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想了很久,不吐不快。
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
1990年,这个“津贴”开始施行,那时知识分子待遇一般,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人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
不想这倒使一些人用来做了终身夸耀的资本。动不动就"我享受国务院津贴"(类似提法还有"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之类)。
事情虽小,却关乎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
津贴是什么?就是生活补助!
正常情况下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人补助,如果真拿了别人或政府给的补助也会心怀忐忑,低调处事,加倍工作。
现在反过来了,把"津贴"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
媒体也无知,跟着捧。
就像某一级首长,在单位吃小灶,出门坐小车,这本是一种生活和工作待遇的特殊化。
如果每开会或印名片,都要称:享受小灶、小车者某,这还不笑掉大牙。
国务院特殊津贴实行20多年了,并不是说毛时代不重视知识分子,那个年代对知识分子有另一番理解。主席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
同时也强调知识分子应与实践结合,与工农相结合,加强思想改造,因此要去工厂和农村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要搞特殊化。
我举个例子吧。
50年代后期,李敏、李讷考上大学后,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她们过着与工农子弟划等号的生活,吃住在学校,同普通群众的子女一起,七八个人住一间宿舍,睡上下铺,吃一样清淡的伙食,一样下乡参加劳动,回家一样挤公共汽车。只有到了周末大家都可以回家的时候,她们才能得到回家见见父母的机会。而就是在这种时候,她们也还是照例去机关食堂就餐。有一次,李讷参加学校的活动,天黑才离校回家。警卫员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瞒着毛主席用车接了她,毛主席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警卫员,并质问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别人的孩子能独自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也是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李讷正在大学读书。有一天,一名卫士到学校看李讷,李讷告诉他,在学校里吃不饱,又没有油水,老觉得饿得慌。卫士回到中南海,把情况反映给李银桥,李银桥自作主张,让卫士悄悄给李讷送去了一包饼干。几天后,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严肃批评了李银桥:“三令五申不要搞特殊化,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 李银桥辩解说:“别人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毛主席火了,拍着桌子说:“别人我不管,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过去,那些最基层的乡间知识分子生活困难,窘迫拮据。
县里重才,就特批给一些老教师每逢重大节日可享受二斤猪肉的供应。
但我从未听到过哪个教师自我介绍:享受猪肉二斤。
居里夫人是唯一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从不拿这个奖说事,还把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踢着玩。
搞特殊化是特别容易使人变质的。
我再举几个例子吧。
一个少尉军官与妻子上街,一路上,妻子只见丈夫向别人敬礼,却不见别人向丈夫敬礼,回家问丈夫为什么,丈夫答“他们的豆儿比我多”。妻子一声不吭便翻开抽斗把丈夫的领章各钉上五颗星。第二天一早,丈夫未及检查便匆匆穿上军装出操,结果便有了军阶上没有的“特尉”笑话。
有个“学员”军衔的教员(“学员军衔”不是军官,只多是“准军官”,还不如准尉军官,但一样是横皮带、大盖帽、四个袋、军官高帮黑皮鞋。学员军衔的领章标志,一般群众不认识),探亲回到在城镇的家,觉得这套行头实在威风,猫在家里实在可惜,于是便在家门口的街上背着手来回踱步。邻居见了奇怪,说是某某家的儿子怎么不认识自己的家了,这门不就是他家吗?这些都是真实的小故事。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为什么要拒授大元帅衔,为什么要取消军衔制,并提高到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高度来认识?因为就是一个军衔制,似乎仅仅是形式,与大政方针无关,但它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背道而驰。
无论做事还是学问,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脚踏实地,不欺世盗名。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深入工农群众,而不是拿着国务院特殊津贴到处炫耀,搞特殊化。只有这样才能沉下心来做事情,做学问,为社会之脊梁。
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不应该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区区津贴,念念不忘,还要挪做虚名,非人民的知识分子之所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