多的学派,探讨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理论,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在经历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家调节市场经济的办法。这些理论和办法,抛开其中的私有制内核,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调节、干预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调节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国家颁布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国家发布引导性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收购私有企业为国有企业,出售国有企业为私有企业;对濒临破产将造成严重恶果的企业进行救助;等等方法进行的。这些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适用的方法,同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适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的现成做法,并在实践中从公有制出发,改进这些方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国家对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的、主要的路径。
只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是全体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的根本利益,而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是全体资本家企业的根本利益,这一点既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全部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创新和发挥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比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有更大的优越性,能够更有力地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五章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建设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我们将完成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建设,完成在列宁那里表述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理论中表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把这样的社会主义定义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既是为了明确这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社会主义,明确这是在人类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明确这是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社会主义;又是为了明确这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的社会主义,明确这是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己任的社会主义;也是为了明确这是区别于以往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明确这是完全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明确这是当代唯一能建立的社会主义。
第一节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是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亚当·斯密的“利己心”。在资产阶级学者看来,个人主义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正是在这种“利己心”的驱动下,每个人都在为满足“利己心”奋斗,而为了满足“利己心”,他必须首先满足市场需求,由此推动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里,资产阶级把问题全部弄颠倒了,他们根本不懂得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利己心”其实只是资本家私有制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不是因为有了“利己心”,才产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因为有了资本家私有制,才产生了这种首先要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满足个人需求的“利己心”,不是有了这种“利己心”才驱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是有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产生和发展了这种“利己心”思想。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始动力,是因为它反映并满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要求,满足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与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完全不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与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细胞不同,企业劳动者集体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基本细胞,是众多的由企业劳动者集体组成的独立的公有制的商品生产者在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个人只有组织成为集体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这并不是说,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注重发挥个人的作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加注重个人作用的发挥,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在企业内的“个人所有制”,由于每个人都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更加高涨,都会对企业的发展有更高的热情,企业和劳动者集体才因此具有更大的发展动力。只不过每个个人的作用全都是在集体作用中得到发挥的,是在每个个人的作用共同形成为一个集体的作用的合力后发挥的。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没有任何一个个人能说他在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能说他们在形成集体的力量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集体主义首先是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内培育出来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下培育出来的。为了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内部的全体劳动者必须形成合力,每个人都必须在集体的合力中尽力发挥个人的作用,当然这是通过制度、规定的约束,激励、教育、培训的引导和启发才能形成的合力。社会主义企业是形成这种力量的孕育场所,社会主义企业制度是形成这种力量的保证。集体主义也首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内发挥作用的,它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就象资本家是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动力一样。
集体主义也必将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思想、文化、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等领域形成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需要,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反映。集体主义在社会的各方面各领域,发挥出的力量也是一种合力,是每个个人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形成的合力,是1+1大于2的合力。它不象资产阶级“利己心”是排他的,而是利人利己的。
集体主义在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爱国主义。国家是全体商品生产者公有制企业根本利益的代表,是全体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代表,在个别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服从国家利益。爱国主义是一种为了国家利益能够牺牲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的精神,这在怀抱着“利己心”的资产阶级是难以做到的。
集体主义在全世界的层面上表现为国际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坚定不移地站在全世界无产阶级一边,坚定不移地与全世界资产阶级开展斗争,坚定不移地在全世界推进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运动。在这一点上,就象资产阶级对待无产阶级的那样,我们也绝不手软。
集体主义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方面,我们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历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是毛泽东思想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能够做到的,在市场经济时期我们同样能够做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集体主义将树立的更加牢固。
第二节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国家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国家,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不管怎样掩饰和辩护,都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国家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是毫不手软的对无产阶级实行专政,从不允许无产阶级触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从不允许无产阶级颠覆资产阶级的统治,从来都是“坚定不移”的站在资产阶级一边。在这方面,我们要向资产阶级学习,坚定的表明我们的立场。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首先是要保证我们的国家沿着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既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路是比资本主义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我们就绝不允许重导资本主义的覆辙。要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经历一百多年与资产阶级坚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斗争,经历近一百年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挫折、失败,才终于寻找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的理想寄托,是对马克思以来无数革命先烈的信念继承。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还在孕育中,如果不想看到她被已经老态龙钟、百病缠身但尚且强壮的资本主义扼杀在母体或摇篮中,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保护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顺利诞生和茁壮成长。
其次,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将要在国内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包围中产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最大的发展载体,还是市场经济发展最大的推动力量。从世界和一国来看,市场经济都是一个整体,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产生前,它是完全由资本主义推动的,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产生后,它将是由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共同推动的。因此,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绝不能像计划经济社会主义那样,通过对资本家的剥夺,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同时终止和破坏市场经济的发展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既要保护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又要保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她是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展开竞争,让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在公平竞争中逐渐发挥优越性,通过其优越性的逐渐发挥消弱并最终消灭资本主义。这将是在一个和平竞争的环境中,是在市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完成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措施,来实现这样的作用。在这方面学习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必须的。资本主义实行的保护竞争,保护市场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保护社会和协发展,对企业进行扶植,阻止恶意竞争,等等,几乎所有成功的经验,都能被我们拿来借用。资本主义已经为我们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无产阶级专政指的是国家政权必须掌握在代表全体劳动者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手中,并不是对资产阶级的镇压、打击或所谓的“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它不仅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保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好保护伞。
