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党的历史,首先在于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执行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这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这支军队不同的斗争对象,所制定的政策和策略。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毛主席《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的指引下,中国工农红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红色根据地不断发展扩大。而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红军越打越少,根据地越来越小,最后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正因如此,毛主席后来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毛主席的英明论断,依然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的主张,共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国共合作的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从而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则是指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制定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将革命进行到底》等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则为我军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没有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指引,一支军队绝不可能取得胜利。
第二,在于毛主席缔造的人民军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缔造了人民军队。这支军队从诞生那天起,就明确它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服从于无产阶级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工具。”战争年代,这支军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今天,这支军队是否还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柱石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执政党的性质改变之后,军队的性质必然随之改变。
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如果没有广大东北人民的支援,没有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四野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组成七十万解放大军,并以优势兵力歼灭国民党军队四十七万余人。淮海战役也是如此。陈毅在淮海战役胜利后说:淮海战役胜利是沂蒙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国民党军队则不然,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是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统治的专政机器,人民对其恨之入骨,巴不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将其早日消灭。
第三,在于毛主席缔造的人民军队与人民血肉相联。毛泽东领导的军队,之所以称之为人民子弟兵,是因为那些战士都是自觉地参加到革命队伍当中,为人民扛枪打仗,为人民利益冲锋陷阵。正因为是为了人民利益,所以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战斗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具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而国民党军队的兵源大部分是靠抓壮丁抓来的,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为国民党反动派卖命,尽管以升官发财和“重赏”利诱士兵,但是谁都明白命比钱比官都重要的道理,所以士兵们在战斗中大都贪生怕死,在关键时刻或投降或当逃兵。然而,那些俘虏参加解放军之后,特别是明白了为穷人翻身扛枪打仗的道理之后,却由“绵羊”变成了“猛虎”。
第四,在于毛主席缔造的人民军队有铁的纪律。我军广大指战员自觉遵守毛主席亲手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不许打人和骂人,军阀作风坚决要除掉”,尤其受到广大士兵的欢迎,因为这充分体现了我军指挥员、战斗员在政治上的平等。国民党军队则等级森严,可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当年,在国民党军队中随意打骂士兵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国民党官兵对我军指战员在政治上平等这一点十分佩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中的“不许虐待俘虏兵,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这一条,则对于瓦解敌人的军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年,许多国民党士兵就是基于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而放弃抵抗、缴械投降。当年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当中,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也是导致印度军队的士兵大批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军的一位高级将领就曾说过,印军所以溃败是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不怕死和优待俘虏。
第五,在于毛主席缔造的人民军队坚持指战员一致的原则。在战争年代,指挥员、战斗员一致表现得尤为明显。指战员都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指战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在政治平等的前提下,在生活标准上也没有大的差别。即使是“长官”骑马也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而国民党军队则实行军衔制,官越大薪水越多,这不仅拉大了官兵之间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也拉大了官兵之间思想感情上的距离。
在“等级制”、“高薪制”的影响下,“升官发财”自然便成为军官与士兵的追求。由于“等级制”、“高薪制”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官兵不可能同心同德,这也是国民党军队在与我军的较量当中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一支军队贪腐成风,甚至发展到买官卖官的地步,那么,这支军队更是不堪一击。因为,大多数兵源来自工农,他们绝不会甘愿为资产阶级卖命,这在历史上已经得到证明,未来也将继续证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