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远比教科书中描述的更加扑朔迷离。发现历史,其实还有很多种方式,诸如老人的叙述、往昔报刊的记录、口口相传的回忆等等。然而,画家通过观察,用画笔描绘历史,给我们认识历史开辟了新途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记录的晚清1891—1911》,为我们回望那个迷茫的、疼痛的晚清中国,极大地拓宽了认知的边界。
这本书不是历史教科书,而是当时报纸中的各种新闻插图组成。这种“看图说话”的方法,带领我们重返晚清历史现场,打捞那些尘封已久的过往和故人。书中,收录了1891年—1911年法国《小日报》所刊彩色石印画一百余幅,画中的内容涉猎广泛,主要有甲午战争、李鸿章出访欧洲、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慈禧太后与光绪病亡出殡、袁世凯小站练兵、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涵盖众多秘辛旧闻、史料珍贵。
《小日报》在十九世纪末每期发行量高达百万份,是当时巴黎最为流行的通俗类报纸。该报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就派遣一批画家和记者到晚清的中国采访。画家们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当时晚清政坛与民间百态。那些来华的画家们,为了取悦读者的欢心,描绘中国的暴乱、杀戮、瘟疫、饥荒、战争、酷刑等等。这种插图尽管时时刻刻流露出西方人惯有的傲慢姿态,却真实地再现了晚清政权的摇摇欲坠。法国画家在捕捉晚清历史的“画面”时笔力之准、之狠、之独特。在华的法国画家们,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令人折服,或许这和法国绘画写实传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当然,那些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从事新闻采编的法国画家们,并没有想到一幅幅新闻插图,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成为解读中国历史的一种明证。
本书中汇集的新闻插图,根据法国《小日报》出版时间逐一编排。法国的画家们在绘制一幅幅新闻插图时,特别善于“中为西用”,充分吸纳中国绘画中线条的表现张力,淡化了西方绘画中最擅长的光影造型技巧。书中收录了1896年7月26日发表在《小日报》中的插图《清朝杰出使臣李鸿章》。这幅画中,李鸿章深色凝重,双眼无助,官服上还佩勋章一枚。此时的李鸿章,历经甲午战败和屈辱的《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该报为什么刊登已经下野的李鸿章半身像,还冠以“杰出”二字?这到底幸灾乐祸还是嘲讽晚清政府无能?我们不得而知。
书中,收录的插图既有晚清政要的肖像,也有百姓悲苦的记录。清朝末年,在山东、北京一带的部分农民,不满外西方士兵的横行霸道,组成“义和拳”奋力反抗西方列强。尽管农民们不是对手,但依然拼命抵抗,很多人为了保卫家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日报》1900年11月2日刊登的插图《中国事件》中,充分反映出了西方列强的残忍、残暴。这幅插图中,十四位义和拳头勇士被列强强杀害后,被砍去的头颅挂在城墙上示众。而身着白色海军军服的士兵,得意洋洋地望着一排头颅。与这幅插图相匹配的文字报道虽然在书中没有登载,但是插图本身就给人足够的感官冲击,若当时有中国人在巴黎见到这幅插图,必定心如刀绞,这可是手足同胞在受难啊!
晚清时期,国门已向世界敞开,无数西方列强不请自来,也有无数穷苦百姓被迫漂洋过海,在欧美等地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这些中国劳工,要么劳累而死,要么患病而亡,存留下来的,在世界各地慢慢扎根成为华侨。鲜为人知的是,晚清时有一批劳工远赴当时还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南非。本书中《在南非》这幅插图,表现了拖着长辫子的中国劳工,在南非矿场劳作的场景。画中的中国劳工身体瘦弱、表情呆滞;而英国军人不仅威武,还趾高气扬地叼着烟斗。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在画面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法国《小日报》之所有刊登这幅插图,旨在炫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的优越性吗?
本书中收录的《中国的第一架飞机》令人眼睛一亮。1911年8月25日,曾在美国设计制造飞机的中国人冯如回国,在广州驾驶自己研发的飞机试飞。由于操控系统失灵,飞至百余米时,飞机坠毁,冯如遇难。冯如是我国第一位驾机失事的飞行员,也是中国最早的飞行员和飞机设计师。在这幅画的左上方,飞机正在空中翱翔,右边是古塔。陆地上,有官员好奇地观看,有小孩子和猪在惊慌失措地乱跑,还有轿夫驻足围观。晚清的天空突现飞机,这喻示着现代中国的大幕正徐徐拉开,而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皇权行将寿终正寝。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一书带来的启示是多维度的:一方面,这些遗失在西方报纸中的彩色插画今天能“重见天日”,为我们认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提供了视觉上的全新体验;另一方面,加深了我们对中华民族苦难历程在思想价值上的准确判断。尽管晚清时代的屈辱记忆成为过去,但是我们依然要铭记历史,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好今天,稳健地走向未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