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青年网上,有一篇题为《媒体揭秘18个被连夜撤销的“全国劳模”(名单)》的新闻报道(见http://news.youth.cn/sz/201504/t20150430_6605909.htm),其开头就是这样一段话:【昨天,因为七常委的出席,中央以36年来最高规格表彰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上一次的最高规格,还是1979年。】
在其“意义”的小标题下,有如下情节:
【在中国,“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从建国以后,“劳动人民”这字样频繁出现在政治话语中,成为中国特色的政治标语。当然,建国初期,对劳动人民中的杰出代表——劳动模范,给予了政治上、精神上最优厚的待遇。当时整个社会也是崇尚“劳动最光荣”,因此,劳动模范在整个政治架构中,是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国家荣誉。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价值观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动,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其中就有对“劳动”的重新认识。建国后推崇的老老实实干活,做一个岗位的螺丝钉的“劳模精神”,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显得落寞。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头脑灵活、有手段,往往成了社会的赢家。整个社会对成功的评价体系正在转移,会不会赚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之前一辈子在一个岗位上诚实劳动的,反而被社会遗弃。
岛叔记得有一部片子《芳香之旅》,范伟和张静初主演,就是讲述了一个劳模的遭遇。从风光无限,到落寞凄惨,折射出一个变革时代背后深刻的价值观变迁。
所以,时隔36年,中央再次高规格纪念表彰劳模精神,期望在全社会重树“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可谓是对价值观的一种回归。
因此,此次劳模评选显得更有意义,因为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标杆。】
看了这篇新闻报道,我想说的是:
既然这篇新闻报道说“中央以36年来最高规格表彰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那这自然就是说,在长达36年期间,并没有以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这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如果没有什么讲究,那还值得特别提出“以36年来最高规格表彰”吗?如果有讲究,那又是什么讲究呢?为什么就不能不说清楚些?
【从建国以后,“劳动人民”这字样频繁出现在政治话语中……对劳动人民中的杰出代表——劳动模范,给予了政治上、精神上最优厚的待遇。当时整个社会也是崇尚“劳动最光荣”】,建国以后的这些做法究竟符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是不是应该说的更清楚些?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价值观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动,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其中就有对“劳动”的重新认识……螺丝钉的“劳模精神”】,这里的这“一场巨大的变动”和“冲击”,符合马克思主义吗?这里所说的【螺丝钉的“劳模精神”】 ,是对当时那些许许多多的劳动模范的正确评价吗?请问,当时那些许许多多的劳动模范,他们哪一个没有令人佩服的产生技能和众多的技术革新呢?这里为什么要把他们说成是【螺丝钉的“劳模精神”】呢?【整个社会对成功的评价体系正在转移,会不会赚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符合马克思主义吗?那些不会赚钱而只会搞技术创新的工人们,为什么就不能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呢?这是体现了【劳动最光荣】吗?
至此,我不禁要问:中央这次以36年来最高规格所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究竟是以【会不会赚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呢?还是采用了建国初期的做法呢?
36年来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究竟是不是一线工农劳动模范少的真正原因?36年来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究竟是因为【劳动最光荣】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私有化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呢?这里的【劳动最光荣】(自然意味着工农最伟大),与私有化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是不是有着路线的不同呢呢?不从路线上去看问题,只凭【一个标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综上所述,我对这篇新闻报道的感觉是,时隔36年的伤痛与模糊。我这种感觉到底对不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秦川牛
2015.4.3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