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端午节的祝福,不知不觉地由“端午节快乐”变成了“端午节安康”。去年的端午节,我也学着别人给一些人送了一句“端午节安康”的祝福,但是祝福送出去之后,我的心里忽然有点怪怪的感觉,感觉这个祝福似乎有点别扭,有点不对劲。一回味,才意识到这句祝福原来是有问题的。
“安康”的意思是“安宁康泰”,也有解释为“身体健康,生活安稳”。不管怎么解释,意思都是相近的,都指的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一种长期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所以,我们可以祝福一个人“一生安康”,却不可以祝福一个人“生日安康”或者“节日安康”。祝福的内容只能是超出一般状态的一种期望状态,却不可以是轻松可以达到的极其普遍的状态,一个人可以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是安康或者大体安康的,却极少有人或者基本上没有人一生是安康的,所以,祝福一个人“一生安康”就是合理的、适宜的。相反,一天两天的“安稳健康”正常情况下谁做不到?那么,祝福一个人在某一天里安康,譬如“节日安康”,能叫祝福吗?打个比方,要祝福一个小女孩越长越漂亮,我们祝福她“长得比范冰冰还美”是祝福,而如果祝福她“长得比芙蓉姐姐还美”,还能称之为“祝福”吗?虽然芙蓉姐姐长得并不差,甚至比不少人都长得要好。
所以,我们不可以祝福一个人“节日安康”或者“生日安康”,这样的“祝福”似乎称不上祝福。——想象一下一个女孩被祝福“长得比芙蓉姐姐还美”时的心理吧!
相反,如果我们祝福一个人“节日快乐”或者“生日快乐”,那么,这种祝福就听起来特别顺耳,特别舒服,这不仅仅是听惯了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因为这样的祝福语是用词恰当的。“快乐”指的是心境,心境是很容易变化的。刚听了一个笑话,快乐了几分钟,忽然又想起一件倒霉事,心情马上又会低落下来。一个人的快乐,特别是成人的快乐,一般很难持续几个小时,一整天的快乐,就更难了,所以人们常常会祝福别人“快乐一整天”。当然,即使一个人一天有几个小时的快乐,那也不错。但事实是,很多人常常很多天都感受不到快乐。所以,祝福一个人在某一天里快乐,譬如“节日快乐”、“生日快乐”,会让人觉着蛮舒服的呢!
再回到“端午节”,有专家说端午节起源于人们对自沉汨罗江的诗人屈原的纪念,是祭祀屈原的日子,所以跟清明节祭祀祖先一样,不适宜祝别人“快乐”。但事实上,端午节跟清明节不一样,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传统现在仍然普遍存在,在这一天当然不适宜祝别人“快乐”,而端午节祭祀屈原的传统,在现实中还能找到多少痕迹呢?虽然,这些年也偶尔会有某个地方政府或者某些社会组织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搞一个仪式祭祀一下屈原,但这些活动的影响,相对于十三亿过端午节的中国人来说,能有多大呢?
其实,不仅仅是现在,很早的时候,人们过端午节就已经基本上只是娱乐了。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表夏十首》之十中就写到:“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可见,在唐朝的时候,人们过端午节,就把它当做一个欢乐的节日来过了。而苏轼在其词《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中则写到:“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一句“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过端午节时的欢乐情状便已经跃然纸上。
可见,至少在一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将端午节当作了一个欢乐的日子,而与此同时,就像我们现在的民俗专家一样,也有一些像元稹这样的文化人在悲叹民众不懂尊重屈原,将一个表达悲伤的纪念日过成了表达欢庆的娱乐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即“端午节应该过成一个追念屈原的纪念日,还是过成一个欢乐喜庆的娱乐日”,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那么,在纪念诗人去世与纵情娱乐之间,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所谓民俗,就是民间长期演变、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风俗。也就是说,风俗是会变化的。也许原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后来就慢慢的更倾向于娱乐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尊重目前已经形成的这种快乐过端午的风俗,不能说这样过就是不对的,在端午节互祝“端午节快乐”就是错误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民俗是会不断演变的,那么,我们为了某种良好的目的,譬如借助节日增强民众的爱国心、鼓励人们对高洁人格的追求,那么,国家有组织地或者民众自发地就可以以各种形式强化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以期慢慢改变目前这种文化意义渐渐丧失的端午节过法。譬如改变祝福语就是其一。
我们可以看到,当专家提出不应当在端午节互祝快乐而应互祝安康后,从整个社会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还是支持专家的看法的。而且,从专家的说法被传播开来之后,仅仅两三年时间在端午节互祝安康就几乎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也充分说明,大多数人对屈原是怀着深深的敬意的,同时也说明,在近些年爱国备受嘲讽的舆论环境下,大多数人还是保存着朴实的爱国心的,是愿意在端午节以改变祝福的形式,来表达对屈原的纪念以及对屈原所代表的爱国精神和高洁人品的尊重的。
但是,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互祝“端午节安康”在用词上是有问题的,而互祝端午节快乐又迎合了民众的娱乐追求,对逝去的屈原也确实是一种不尊重,从而也就削弱甚至背离了端午节的文化意义。那么,端午节究竟该如何祝福呢?
