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应试教育,应该是把如何应付考试的教育教学称之为应试教育,比较妥当。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不是知识,不是学习方法,只是讲如何把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题目做对,即使不能全做对,那做不对的部分也要争取拿更多一点的分数。这可能是高中阶段在应付高考中所特别进行的教学方式。
除了高考之外,中考也差不多走上同样的路子。在临近考试的那些日子里,至少是从倒计时算起,每天都要做大量的题目,直到把学生做到要吐为止。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只是临近考试来做这些题目或者卷子或者篇子,整个教育都还不能算是应试考试,如果在考试之外的课堂上不再做这些事情应该都属正常的教学。
如果平时的课堂教学,仍然拿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来讲如何把题目做对,并且用大量的作业进行类似的重复式练习,这就是很有问题的了。平时教学主要是给学生讲新知识,在做作业的前后,也需要把应该注意的问题多讲一点,包括有可能出现做错的方面,也要有选择地告诉学生。这也不算应试教育。只有那种在课堂上反复重复讲怎么把题目做对,并且用大量的题目来折磨学生的做法,才应该算是应试教育吧?那些大量的课外教育,一般也不能算是应试教育,只要那种专门应对中考和高考的培训班,才算得上名正言顺的应试教育吧?
过去有一种偏激的倾向,似乎只要是讲课本上的内容的,就一定算是应试教育,似乎脱离课本内容的,弄点音体美的课程或者兴趣爱好小组,就算是素质教育了。这恐怕是有很大误解的。音体美等教育当然可以算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重要部分,但假设一下,如果将来的中考和高考要添加音体美方面的内容,那么有的地方就一定会把这类教育整成应试教育。在这个方面,我们有些人有的是办法,而且这些办法都很奇葩。
基础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英国现在大量引进中国上海的数学教材,也包括相应的教法,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英国没有把这样的教育看成是没有用的应试教育,而是看成很有用的素质教育。除了数学之外,我们的语文、外语、物理、化学、历史等课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我们的语文教材方面,需要调整的力度还是要大一些,不过这不属于是否应试教育的范围。
文科方面的应试教育,着重表现在死记硬背。很多内容,教师在讲授时,或者讲得不透,或者缺少趣味,结果在考试时,就只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说到背,不能说一概都不应该。经典的文字还是要背一些的。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是把人文类课程的内容,全都靠背来学下来,而且主要是应付考试,这样的方式绝对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清洗得干干净净。
过去,说到学习目的,六十年代是为革命而学习,八十年代是为自己而学习,其实这个为自己而学习还包括学生的父母,为爹妈而学习一般说不出口,就说为自己而学习了。可是说了这么多学习目的,那该愿意学的还是认真努力地学,不愿意学的再怎么哄骗打骂全没用,还是不爱学。这样看来,如果揪住学习目的不放,以为就能因此就培养出用功的学生,这可能多半有点瞎掰。
在未成年人阶段,跟孩子们说什么学习目的,告诉他们要为什么而学,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唯一有意义的是让他们对学习这件事,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恐怕才是最重要的。兴趣才是最有效的动力。小孩子爱玩,为什么玩?小孩子当然不会去管,也不会去问,更不会为此而深思。只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事实,玩起来有乐趣、有兴趣,这就足够了。当然,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单纯地强调兴趣,有时候也是不易持久的。总还需要一个从兴趣到自觉的过程。小学阶段,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到了初中,就要以兴趣与自觉并存;到了高中,兴趣依然要有,但自觉的万分似乎还要加强一些。到了大学,兴趣依然很重要,但自觉的比重还要更高一些。只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孩子们学习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意外的因素,所以如何让他们克服这些外在因素的干扰,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再有,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时候,可能也是需要讲一点学习目的的。读了书,将来就有可能离开这个贫困的地方,有可能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有重大的改变,有可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这些理想虽然不那么伟大,但是对于穷孩子来说,是有用的。这样的学习目的要教育起来,也要得法,也要适当,如果只是一味单纯地用这样的物质诱惑来引导孩子,会不会出现其他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呢?会不会让孩子们成为一种势利的甚至很物质的人呢?虽然我们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现象,但没有人能保证不会出这样的问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