最后,除了经济方面,无产阶级专政还将为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建立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体制提供保证。在这些方面,学习、借鉴和批判的吸收资本主义的成功经验同样是我们进行建设的最佳方法。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已经积累了大量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在剔除其中包含的剥削和私有制的性质后,是完全可以拿来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所用的。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法律等等所有方面,除了依以建立的所有制基础不同和由此决定的不同之外,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学习借鉴和批判吸收资本主义的成功经验,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在这些方面进行建设的基本方法。因此,这里不再对每个方面分节论述。但是,有一个方面是必须另外提出的,这就是
第三节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民主
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攻击最多的地方就是,说社会主义不民主,不人道。过去我们不能进行有力回击,因为在各方面都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确实在民主和人道主义方面出现了大量问题。但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根本不同,她是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企业内能够更充分、更自由地发挥每个个人作用的社会主义,她不仅能够保证个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民主和自由,也更充分保证了个人享受劳动成果的民主和自由。这种在生产过程中个人享受的更大的民主和自由,也必将反映在政治、文化、教育、生活等等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由于私有制也对社会主义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保护资产阶级和私营企业主享有充分民主自由的权利。
在政治上,表现为维护共产党的领导与充分表达个人意愿的高度统一。维护共产党的领导,是共产党代表全体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体现,每一个劳动者都不会站在自己根本利益的对立面;充分表达个人意愿,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社会各阶层表达各自利益的权利,是通过协商解决各阶层利益冲突的基础,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不害怕,而且支持各个阶层,包括资产阶级充分表达意愿,除非危及社会和国家安全,反对用暴力解决社会矛盾,主张在充分表达个人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解决问题。让人充分表达个人意愿,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协安定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联合执政,这是既能保证国家沿着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又能保证各个阶层和平共处的最佳选择。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执法和行政的“三权分立”,这既能保证不会偏离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路,又能保证司法、执法和行政的最佳效果。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在政治上能够实现的民主,是资本主义无法达到的民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不民主,而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大民主。在这方面很明显,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不民主。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搞资本主义通过投票决定重大事项那一套,那只会造成“短视”,造成阶级、阶层和派别对立,造成内耗,造成反复折腾。我们是认准了一条路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为走好这条路,我们需要形成各阶级、各阶层、各派别的合力,我们不介意资产阶级和其它阶层的反对,这只会让我们把这条路走的更好。
在文化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以宏扬集体主义精神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体系。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的权力。这一点是由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所决定的。各种经济成份都有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的权力。社会主义国家对这种选择给予保护。只要这种文化不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安全、不会破坏各阶级和阶层的和协发展、不会败坏社会道德和风气、不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负作用,都可以存在,人们都有选择它的权力。
在法律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法律不仅保护商品经济公有制企业,同样也保护各种私有制企业,保护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一样不受侵犯。这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同组成的经济决定的。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样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比资本主义更民主,更自由。
第四节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以发展市场经济同时促进市场经济的消亡为己任的社会主义,因此也是向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社会主义。
首先,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必然要在经济上创造出可以直接向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竞争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将发挥出更大的优越性,极有可能在市场经济走完其必经的道路前,就彻底消灭资本主义,以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为唯一形式发展市场经济,并最终创造出市场经济向产品经济或说计划经济过渡的条件,创造出市场经济消亡的条件,也就是创造出直接向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只要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能够充分发挥出发展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发展市场经济,这一点就无可置疑。
其次,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要创造出消灭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消灭城乡差别的条件,能够直接向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随着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随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断的战胜资本主义,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成为市场经济的唯一发展形式;也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市场经济必将创造出能够最终消灭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消灭城乡差别的条件,创造出能够直接向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最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创造出“人的解放”、“人类解放”的条件,能够直接向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创造出能够消灭市场经济的条件,就是创造出能够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条件,就是创造出把人类从“物对人的统治”中彻底解放出来的条件,就是创造出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条件。
第五节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批判
市场社会主义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一种至今依然有着广泛影响的流派或思潮;也有人认为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改革是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在西欧一些国家执政的社会民主党或工党实行的政策也是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因此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即是一种思潮,又是一种运动。
市场社会主义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在苏东巨变前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市场社会主义是认为计划经济占主导的社会主义,在现实中是可行的社会主义,或者是认为计划利用市场能够发展社会主义,是为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辩护的。这一时期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本上随着苏东巨变的爆发,与苏东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一起烟消云散了。这里再对这一时期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剖析已经意义不大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决定了为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这一时期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第二、是在苏东巨变后的市场社会主义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演变为,以论证在“市场主导”的前提下,市场社会主义是可行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我们这里也主要是对这一时期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剖析。这一时期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家提出了多种建立市场社会主义的新模式,这些新模式有如下的共同点:
第一、 所有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都致力于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二、 所有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都以某种形式保持“公有”。
第三、 所有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都允许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追求“最大利润”。
第四、 所有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都力图建立一个有效而民主的投资管理体系。
以上主要参考的是吕薇洲《市场社会主义论》的观点。
但是,所有这些市场社会主义的新模式,第一,全都不是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结论,因而全都不同程度的带有一定的空想性,缺少坚实的理论依据;第二,全都不懂得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必然灭亡实事上做了两种设想,不懂得当代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必然结果;第三,全都不懂得当代社会主义必然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基础上,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当代社会主义才能建设和发展;第四,全都不懂得当代社会主义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创造出消灭市场经济的条件,创造出向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过渡的条件。总之,所有这些新模式,全都是缥缈虚幻的空想。
当然,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也还是包含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比如,对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共同发展的设想;对公有制具体实现形式和运作方式的设想;对公有制企业如何追求最大利润的设想;对如何建立有效民主的投资管理体系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设想;等等。这些设想,对我们进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建设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