事实上,端午节最适宜的祝福语应当是“端午节吉祥”。
为什么呢?
首先,祝福“端午节吉祥”跟纪念屈原是完美相融的。屈原的自沉汨罗江是令人伤悲的事情,这一天当然也就是不吉祥的,那么,在这个纪念屈原的节日互祝吉祥不就是很适宜的么?
其次,跟“安康”所表达的长期状态不同,“吉祥”既可以表达长期状态,也可以表达短期甚至一时的状态。“吉祥”的基本意思就是好运的征兆、吉利幸运,而幸运本身就是稀罕的,谁的幸运能是时时存在、长期持续的?所以,祝人一生吉祥是祝福,祝人一天一时吉祥又何尝不是祝福?显然,祝福“端午节吉祥”在用词上也是没问题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是起源于人们对诗人屈原的纪念,而且纪念屈原也早已经成了端午节文化的一个核心元素,但事实上,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以及我个人的分析,端午节应当并不是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而是起源于在“恶日”的祈福避凶。也就是说,端午节是一个被古人认为很容易染病的“恶日”、“凶日”、不吉祥的日子,那么,在端午节这个很不吉祥的日子祝福别人“端午节吉祥”,不就是恰当得不能再恰当了么?
那么,为什么说端午节并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呢?
首先,端午节又被称为“浴兰节”,以兰草汤沐浴除毒的习俗在古代一直延续了很多年,现在一些地方也仍有保留,而端午“蓄兰沐浴”的习俗在屈原之前就早已经有了。《大戴礼》中记载,“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屈原《九歌•云中君》中有一句诗,“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可见,在屈原之前,端午节或者浴兰节就已经存在了。
其次,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端午节其实源于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另外,根据刘德谦先生的考证,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南北朝时作品)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吃粽子、龙舟竞渡应当都是与屈原没有直接关系的。
至于端午习俗中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懂点中医的人很容易就明白,菖蒲、蒿草、艾叶,苍术、白芷、雄黄都是常用的中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祛湿。端午之后,暑湿越来越重,人们在生活中就会开始频繁使用这些中药,这显然是出于祛病强身的考虑。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证据:韩国、朝鲜、日本都有端午节,这些国家的端午节无疑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这些国家的端午节习俗以及传说,也都与屈原无关。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其实应当都是与屈原无关的,而且,端午节(在屈原之前是否叫端午节还有待考证)在屈原之前也应当就已经存在了。事实上,最早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而此书出世的时候,屈原去世已经750余年了。所以,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端午节起源于屈原的传说,应当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而附会到端午节上的。跟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类似,还有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勾践等传说,这些传说都缺乏充足的史料做依据,都应当是人们的善意的附会。
那么,为什么说端午节起源于恶日的祈福避凶呢?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抛开最广为人知的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说法,还有“源于浴兰节”说,有“恶日”说,有闻一多的源于祭祀龙图腾说和黄石、刘德谦的源于夏至说。这些说法,相对于源于纪念屈原说,有更多的史料依据和逻辑支撑。其实,这几种说法在我看来是并不矛盾的,因而是可以合并的。合并的基础,就建立在我的一个认识上,即,端午节其实就是象征性的“夏至日”。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古人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经用十二地支纪月,农历的正月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因为“午”、“五”同音,故“午”、“五”相通,端五,又称为“端午”。因为端午节月数和日数都是五,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 、“重午节”。在十二地支中,从纪时来说,午时代表的是一天里阳气最盛的时辰,从纪月来说,午月代表的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月份。