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社会创造物质的能力,这个物质包括生存必须物质和享受物质。生存必须物质是人类存继的基本保障。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力的表现是生产活动这一点无可置疑。而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劳动者的发展,这个结论就是一个错误结论。劳动者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管理与劳动是平等关系时,才能得到发展。李培荣的论点,剥掉了生产关系的前提。可以把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合成生产资料,本人分开的原因是,生产的原料来源于自然界,如何获取占有也包含在生产关系中。是私人占有还是归劳动者全体所有,这是个重要问题。目前中国环境恶化,这是私有制下,乱挖乱采矿和为了利润不顾环境生产造成的。为了子孙后代和生存环境,为了劳动者的健康及长远发展,社会主义就会延缓生产力。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尺,模糊了生产资料公有和私有的界限,在价值观上抹杀了两种制度的区别。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者为了资本的积累,发展生产力用尽手段,在两三年的短期内,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无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匹敌。以5到10年周期论,社会主义胜出。原因有2个,一是资本主义个体有计划和全体无计划之矛盾;二是资本积累与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矛盾,造成生产过程排斥劳动者,贬低劳动力价值,商品富裕需求减少的固有矛盾。
作为社会主义理想,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劳动者,形成共同富裕。这里面包含价值观,对人本质的认识,劳动与管理,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统一的问题。解放了劳动者,必然就发展了生产力。但这个结论不能倒推,发展了生产力不等于就发展了劳动者。生产资料私有制也发展生产力,他发展解放了劳动者吗?政治经济学不是概念游戏,必须结合社会形态实际。
李先生的第三个观点:生产力的活动产生社会发展规律。目的在于论说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生产关系有两个意思,一个指所有制,一个指生产中管理者与劳动者的关系。私有制下,后者受前者约束。公有制下,一般情况下,管理者脱离物质劳动,成为专职的分工者和精神劳动者。列宁时代,东方是生产关系改变了生产力发展的轨迹。社会主义是不同以往的形态,与以往的历史呈现不一样的规律,发展生产力不是为了少数人的资本积累;也不能以劳动者健康,环境,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生产力。而要以全体劳动者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在物质与精神全面发展为宗旨。
李先生说:“而人群的生存与发展,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这对关系及其所产出的物质条件的存在与发展的表现。由此可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也可称之为第一大规律。”这个规律是描述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形。这个第一规律是李先生自己编纂出的,只是描绘阶级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人类长期历史则不在其视野中。
阶级社会,劳动者为了减少辛苦的体力付出,赢得相对多的休息和劳动成果,革新了工具和工艺。这个成果并不会造成劳动者的革命,只能为生产资料掌握者获得,在他们意识到这种变革能带来更多财富时,他们联合起来改变社会分工,改变生产关系。列宁时代以前都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革命,劳动者的革命只有在被逼无奈下的反抗,他们变革不了生产关系。这是因为物质生活是劳动者创造的,精神生活却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创造的。统治者不但掠夺了劳动成果,还奴役了劳动者的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马克思才说,社会的统治思想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存在,和生产工具作为社会遗传,成为一种先在的东西,存在决定意识,劳动者的革命即是成功,无非是重复既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
刘邦,秦末的下层。朱元璋,社会的底层。他们革命成功,取得统治地位,建立的王朝是过去的重复。明朝李自成与清洪秀全,从他们巅峰时就可以看出其体制是旧的社会形态的重复。劳动者的革命不是生产力发展造成的,反而是剥削阶级压榨过甚的结果。中国改变生产关系是在先秦,是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革命,是统治阶级自我革命。在西欧生产力发展造成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解放发展劳动者,反而使得劳动者陷入更为悲惨的境地。从中外历史发展过程看,李先生的论点和推理不符合实际。生产力的发展只能造成生产资料主人的革命,他们才能变革生产关关系,与劳动者是没有直接关系。
列宁开创了新时代,率领俄国劳动人民革命,变革了生产关系,继承者斯大林发展了生产力。中国在毛泽东领导下,劳动人民夺取政权,仿效苏联,变革了生产关系,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使得一穷二白的中国跻身世界前列。这两次革命都不是本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天才的领袖们,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用资本发展的不平衡在落后的国家发起的革命,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说深刻的原因,这是基于下述情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商品打穿民族界限,全球一体化,资本全球化,民族历史呈现世界历史性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加快,一地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力的革命变化不久在世界其他地方复制,这是中俄两国在革命以后能快速发展生产力的客观条件。在意识上,全球一体化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快速传播,劳动者阶级以及他们的领导者能意识到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革命不再是本民族旧的生产方式重复。世界一体化了,社会发展必然会展现这样的特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也必然体现全球化的特点。
局限于一国内部,谈论规律问题,显然目光短促了。李先生其他文章也体现这种局促观点,认为生产力发展了,就会有共同富裕,指责左派网上文章不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当前矛盾是生产力已经超过生产关系容纳程度,社会要消除生产力,出清商品。实际证明李先生观点错误,行不通。李先生引用了许多领袖们的话,为了全面笔者引用毛泽东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
“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
