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哲学philosophia意指热爱智慧,源自2500年前古希腊,是学者们对于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思维的追问和反思。中国的屈原的《天问》即是文学也是哲学。之前的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其《道德经》,乃一篇哲学大作,与西方哲学起源同期。哲学最开始是对实践感性的抽象,包括那时的所有学问,东西方都如此。观《道德经》即是对宇宙自然的见解,也是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囊括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人生价值,处事方法。
西方到15世纪是一片混沌,此前历史难以考察,似乎这时人才觉醒,这个节点即文艺复兴。首先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然后政治学,再其次是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最早作为伦理学的附庸,哲学的分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作为伦理学的从属来研究的,哲学和经济学历史都能找到其踪迹。分久必合,马克思巨著《资本论》副标题即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用辩证唯物主义使得经济,政治,哲学为一炉,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质进行批判,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在《资本论》中得到详细解说,读过此书才算了解马克思主义,读过此书才知道哲学之反思和批判精神。
马克思后哲学再次剥离,成为单独的学问,对人类思维邻域进行抽象和反思。自然与社会,二者有不同的界限。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改变,自然规律绝不可以被改变只可以被利用。人类面对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丰富多彩,认识存在差异。主观与客观规律都是人的认识,客观是人模拟自然,站在人的对象立场的认识。理论体系要求客观统一,排除自相矛盾,人对社会认识难以客观,难以超脱人类现实生活,站在人之外考虑问题。自然与社会是在矛盾中发展,意识与存在有同一性,说明事物可认识;而只有在矛盾展开后人们才可以认识到,认识存在滞后性,存在与意识必然存在差异。自然与社会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之差别,都有赖于人的认识。绝对永恒真理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真理。绝对,永恒等是哲学的死敌,抽象只在认识归纳过程中,绝不能作为结论和真理。哲学永远敌视既有的,不言自明的结论。哲学藐视唯一,不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他的宗旨就是对现存的意识进行反思,找出与存在的矛盾。意识与哲学不能改变现实,但是他能改变意识,当革命者实践时,他就能改变社会。
毛泽东说:造反有理,对哲学家尤其如此。失去批判功能,哲学将成为皇帝的新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