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曾经震惊整个世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轰然倒塌还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但细究起来令苏联形势发生逆转的还是二战。二战令苏联损失惨重,虽然最终胜利,但已经伤了元气,而在此时苏联庞大的官僚集团已经成型,是这些人最终葬送了苏联。
一战中,英国虽然是获胜的一方,但它还是主动交出了权柄,退居到了美国之后的次要地位上。再往前就是通过“铁血”赢得德国统一的俾斯麦的选择了,他坚定的执行大陆联盟政策,也进行了战略上的收缩。其实,斯大林的选择也是如出一辙的,战后斯大林将目光放在了欧洲,甚至是东欧一线上,对其他地方的事情并不十分关切。这也是斯大林放任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苏联后退了,美国就要填补空白,只不过谁也没想到中国人挡住了美国人前进的脚步,美苏之间的攻守之势发生了逆转。
当苏联拥有了核武器之后,斯大林开始着手解决国内问题,重点就是官僚集团尾大不掉问题。为此斯大林改组了政治局,扩大了中央委员会的规模,将莫洛托夫、米高扬踢出了政治局。但斯大林的改造并不成功,为了应对二战,苏联执行了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成立了很多小组,这就使得政治局成员获得了巨大的权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政治经济联盟。斯大林的治理显然是一个并不友善的信号,他遭到了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莫洛托夫、米高扬等人的集体反对,他们共同策划暗杀了斯大林。而且,他们还通过一系列手段丑化斯大林,苏联变修了!
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的整个最高领导层几乎没什么变动,即使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也宣称他们执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就是扩张,帝国主义式的扩张,毛泽东对其批判并没有错。这一扩张政策对国家利益并非有利,但确实对他们私人利益大有好处。执行扩张政策,能够使得国家领导人保持最大影响力,能够为利益集团的生意服务,从最根本上他们和资本主义集团的统治精英们并无二致。但这种扩张却和苏联的国家终合实力并不相称,苏联在战后没有经历真正的休养生息,人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这样的扩张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整个苏联上层年龄层已经严重老化,戈尔巴乔夫的威望和能力并不能确保他统领苏联这艘大船。人们都在说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是一场经济改革,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场政治革命,经济和意识形态只是抓手。最终整个政治局被改了个天翻地覆,各加盟共和国的第一书记几乎都成为政治局成员,那么苏联的解体也就水到渠成了。8.19事件可以看成是苏联的传统势力和新兴势力的一种对决,老派势力拥有军队控制权,但以叶利钦为首的地方实力派已经把蛋糕分完了,这也就注定了那个被抓住的戈尔巴乔夫成为鸡肋,这加速了苏联的灭亡。
毛泽东曾说“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但毛泽东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他看到了苏联的变化,苏联的变质后,开始寻找中国的出路,当中国拥有了原子弹之后,毛泽东开始行动了,他亲自领导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场革命针对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人格化的官僚,它的目的是摧毁整个官僚集团。是一个伪命题吗?不是的,就是需要推倒重建。没有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力主推行的领导干部退休制度就无法实行,那样的话中国迟早沦落到苏联的境地中。让年轻人接受洗礼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哲学命题,革命需要找到自己的哲学,也需要有自己的旗手。每个人都会思考,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
毛泽东选择了一条和斯大林不同的解决内部问题的道路——群众路线。他没有单纯的去解决几个政治局成员,如果是那样,还是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通过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升华为精神图腾,关照未来中国。就这样,邓小平进行的反而是真正的经济改革。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收买农民的手段,农民们安定了,整个国家就不会出大事请。“先富带动后富”是一句骗人的话,但这也是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备前提,没有先富的人提供投资和消费,就不能为整个经济运转提供动能。那后富的人就成为压迫的对象,这也是早就设计好的。当一切尘埃落定之时,武警部队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在另一个层面实现了国家的平衡。
改革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而是有着清晰的路线图,力图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很难让人定义的概念,或者是个唯结果论的思想产物,终归会有哲学类型将其分类。市场化改革势必增加地方势力,导致离心化趋向。朱镕基的分税制改革在经济上进行了治理,代价是地方国企的大量破产,大批工人下岗。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是习近平进行的反腐事业,让地方再次俯首称臣,不能逾矩乱法。最后走到法治化轨道,做到做强国企,用混合资本建设丝绸之路,实现中国梦。看起来很美好,但要小心失去民心,毕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决定中国未来的并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反而是基层的最短的几条。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切莫忘了基层的建设,这是戈尔巴乔夫看不到的地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