所以,“重午”象征的就是阳气最盛,“重午节”象征的就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端午节或者重午节又叫“天中节”,也是古人以端午节为夏季之中,代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的证明。我们知道,夏至日是我们生活的北半球接受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这一天才应当是实际上的“阳气最盛”的一天。端午节(或者重午节)和夏至日,一个是象征的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一个是实际上的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所以,原来的夏至日的吃粽子、赛龙舟,后来端午节也有了。根据文献记载似乎可以推断,吃粽子、赛龙舟本来是夏至日的活动,后来就转到端午节去了。这就跟黄石、刘德谦的端午节“源于夏至说”相通了。
夏天又热又多雨,龙既能飞上天,又能潜入水,既能飞上中天作为至阳的象征,又能兴云作雨,有水神的特征。所以,人们对龙的想象与夏天的特征非常吻合,在人类的蒙昧时期,将夏天的某一天——被认为是阳气最盛一天(譬如后来的夏至或者端午节),作为祭祀龙图腾的日子,就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了。
至于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恶日”,也是毫不奇怪的。端午节之后,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湿毒盛行,这首先给了人们一个直观的对于端午节的认识。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端午节又叫重午节、天中节,象征的是阳之极,阳极则生阴,盛极则转衰,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使他们意识到这一天不会是个好日子。这跟人们对重阳节的认识是相通的。重阳节也是一个恶日,一个不吉利的日子,就是因为它象征的也是阳之极。不过,重阳节被用来象征阳之极,是因为它有两个“九”,而端午节被用来象征阳之极,则是因为它有两个“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端午节还叫“女儿节”。为什么叫“女儿节”呢?因为阳极则生阴,女儿代表的是阴。这进一步证明了古人对这一天的辩证认识。
根据文献推断,“浴兰节”这个名字有可能比“端午节”这个名字要早。为什么要浴兰呢?“浴兰”的“兰”,其实就是佩兰。佩兰其实也是一种中药,化湿解暑的中药。五月五日之后,湿气渐盛,湿毒为患,人们在这一天用佩兰等祛湿的药水进行沐浴,其实是一种很实际的祛除身上湿气,预防湿毒致疾譬如中暑的一种努力,与某种迷信(譬如对“重五”或“重午”的迷信)联系起来,渐渐就成了一个节日吧。
另外,五月五日之所以被作为一个节日来浴兰、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挂艾叶、挂荷包、挂五色丝线、斗草、采药、跳钟馗、薰苍术、熏白芷、喝雄黄酒、写符念咒,等等,应当还与“五”字有关。“五”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
”)写法,是上下两个横,中间一个叉,或者一个人形,象征的就是天地交通或者通神。所以,五月五日这个日子,在先秦时代,应当就会被人当做是与神交通的日子,在这个日子做祭祀、跳钟馗、写符念咒等这些活动,神或者上天才更容易感知得到,神或者上天才更容易知道你想让他帮你把身上的湿毒给赶跑,让天气不要太热,湿气不要太重,让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度过暑夏。
通过上面对端午节起源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意识到,一方面,端午节是有祭祀的成分在其中的,譬如龙舟竞渡这个活动以前就有祭祀仪式,但这祭祀,最早时应当不是祭祀的屈原,而是祭祀的龙图腾;另一方面,从浴兰到斗草、挂艾虎、挂荷包、挂五色丝线、挂长命缕,到跳钟馗、写符念咒等,端午节是含着明显的向神或者向上天祈福的成分在其中的。
最后,我们再回到端午节的祝福语中来。一方面,虽然端午节应当并不是源于人们对于屈原之死的纪念,但是端午节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融入了对屈原之死的纪念,而民俗的文化含义包含了这个民俗的整个发展和演变过程,而且更着重于人们现在对它的理解,所以,我们探究端午节的起源,并不否定它本身所包含的对于屈原之死的纪念,同时还鲜明了它原有的、而且一直存在的祈福避凶的含义,总之,无论是对屈原之死的纪念,还是祈福避凶的朴素行为,在端午节祝福别人“端午节吉祥”,跟在重阳节祝福别人吉祥一样,都是最适宜的。另一方面,因为端午节发展到现在,纪念屈原的气氛已经很淡很淡,人们更多是把这个节日作为一个娱乐的节日来看待的,所以,除非是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在如今这个节日氛围下,互祝“端午节快乐”当然也是可以的(说“欢庆”或者“庆祝”则完全不行)。不过,互祝“端午节快乐”又确实跟端午节的文化含义相去甚远,而且这种祝福语越是被人们肯定和认可,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就会丧失得越是彻底。所以,从挽救文化的角度考虑,提倡在端午节互祝吉祥,是对传统文化有所敬重的人都应该做的努力。
(2016年端午节初稿,2017年端午节前作重要改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