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
·······
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以前,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已经初步成长起来。在这点上,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但是,这个一般规律,对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适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里讲发展大工业是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说得不完全。
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通过上述引证,李先生的第一规律与毛泽东的一般规律不一致,当然李先生可以创造理论,但不能打着毛泽东的旗号,拉大旗做虎皮有点欺人的味道。李先生是这样总结社会主义曲折的:
无疑,这种生产关系的存在,需要成熟的物质条件,能使人民共同富裕。如果这种生产关系产生后,长时期(数十年)的不能使人民共同富裕,表明新的生产关系存在的物质条件还不成熟(表现为量的不足),生产关系的工作与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不相称,不相适合,就必然会引起领导集团路线变更的选择和人民群众整体要求的失望,就必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历史性的社会变革。对此,正常的情况是对生产关系作有控制的适当的调整,遵照上述革命导师们的教导,转入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的改革开放即后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时期,就是说要有限制的“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存在”的物质条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对整个国家来说,不是将公有制私有化,不是搞“全盘西化”)。这样,那些旧社会不良的丑恶的社会现象,就必然会沉渣泛起。这种情形正如马克思说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可以说,这种高度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会是“痛苦的发展史”。(为了清楚其观点,把原有段落分为两段。)
“我们清楚,在当前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这种曲折的社会发展,并非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偶然的主观行为,它具有客观的必然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带有必需的阶段性的社会历史。其主要原因在于:(1)建国时物质条件的基础浅,原有的旧社会的上层建筑较弱(经济底子薄的表现),无产阶级的力量、人民革命的力量大于资产阶级的力量、反革命的力量,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工作与人民对物质条件的更高需求,两者的距离较大。(3)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原有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而现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有了较高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存在对其加以运用,以高度发展生产力,使物质条件大大提高的可能。上面所述的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类卡夫丁峡谷,不能跨越而正在通过,似乎与资本主义的某种缘分未了,还要续一段。”
通过上述段落,我们知道李先生引用列宁和毛泽东的语录虽多,但不赞成他们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其在前面是这样说的: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们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规律的两个“决不会”的著名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前一段话是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即社会制度在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表明,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后一段话是说,新的更高的社会制度的决定因素即生产关系的出现,需要存在的成熟的物质条件,而这种物质条件是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的,否则它决不会出现,表明新的生产关系适合新的生产力发展。这些科学论断表明,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程度决定着新旧社会制度的变更。其实,前后两段话是紧密连接一体的。在这两段话前马克思说,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时原有的社会制度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已经发挥出来了。马克思接着还说,“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所说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劳动者)的表现结果,应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者创造的生产资料、社会财富。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产生社会革命时,从旧社会胎胞里成熟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使新的生产关系能迅速与扩大发展生产力。否则,社会革命不能彻底胜利,取得政权而出现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也难以长久存在。这表明,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要具有适合自己存在的成熟的物质条件。"
笔者发现,凡是认为中国和俄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者,都会引用马克思这段论述,并且把其奉为金科玉律。真的如此吗?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现实中已经做到了超越,列宁开创的新时代已经打破了这个规律和原理,那么就证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关于全球一体化已经解答了局限于民族内部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把共产党的任务归结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前后耗费30年写就的巨著《资本论》,详细的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指出这种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原因,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只有通读原著才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方式。这个所谓经典论述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初期稿《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的副标题)1859年的序言。马克思想建立他的经济学和哲学体系,那么就要全面和排除自身的矛盾获得统一。
马克思巨著《资本论》副标题即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用辩证唯物主义使得经济,政治,哲学为一炉,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质进行批判,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在《资本论》中得到详细解说,读过此书才算了解马克思主义,读过此书才知道哲学之反思和批判精神。
马克思后哲学再次剥离,成为单独的学问,对人类思维邻域进行抽象和反思。自然与社会,二者有不同的界限。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改变,自然规律绝不可以被改变只可以被利用。人类面对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丰富多彩,认识存在差异。主观与客观规律都是人的认识,客观是人模拟自然,站在人的对象立场的认识。理论体系要求客观统一,排除自相矛盾,人对社会认识难以客观,难以超脱人类现实生活,站在人之外考虑问题。自然与社会是在矛盾中发展,意识与存在有同一性,说明事物可认识;而只有在矛盾展开后人们才可以认识到,认识存在滞后性,存在与意识必然存在差异。自然与社会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之差别,都有赖于人的认识。绝对永恒真理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真理。绝对,永恒等是哲学的死敌,抽象只在认识归纳过程中,绝不能作为结论和真理。哲学永远敌视既有的,不言自明的结论。哲学藐视唯一,不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他的宗旨就是对现存的意识进行反思,找出与存在的矛盾。
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学生,其体系受到影响,革命性与体系中个别结论和原理产生矛盾。这是他与恩格斯批判黑格尔体系存在的问题,但到了其本身在批判过黑格尔后产生类似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这是其巨著《资本论》初期第一分册的序言部分,不是整体写作完成后的结论,这个论述不能代替全部的《资本论》。
李先生说:"在人类社会中,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两者形成生产力,其表现就是生产。人们通过生产,创造出产品(商品),提供给劳动者自己和社会成员,作为生存发展的消费。这个无数的良性循环过程中,生产与财富的积累扩大,可以使人类得到富裕。"····【这不等于劳动者得到富裕。士心评】
“生产资料国家占有、生产者占有、社会占有,是有差别的,三者是不能划等号的,国家是要自行消亡的;国有代管制要与生产者公共占有相结合,以便将生产资料所有权转交给生产者,转交给社会。上面所述的企业劳动者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并转化为资本投资于本企业,就是使国有与私有的生产资料(资本)所有权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的一种过渡形式的过程。这是使社会主义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为劳动者(已成为生产资料〈资本〉所有者)服务的过程,也是使阶级、国家走向消亡的必然趋向。”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状况。而生产关系的发展,标志着社会制度的发展进程。与之相对应的在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存在着人民站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时期、国家强起来的改革开放(后新经济政策)时期和人民富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时期,这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历史发展时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力的发展史。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种发展史的指挥棒,就是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这种发展史是包括知识劳动在内的劳动者为主体的历史,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历史。”【目前两极分化也是劳动者创造的?劳动者创造的历史就是为了使得自己带上枷锁,接受私有制度的剥削?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这样的结果吗?】
李先生也在问:“社会主义就是强国富民主义。假如,社会主义国家高度发展生产力即高度发展劳动者,国家强大,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共同富裕,并且富裕的水平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中产阶级富人,那么还会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吗?”
从苏联1936年就强调要高度发展生产力,中国1956年也是如此。发生的曲折不在于是否要发展生产力,而在于如何发展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也不等于发展了劳动者。苏联到斯大林逝世时,国力有了巨大发展,物质生产力达到世界第二,而其劳动者却处在被管理被管制的境地。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真正解放劳动者,发展劳动者。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分离,管理者与劳动者壁垒森严,这就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鞍钢宪法证明赋予劳动者管理权,使得劳动者的精神与体力自由的结合,就能极大的提高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劳动者,让精神与物质获得统一才能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规律。
李先生全篇为了设计师唱赞歌,鼓吹发展生产力,指责别人是空谈的革命家。满篇革命导师的语录,引经据典,其实质在指责列宁和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没有发展生产力,所以挫折了,社会革命不能彻底胜利,取得政权而出现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也难以长久存在。超越不了卡夫丁峡谷。其观点与笔者驳斥的另一位区别不大,哪一位是以哲学为据,李先生以经济学为本,说的都是一回事。李先生另一个功能就是指责别人是空谈,他才是实践家,实际的革命者。现实矛盾是生产力发展过剩,社会要消灭他,出清商品库存。回避现实矛盾,把过剩的生产力还要发展,这不是抱薪救火,火上浇油吗?
不谈的具体条件,考察期限,自然环境,资源利用问题,只抽象谈生产力发展问题,这就变成概念演绎,并且杜撰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劳动者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奇谈怪论。马列毛的著作没少读,可惜如同第二国际的考茨基,站在劳动者对立面上,鼓吹发展生产力就会消除私有制的固有矛盾。
马克思主义者看得是《资本论》参天大树,绝不会把枯枝杈当作栋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